富国收益增强债券C
(000812.jj)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人户数3,090.00
成立日期2014-10-28
总资产规模
4,619.58万 (2024-09-30)
基金类型债券型当前净值1.2700基金经理张明凯管理费用率0.70%管托费用率0.20%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3.93%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富国收益增强债券C(000812)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钟智伦2017-03-242019-03-191年11个月任职表现1.04%--2.08%--
邹卉2014-10-282015-04-200年5个月任职表现9.90%--9.90%--
郑迎迎2015-04-202017-03-311年11个月任职表现5.58%--11.14%--
邹振松2015-05-182016-04-250年11个月任职表现1.35%--1.35%--
张明凯2019-03-19 -- 5年9个月任职表现3.01%--18.61%-38.47%
俞晓斌2019-03-072020-04-161年1个月任职表现11.37%--12.70%-38.47%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张明凯--119.6张明凯先生:学历:数量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硕士。相关业务资格:证券投资基金从业资格。从业经历:2008年7月至2013年8月,任职于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资深信用研究员,精通信用债的行情与风险研判,参与创立了南京银行内部债券信用风险控制体系,对债券市场行情具有较为精准的研判能力。2013年8月加入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投资研究部信用研究员。2013年12月30日至2016年3月2日担任鑫元货币市场基金的基金经理,2014年4月17日起担任鑫元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4年6月12日起任鑫元稳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4年6月26日起任鑫元鸿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4年10月15日起任鑫元合享分级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4年12月2日起任鑫元半年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4年12月16日起任鑫元合丰分级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5年6月26日起任鑫元安鑫宝货币市场基金的基金经理,2015年7月15日至今任鑫元鑫新收益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同时兼任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2018年02月加入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富国中债1-5年农发行债券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富国德利纯债三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8月10日担任富国金融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8月10日担任富国颐利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曾任富国双利增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3月19日至2023年1月19日担任富国优化增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曾任富国久利稳健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9-03-19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三季度无论是反应经济预期的指标还是价格指标,都出现了一定下行,特别是反应工业品价格的PPI创出了年内新低。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在527房地产新政之后,整个社会的收入预期还没有回升,实际落地效果相对有限。从制造业供需格局来看,主要更依赖出口的消化,但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在逐步回落,内外需共振之下,供给端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要扭转这一颓势需要政策上的进一步助力。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了政策上的转变,不仅仅央行的降准降息,在呵护资本市场上,在财政政策的大幅加码上,都有显著的改变。所以我们看到整个三季度债券利率从逐步走低到快速回升,权益市场在季度末出现了大幅度拉升,风险偏好有显著提升,全民资产配置在季度末出现了整体切换。组合前期保持相对谨慎的操作策略,主要以超跌反弹的思路来应对市场的变化,但在政策完全转变后开始积极增加权益配置占比,缩短债券久期,从结果来看对净值有一定增厚的效果。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年初经济复苏状况良好,GDP一季度提升至5.3%,同时PPI见底回升,企业盈利预期也有所好转。但随后在外部限制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企业盈利状况有所下行,部分经济指标也逐渐走弱。我们在年初过于乐观的估计了经济向上修复的动能,忽视了存在于市场中类似雪球之类的杠杆产品的影响,导致在流动性冲击之下的股市下跌过程中,组合整体仓位较高,遭受了较大的净值回撤。虽然在市场底部并没有抛掉手中的筹码,相对采取逆势加仓的做法,但随后的市场反弹更偏向结构化,组合整体策略较为分散,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市场回暖的促进,组合净值也没有创年内新高。在二季度组合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了当下市场的运行特征,做出了大幅度降低权益仓位的决定,在后续运行中较为平稳。与降低权益仓位相对的,组合在债券久期上则相对积极,主要是判断后续利率政策调整的可能性与空间都较大,也是稳定当下经济的重要路径,从结果来看,起到了一定的对冲效果。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从基本面来看,经济处于底部回升阶段,虽然房地产市场仍然疲弱,但疫情过去1年有余,部分行业的生产进入到正常环境,假期消费也逐步好转,国内经济可能逐渐进入到正循环过程。海外经济则依旧保持强势,无论PMI还是非农数据都表现强劲。总体上对于2024年经济复苏保持乐观的预期,故组合保持相对较高的权益弹性,但年初以来在流动性冲击下,权益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组合在市场回落过程中不断调整组合结构,尽量保持组合结构的性价比。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继2022年之后,2023年又是一个令人深省的年份。组合在整体年度表现不尽如人意,在这里并不想过多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等问题,当然对于这些方面的预判可能也是错误的,一句话简单论述就是低估了政策对于新旧动能切换的决心,低估了管理层坚持经济结构改革的决心。在这里想重点反思的,是对各类资产定价的错误理解。首先是债券层面,简单而言是对债券利率下行空间的低估,背后是在于传统思维下,2016年往往在内心中被认为是一个利率底部的标尺,在衡量各类债券资产利率水平时,往往会将目前利率与当时进行对比。同时中美利差也是一个干扰项,在个人固化的利率平价理论思维下,认为既要维持人民币稳定,同时做到利率独立性是几乎不可能的。但事实结果却是,在长期经济增长担忧的情绪中,利率水平击穿了历史上的重要低点,同时我国强大的央行干预,令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出现波动,反而在利率下行,中美利差扩大的局面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值。这些固有思维导致组合在2023年参与债券投资一是仓位不重,二是久期不长,几乎错过了全年的牛市行情。其次是权益方面,应该说从近两年的实际结果来看,组合对于权益市场从整体趋势到行业方向,再到个券定价,都存在一定错误甚至是失误。年初重仓新能源板块,特别是光伏板块,重点是看中其较低的估值水平和整个2023年较高的业绩增速。应该说基本面的预判是正确的,但股价却走出了单边下行格局。进一步反思发现,个人在个券或者板块定价体系中过于看重短期性价比,映射到指标上核心就是PEG,或者说是追求相对较低PE中的优良PEG指标。但应该说国内市场的逻辑并不如此,可能更加看重中期的上行空间,如果PE在加速的业绩增速下,从30下降至20,再下降至15,但之后的增速并不足以在可见并置信度较高的程度内下降至10乃至更低(绝对值只是举一个例子,不同商业模式可能是不同的)的水平后,股价可能就不会给予更高的短期估值了。这既可以解释为何12倍左右的光伏组件公司并不能说便宜,也可以解释为何大量成长股在2023年遭遇滑铁卢。因为成长股大多在20、30甚至更高的估值,当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如人们预期般走强时,首先映射到的就是经济相关度更高的成长股估值回落,市场不得不将终极的10倍甚至更低估值在短期进行兑现。TMT等科技类型标的在年中因为人工智能加持提升了人们对远期空间的展望,但随后又因为人工智能利润从境外向境内传导并不通畅,以及国内整体需求疲弱,使得之前提升的估值泡沫又迅速回落。如果我们将市场各个行业估值进行拉平来看,其实内在对于不同行业的偏见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大,为什么周期就应该给10倍以下,为什么电子就应该给30倍以上,其实并不是这种外在的标签,内在成长性才是标的能够获得额外高看一等的核心,当成长性不在了,这种特权也就不复存在了。当然再进一步讨论,这种差异性可能还是有些微的差别,对于护城河更高,产品迭代不快,企业经营永续性概率更高,资产质量更好的标的,市场定价还是会相对友好的。至于资产质量方面,就可以引申到另一个认识。PE为王在上一轮牛市中几乎注入到大多数投资人的血脉,而实际上权益投资的本质更应该从股东的视角来完成,如果PE很高,但ROE实际不高,或者PB已经远远超出了ROE赋予的定价估值时,作为股东来看,这笔投资是否真的合适。脱离了股东视角后,如果单纯关注公司在PEG上的优势,往往会对增速达到无限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在商业历史上被证明是风险极大的,相当于开着一辆只有两个轮子的汽车蒙眼狂奔。如果说连续30%+甚至50%+的增长在企业发展史上是存在的(当然也确实存在,苹果、微软、google都是如此),那么压中这种标的的概率有时更像是摸彩票,而压中一片,或者认为有一批这样的公司,一批所处于这个行业中所有的公司都会实现,那么这可能就违背了经济学中简单的供需理论。即一个行业当利润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行业时,逐利的资本会不断涌现到这个行业,直到将利润水平与其他行业拉平。回到股东视角,在惊喜于企业高速的增长后,更应该关注达到这种增速企业所付出的成本,蕴含着什么风险,以及是否善待股东。如果说PE是矛,那么投资框架中确实需要盾的存在。这个结论的引申就是横亘两年之久一直上涨的红利资产,一方面确实盾的层面他们做的足够的好,无论资产质量还是分红率水平,都大大优于同类,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市场其实并没有给予他们高估,此前已经极低的PE水平只是与其他行业的拉平,表明权益市场如此的一视同仁。遗憾的是,可能时至今日,本人才锵锵看清这种底层逻辑,至于怎么去在不同板块和标的上运用,可能还需要不断的磨练和提升。最后是转债方面,转债投资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本人的优势领域,但近两年却实际对组合构成最大的损失。回顾来看最重要就是将短期的估值体系看成了必然应当,认为利率下行对于转债绝对价格体系的支撑是必然的,回首来看这种观点错误的是如此的可笑。因为决定转债价格本身的当然不仅仅有利率水平,还有权益的上涨预期,当这种预期被逆转时,其定价是可以重估,即使债券部分的价值会不断提升,但也无法阻挡权益看涨期权回落的冲击。在之前的框架下,本人细节上会更愿意在整体价格偏低的环境下重仓当时表观性价比更高的个券,即双低结构。但这种双低结构在面临整体估值体系坍塌时,受到冲击是最大的。因为一方面双低往往出现在中高价格带,下跌的空间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正股资质并不如想象中的坚实(双低背后本身就是市场对正股资质的看衰,双低策略其实是谋求动态纠正市场错误的行为,此前越到整体估值水平底部,这种胜率就越高),正股股价快速回落,使得转债价格跟随性下跌幅度也极为巨大。反思来看,这又是一个没有跳出短期市场结果的结果,资产本身定价仍应该本着历史维度,本着理性客观角度。除了资产价格定价的错误,别的方面如组合配置、投资节奏等,也犯了许多错误,否则也不会最终达到这样的结果。内心中对于这种结果是无法接受的,也对投资人有深深的愧疚,当然这种愧疚显得并没有什么作用,也换不回投资人的损失,但还是要致以深深的歉意。至于后续的提升和学习,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市场洪流中,不持续学习就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06-30)

下半年可能要面对更加不确定的市场。首先美国大选即将落幕,特朗普政策上更加鹰派,特别是提高关税可能降低我国的贸易出口,加强贸易壁垒则对国内一些中小企业更为不利,因为进行地域性产业转移的成本较高,大多数公司实际难以做到。其次是国内房地产政策出台后,其效果在脉冲后再度回落,房地产市场价格仍然处于下降通道,这将进一步抑制消费、再投资的发生。再次是非美地区地缘政治再度复杂化,之前对我国相对中性的欧洲地区,在极右化的鼓动下也开始对我国商品进行加征关税。最后是国内价格和金融数据再度回落,可能此前对于企业盈利逐级提升的预期是错误的。这些不确定性对于政策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市场可能不仅仅需要货币与财政政策进一步加码,同时也希望政策的助力是系统性的、全方位的、执行力较强的。从反馈来看,政策的推动是有序的,房地产宽松进一步推进,利率降低也在进一步提升力度,未来是可以期待的。面临这种不确定性,组合在权益策略上采取适当左侧,重点右侧的思路,并不轻易出手,除非自下而上上具有绝对的性价比。在债券策略上虽然保持积极的态度但适度控制久期,增加交易频率,在转债策略上整体规避信用风险,重点考虑转债的综合安全边际,等待市场出现较好的配置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