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创新视野一年持有混合A
(013962.jj)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21-11-10
总资产规模
3.18亿 (2024-06-30)
基金类型混合型当前净值0.4800基金经理周克平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20%持仓换手率82.43% (2023-12-31)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23.73%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华夏创新视野一年持有混合A(013962)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周克平2021-11-10 -- 2年8个月任职表现-23.73%---52.00%41.41%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周克平本基金的基金经理105.5周克平先生:经济学硕士。2014年7月加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机构权益投资部研究员、投资经理助理等,现任华夏复兴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1月24日起任职)、华夏科技创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6月10日起任职)、华夏核心科技6个月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9月18日起任职)、华夏创新未来18个月封闭运作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10月13日起任职)、华夏先锋科技一年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3月15日起任职)。2021-11-10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二季度市场震荡下行,红利相关资产走强,而成长类资产在经历一季度超跌反弹之后继续承压,创业板、科创板相关公司走弱明显。大量行业回到历史最低的估值分位,比如医药、部分电子、新能源、军工相关资产,这个估值已经反映了相当悲观的预期。操作上,我们对组合做了一定的优化,增持了端侧AI相关的消费电子相关资产以及港股互联网资产,并且保持了对于AI算力、数据要素的配置。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一季度市场在春节前遭遇了微盘股为代表的流动性危机,给我们的组合带来了一定冲击。报告期内,本基金依然聚焦科技领域,更多的仓位匹配到数据要素、智能驾驶、华为手机回归,以及半导体国产化领域。对于AI应用和海外算力相关公司,我们认为预期较高,相对谨慎。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的市场走势与我们年初的判断相去甚远,中国资产在3-4月随着经济复苏的低于预期,遭到了普遍的抛售,全年AH市场主要宽基指数出现了下跌,代表整体市场的万得全A基本持平,机构持仓较少的微盘股指数和北交所指数大幅上涨,机构持仓较多的个股大幅下跌。全球其他市场和资产类别则表现较好,美股在AI浪潮带领下出现了较大反弹,比特币也出现了巨大反弹。我们的组合也是在3月之前反弹较强,此后一路下跌,全年表现不佳。我们重点持有的新能源、半导体、软件、医药、军工、汽车等资产表现各有分化,其中新能源半导体软件跌幅较大,医药军工汽车表现持平,组合整体下跌。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09-30)

三季度市场震荡下行,外资持续减持,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经济政策逐步发力,中国经济数据在逐步改善,我们认为这种市场走势与基本面趋势的背离,给了我们更大的逆向投资的机会,我们处于短期风险出清的尾声和长期转型初具成效的起点,因此仓位上我们保持高仓位运行,重点增持了受到反腐错杀的生物医药板块,同时保持了对于新能源、军工、TMT、服务业和机械设备的配置。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3-12-31)

从长一点的视角来看,我们回头审视2022-2023年AH市场的大幅下跌和整个中国资产的估值调整(股票,汇率,房价),可能是我们在20年一次的经济转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今天我们回头审视经济的发展过程,可能会对“快”这个发展衡量角度的理解有新的认知,从而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这个过程,也许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事情,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要求。我们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200-300年的现代化进程,几乎是在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里,近于同步的经历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互联网化的过程,而又在跟美国一起同步引领了数字化和能源转型的过程。随着体量的增加,快速发展不可能一直持续,环境、人口、债务都在约束着发展的速度,从而倒逼我们开始这次大的调整。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我们看到了土地财政-招商引资-人口流入-产业发展-财税增加-补贴产业-卖地变现的大循环模式走向尾声,地方政府经营产业的模式可能要发生改变,未来的产业发展将更多的依赖于市场本身和资本市场的引导。从另一个视角,过去中国大规模的人为压低了包括水电煤气价格、土地价格、人工工资、环保成本在内的要素价格,补贴了大量的制造业,形成了我们今天巨量的制造业集群(我们占到全世界制造业产值的接近30%,几乎是美日欧总和),而这种巨量的制造业集群,规模很大,质量和盈利能力却不高,并且还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内卷。也就是说我们牺牲了本国人民的福利,通过出口去补贴了西方美元体系,获取了微薄的利润,这个低质量运转的大量的制造业,是否会持续下去,也值得我们思考。中国的城镇化和土地财政,以及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支撑了中国过去20年的发展奇迹,中国形成了3亿左右的中产人群(中国1亿人有护照,3亿人坐过飞机),构成了我们过去20年资本市场发展的叙事逻辑,而这个叙事逻辑是否走向了终结?我们提出几个问题,城镇化率到60%之后,土地财政拉动产业最终人口竞争的模式边际效应是否在递减?中国14亿人口的现代化和中产化进程,能够只依靠美日欧10亿人口的市场需求吗?日本和韩国的人口规模加起来2亿不到,可以通过融入欧美接近8亿人口的更大市场来实现城镇化和现代化,但是一个人口规模还不如我们自己体量大的美日欧,怎么能够支撑一个14亿人口国家的现代化?显然这个需求是不足的,也是我们今天看到双循环的意义所在。今天我们看到了逆全球化实际上并不成立,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全球化在重新展开,过去中国直接出口到欧美的产品,通过在越南、印度、墨西哥、东欧或北非这些区域组装,中国提供核心组件的方式实现了供应链的再分配,这如过去20年日韩出口元器件再在中国完成组装如出一辙。而另一方面,这些离岸组装国家,获得了更好的收入,他们开始购买中国的元器件,中国的消费品,典型的代表就是我们更具性价比的汽车、家电、手机等制造业商品。今天在逆全球化的口号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在全世界占比创出了历史新高,而进出口质量也大幅提升,昨天是玩具衬衣,后面是手机电脑,然后是光伏太阳能,现在是锂电池、电动汽车,相信未来就是半导体等元器件。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全球南方国家在资源上与中国做了更多的合作,从中东俄罗斯的油气,到东南亚非洲南美的有色金属,中国为核心的一个贸易主体正在逐步构建。从金融市场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罕见的结果,这次美联储的史无前例的加息,没有任何一个新兴市场经济体陷入诸如之前亚洲金融风暴和阿根廷债务危机这样的崩溃之中。因此,今天很多人将中美的竞争类比为当年美苏的竞争,我却并不认为,我认为中美的竞争,更加类似的是当年美国和英国的竞争。美国19世纪末在制造业产值上已经超过了英国,但是全球大量的市场都控制在英法殖民体系中,因此美国花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通过全球门户开放、打破殖民体系,构建了一套自由贸易的准则,美国成为当时最大的单一市场,将全球纳入到了它的循环体系。中国是全球自由贸易的最大受益者,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更多人口(不止是美日欧10亿人口,而是包含全球南方50亿人口)的更大范围的循环,构建起更大范围的全球化,今天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贷款,与当年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重建,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构建一个更大范围的国际循环,与国内的巨量的产能和工程能力释放,然后通过分配体制的改革,让更多的收益能够留存给更多的人,这样自由市场的“涓流经济学”(富人赚到钱能够消费,然后提供给穷人工作机会从而构建消费循环)才能转动,从而进一步促进内需的转动,通过14亿人的规模效应继续放大竞争优势,然后继续再拓展到60亿人的更大市场中,过去我们在通信设备、智能手机、工程机械、安防监控行业都看到了成功的案例,未来这样的案例会在越来越多的制造业显现。涓流经济学能否转动的核心是分配不能过于悬殊和极化,因为一旦分配过于悬殊,财富效应带来的边际收益就会放缓,边际消费倾向就会减弱,简单的例子,即使有1个亿,你也只能一年吃365天的饭,胃容量会限制物理范围,而价格弹性所带来的惠及的人群和供应链又是很短的。因此,我们今天看到了中国巨量的规模效应,对于财富效应和收入分配的规则的再修订,短期虽然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整体痛苦,但是长期可能是让未来涓流系统能够更顺畅的运转。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更大的视角,再来审视房地产的调整,我们也可以看到,资产价格的调整虽然会带来整体消费倾向的减弱,但是随着整个地产开发模式的转变,当房子不再稀缺,当整体经济再次回升的时候,居民住房支出占比大概率会下降,从而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有可能启动我们的服务业,从而带来更健康的经济循环模式。当然,这里很多人会提出,资产价格的下降,导致的是收入都没了,不用提支出结构的变化。我们想表达的是,去泡沫只是完成出清过程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后续的重建,而这种重建大概率需要依靠中央财政的冷启动,而这种冷启动的效率在今天中美竞合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新一轮的冷启动不可或缺的是财政刺激,而财政刺激如果低效率将陷入之前的地产和地方债务螺旋发展的桎梏,因此我们看到了化解地方债务成了一个重要议题,这背后是我们对于财政扩张效率的更高的要求。我们看到了我们一系列的制度完善和清理治理工作,或许是为了我们新一轮的扩张,打下基础。高质量发展因时而生,也是环境约束下不得不的选择,我们可能得告别过去那种激进的快速发展的时代,但是可能反而会迎来一个速度慢,但是持续性更强、空间更大的发展模式。总体上,从我们的视角,我们经过18年以来的主动调整, 到21-23年经历了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过去20年泡沫的总出清过程,我倾向于认为我们破的过程已经在尾声阶段,后续立的信号或许可以看到更多,新一轮周期中我们将把资源更多地匹配到能够在内外双循环中构建起可持续的竞争力的企业上,也许我们恢复速度不会特别快,是波浪式的,曲折向上的,但是方向变化和拐点区域或许已经临近或者就在当下。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当前我们认为我们大的转型从2018年开始,已经走过5年,深水区最痛苦的时候可能已经发生(22-23年地产断崖下行),经济周期的角度也已经到了一轮中短周期的谷底,股票估值尤其是大盘和中盘成长的估值已经回到历史低位,各项经济数据事实上在波浪式筑底,现在缺乏的只是一个契机,一轮新的叙事展开的契机。当大家都接受我们的发展速度虽然慢下来,但是发展空间更大这个事实之后,新的叙事逻辑将悄然展开,资本市场也会迎来新的周期,我们认为这个时刻不会太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将主要仓位匹配在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资产上,包括半导体、医疗器械等高端制造业,也包括软件服务、医疗服务、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服务产业上,着力寻求在一轮长周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稳步增长中实现稳扎稳打,逐步回升。珍惜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每一分投资和每一份信任,本基金将继续奉行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信任奉献回报”的经营理念,规范运作,审慎投资,勤勉尽责地为基金份额持有人谋求长期、稳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