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
(516970.sh ) 基建工程 (半年)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类型指数型基金(ETF)成立日期2021-06-23总资产规模24.20亿 (2025-05-09) 基金场内规模24.20亿 (2025-05-09) 基金净值1.0428 (2025-05-09) 收盘价格1.0530 (2025-05-12) 收盘价涨跌幅0.96%成交金额2,668.00万收盘价溢价率0.06%基金经理霍华明管理费用率0.50%管托费用率0.10% (2024-12-31) 持仓换手率31.17% (2024-12-31)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1.09%
备注 (1):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516970)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基建工程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基建工程总投资收益率
霍华明2021-06-23 -- 3年10个月任职表现1.09%--4.28%0.71%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霍华明本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全指信息技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全指医药卫生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全指医药卫生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全指信息技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军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军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基建工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恒生科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QDII)的基金经理;广发国证20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国证20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医疗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医疗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LOF)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A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168.1霍华明:男,理学硕士,持有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现任广发中证全指医药卫生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7年4月20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全指信息技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7年4月20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全指信息技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7年4月20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全指医药卫生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7年4月20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军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军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基建工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1年6月23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基建工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21年7月27日起任职)、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2月22日起任职)、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2月22日起任职)、广发恒生科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QDII)基金经理(自2023年3月8日起任职)、广发国证20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7月24日起任职)、广发国证20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7月24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医疗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9月6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医疗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LOF)基金经理(自2023年9月15日起任职)、广发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4年1月22日起任职)、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4年6月26日起任职)、广发中证A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5年1月7日起任职)。曾任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登记部核算专员、数量投资部数据分析员、ETF基金助理兼研究员,广发中证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4月19日至2021年6月29日)、广发中证基建工程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2月1日至2021年7月26日)、广发中证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4月19日至2021年11月23日)、广发中小企业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至2021年11月23日)、广发中小企业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至2021年11月23日)、广发恒生科技指数证券投资基金(QDII)基金经理(自2021年11月23日至2023年3月7日)、广发中证环保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至2023年5月15日)、广发中证环保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至2023年5月15日)、广发上海金交易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0年7月8日至2023年7月24日)、广发上海金交易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基金经理(自2020年8月5日至2023年7月24日)、广发中证医疗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基金经理(自2022年11月15日至2023年9月14日)、广发中证养老产业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1月14日至2024年3月30日)、广发国证信息技术创新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3年9月20日至2025年1月7日)。2021-06-23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3-31)

中证基建工程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建筑与工程、建筑装修行业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基建工程领域相关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采取完全复制法跟踪指数,即按照标的指数的成份股构成及其权重构建指数化投资组合,并根据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其权重的变动进行相应的调整。报告期内,本基金交易和申购赎回正常,运作过程中未发生风险事件。2025年1季度,全球经济呈现分化态势,主要经济体政策路径差异显著。美联储暂停降息以观察通胀黏性,欧洲央行则因能源价格回落启动宽松周期,日本维持超宽松政策巩固复苏成果。地缘政治风险持续扰动供应链,全球贸易增速放缓至疫情前水平以下。国内经济展现出“科技突破对冲传统压力”的双面特征。政策端持续发力,财政赤字率创历史新高,专项债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货币政策通过定向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硬科技。消费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家居销售强劲,尤为突出的是,AI技术突破带动数字经济投资激增,成为制造业投资的核心动能。政策层面强调“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将提振消费置于首位,通过扩大以旧换新范围和强化民生保障疏通“就业-收入-消费”循环。资本市场改革力度加大,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稳定预期。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需依靠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1季度,财政货币“双宽松”政策持续发力,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专项债扩容为水利、电力等战略工程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区域投资呈现结构化特征,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通过轨道交通与算力枢纽建设强化协同效应。央企龙头在市值管理考核深化背景下,通过并购重组与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基建REITs扩募为投资者提供“建设-运营-退出”全周期参与渠道。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12-31)

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采取完全复制法跟踪指数,即按照标的指数的成份股构成及其权重构建指数化投资组合,并根据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其权重的变动进行相应的调整。报告期内,本基金交易和申购赎回正常,运作过程中未发生风险事件。2024年,全球经济在复苏与挑战中交织前行,主要经济体通过降息等宽松政策改善金融环境,但地缘政治紧张、贸易摩擦和通胀压力仍对增长构成阻力;新兴市场表现相对强劲,能源价格波动和供应链调整贯穿全年。国内方面,中国经济展现出较强韧性,全年GDP增长为5.0%。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提升赤字率、增发特别国债、加大公共投资等措施,推动基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领域的投资增长。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全年多次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了融资难题。消费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消费的政策,包括消费券发放、家电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推动消费市场回暖。出口方面,尽管外部需求疲软,但中国出口表现出较强韧性。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服务贸易增长较快。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主旋律。A股市场方面,2024年,上证指数上涨12.67%,深证成指上涨9.34%,创业板指数上涨13.23%,沪深300指数上涨14.68%,中证基建工程指数上涨10.07%。2024年,基建工程行业整体保持稳健增长,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快下达和专项债发行提速的推动下,基建投资保持正增长,防灾减灾、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承揽增多,行业景气度显著提升。《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的发布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预制装配式建筑和桥梁建设技术取得新突破,推动施工效率和质量提升。同时,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装配式建造技术应用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并存,中国企业在海外大型项目中继续取得成功。尽管受地产基本面影响,行业内部结构分化明显,但基建行业整体订单饱满,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采取完全复制法跟踪指数,即按照标的指数的成份股构成及其权重构建指数化投资组合,并根据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其权重的变动进行相应的调整。报告期内,本基金交易和申购赎回正常,运作过程中未发生风险事件。2024年3季度,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全球经济存在转弱风险。期间,美联储超预期降息50个基点,全球金融环境有所改善,吸引资金流向了新兴市场。国内方面,政府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措施包括降息降准、财政赤字调整、增发国债等。这些政策的成效逐步显现,通过实施税收优惠、降低费用、扩大公共投资等手段,有力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稳健增长,带动了就业市场的繁荣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在政策效果的持续释放下,投资和出口等关键经济指标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坚实动力。A股市场方面,2024年3季度,上证指数上涨12.44%,深证成指上涨19.00%,创业板指数上涨29.21%,沪深300指数上涨16.07%,国证2000指数上涨16.36%,中证基建工程指数上涨6.66%。基建工程行业在政策大力支持下,绿色环保成为新趋势,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市场需求回暖,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从地方政府的基建计划到绿色建筑示范小区,再到预制装配式桥梁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扩建,以及中国企业中标海外大型项目,均展现出基建工程行业的广阔前景。国资委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的举措和成效,这将有助于提高基建行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者信心。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报告期内,本基金主要采取完全复制法跟踪指数,即按照标的指数的成份股构成及其权重构建指数化投资组合,并根据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其权重的变动进行相应的调整。报告期内,本基金交易和申购赎回正常,运作过程中未发生风险事件。2024年上半年,部分国家继续采取措施应对通胀压力,利率维持在高位,部分地区存在冲突升级的风险。尽管如此,全球经济仍处在复苏阶段,主要经济体增长动能有所分化,整体趋势向好。国内经济方面,政府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显现出效果。通过减税降费、增加公共投资等措施,有效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和消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国内市场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在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下,投资、出口等关键领域也表现出强劲韧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基本面稳健,发展势头良好。A股市场方面,2024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下跌0.25%,深证成指下跌7.10%,创业板指数下跌10.99%,沪深300指数上涨0.89%,中证基建工程指数上涨3.21%。上半年,中国的基建投资保持了正增长态势。这得益于央国企龙头企业在防灾减灾、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承揽增多,推动了基建景气度的提升。为支持基建行业的发展,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和专项债发行加快,这有利于实物工作量的增长。此外,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重点领域投资加速,为投资增长不断提供新的动力。国资委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的举措和成效,这将有助于提高基建行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者信心。受地产基本面影响,基建行业内部结构分化特征明显,但基建行业的企业订单相对较为饱满,整体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12-31)

展望2025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延续缓慢复苏的步伐,但仍面临地缘政治紧张、贸易摩擦和通胀压力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上任可能带来政策方向的显著变化,尤其是在国际贸易、科技竞争和地缘政治领域的不确定性,可能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产生扰动。国内方面,中国经济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宏观政策将继续聚焦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消费市场在政策支持下有望进一步释放潜力,高端制造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和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新兴产业将持续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2025年,基建行业将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抓手。随着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发行有望持续为重大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推动防灾减灾、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重点领域的快速发展。同时,低碳生产技术的创新、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以及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方向,推动基建行业向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此外,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将加速行业升级,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显著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竞争力,有望在海外大型项目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