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实智能汽车股票
(002168.jj)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人户数32.04万
成立日期2016-02-04
总资产规模
27.81亿 (2024-09-30)
基金类型股票型当前净值2.2470基金经理姚志鹏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20%持仓换手率59.54% (2024-06-30)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9.68%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嘉实智能汽车股票(002168)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柏重波2016-02-042018-03-202年1个月任职表现18.75%--44.10%--
姚志鹏2016-04-30 -- 8年6个月任职表现8.52%--100.62%-27.27%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姚志鹏本基金、嘉实环保低碳股票、嘉实新能源新材料股票、嘉实产业先锋混合、嘉实动力先锋混合、嘉实时代先锋三年持有期混合、嘉实远见先锋一年持有期混合、嘉实积极配置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经理,公司副总经理、股票投研首席投资官。138.5姚志鹏先生:硕士研究生,具有基金从业资格。中国国籍。2011年加入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股票研究部研究员一职,现任成长风格投资总监。2016年12月28日至2020年7月22日任嘉实新收益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6年4月30日至今任嘉实智能汽车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7年3月16日至今任嘉实新能源新材料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8年3月21日至今任嘉实环保低碳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7月21日至今任嘉实产业先锋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11月23日至今任嘉实动力先锋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7月27日至今任嘉实时代先锋三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8月31日至今任嘉实远见先锋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6-04-30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三季度国内经济维持震荡,供给侧经历了过去三年的调整已经处于极度收缩的状态,扩张意愿同时大幅下降,中国的房地产去杠杆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当下等待是需求侧的拉动信号和信心。而美国经济延续走弱,就业和通胀数据持续走弱,并在三季度末进行了激进的降息。参考历史美国降息周期的规律,经济衰退往往是大概率事件,而当下全球金融市场的基准定价依据仍然是美国经济软着陆,这可能是未来国际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同时AI在大语言模型变现困难后,在模型尺寸上的探索也开始放缓,未来对于算力的拉动也较难乐观预期。季度末,中央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随着刺激政策9月24日出台,我们之前预期的市场修复发生了,全球大中华资产以前所未有的斜率开展了修复。  三季度前半程由于参与者信心较弱,市场在短期基本面的压力下继续调整,指数接近前期低点。大部分资产都开始出现了调整,同时过去三年强势的红利等防御资产开始下跌,市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底部区域。最终随着中央政策的全面表态,市场出现了久违的历史性的上涨。中国资产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风港。背后原因一方面是A股和港股为代表的中国核心资产在全球资产的估值只有成熟市场一半,国际基本的配置比例也在过去十年最低。另一方面此前的经营基本面预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对于经济悲观的宏大叙事被击碎,因此出现了部分海外知名对冲基金声称的要买入中国所有资产的说法。中国资产相对于成熟资产的估值洼地和历史性的低估和国内成长类资产相对于防御类资产的低估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同样的。过去三年,中国成长核心资产出现了历史性的回撤,大量的成长白马龙头的静态估值低于周期资产在历史景气高位的静态估值水平,这也是历史级的低估。随着对于中国需求的悲观叙事被打破,对引领中国经济的核心产业的悲观预期预计也会被打破。中国核心成长资产是全球最被低估市场中最被低估的资产。我们在二季报就提出了“仅仅以互联网为例,中国的互联网头部企业拥有全球更好的增长,更丰富的商业内涵,而市盈率等指标只有几乎不增长的海外互联网龙头不到一半,一旦这种全球市场的定价扭曲开始纠正,这将是多年难遇的时机。”,三季度市场的走势印证了悲观预期扭转后市场的爆发力。随着三季度末史诗级的上涨,市场悲观叙事迅速被打破,历史上最长的熊市大概率结束了。诚然,市场的修复也不会一帆风顺,市场未来仍然处于历史极低的估值、经济政策的预期以及经济数据改善之间平衡和纠结之间,但是对于熊市的最后一战已经结束了。市场未来对于机遇的对待也将积极起来。极端情绪对待资产的态度料将扭转。中期寻求机遇,盈利改善的空间和风险偏好回归的弹性将成为股价空间最大的两个影响因子。因此处于景气中期底部区域的成长类资产兼具盈利改善的空间和风险偏好极端压制的特性,未来有望成为市场最受关注的资产。而在产业内部,从全球和中国产业发展看,全球创新的动能来源于信息、能源和生命的创新,这三方向仍然在自动驾驶、可再生能源和创新药等领域继续延续,里面存在大量白马资产被忽视或者错误定价。同时新质生产力虽然短期需求还较难以测算,但是比较像十几年前的战略新兴产业,中间必将走出一批新的龙头企业,也是成长类资产的沃土。同时中国的部分传统产业未来随着经济周期的修复,也会展现较好的弹性。  过去三年,成长投资在市场极端悲观的宏大叙事下出现了持续估值的收缩,大部分成长龙头大幅上涨后仍然处于历史估值的底部区域。随着市场逐步的正常化,市场风险偏好逐步恢复,我们将在成长类资产中更加敏感的去探索未来有望成为中国七巨头的资产,希望能够伴随中国经济的修复和产业创新,持续挖掘未来的核心资产。当下锂电池的开工率已经出现了明显抬升,景气边际出现改善,整体顺序延续整车、电池、加工、汽车电子、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的顺序进行展开,新周期预计已经开始。而当下较低的资本开支意愿有望让本轮景气周期超越市场预期。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上半年经济在去年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经济春节后逐步企稳,而地产仍然有一定的压力。随着中央一系列稳定地产政策的出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成交有改善的迹象。经济的复苏仍然是温和的。同时看海外,美国财政刺激的后遗症初步显现,除了少数科技企业以外,服装、机械等传统经济部门二季度纷纷下调指引,近期美国的通胀数据和经济数据在需求走弱后,也出现了显著下行,预计下半年全球需求走弱的风险越来越大。虽然对于美联储的降息时点全球宏观经济学家仍然有分歧,但是目前看近两年的美联储加息周期逐步转向降息周期将是大概率事件,这将有利于新兴市场的权益资产估值修复。全球经济周期的轮转初步出现迹象。但是国内地产需求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来持续验证,年内中国内需的稳定将是市场主要的变化点,如果中国需求年内如期企稳,下跌3年的中国资产的估值有望出现系统性上行。  市场上半年先急跌后反弹,整体呈现震荡的局面,年中继续出现回调。市场虽然在二月初低点之后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反弹,但是在市场信心恢复的早期,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出于对于内需的担忧和对于不确定性的过分定价仍然集中在所谓的避险资产上。由于整体市场仍然处于存量和减量交易的背景之下,市场的分化非常剧烈。一方面在资本市场新的定位和经济环境下,大盘股结束了过去三年弱势局面,整体相对于中小盘股再度出现了持续的优势。另一方面在避险的情绪下, 偏周期和价值因子的一部分行业和个股出现了逼空式的上涨,这类资产的强势已经维持了三年,积累的风险在逐步加大。目前看如果对于经济悲观,这部分所谓避险资产中相当一部分资产未来都会面临需求和价格的双杀压力,可供分配的利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结合相对市净率处于历史偏高的水平,风险正在越来越多。反之如果内需逐步企稳,这些资产已经充分反映了经济复苏乃至过热的预期,在存量交易的市场中未来也有不小的风险。但是由于市场的弱势情绪仍然存在惯性,我们看到二季度整体这类资产即使出现业绩下滑,终端销售下降,商品价格下降等不利因素,仍然处于强势。从全球资产看,中国资产横向纵向都处于历史估值最低位,背后包含着对于中国内需的季度悲观预期,包括隐含的对于汇率和贸易环境的极端假设。仅仅以互联网行业为例,中国的互联网头部企业拥有全球更好的增长,更丰富的商业内涵,而市盈率等指标仅有几乎不增长的海外互联网龙头不到一半,一旦这种全球市场的定价扭曲开始纠正,这将是多年难遇的时机。  市场正在经历过去三年熊市最后一段时光,悲观的情绪和预期一方面让带有避险主题的一部分资产上涨成为新的风险资产,另外对于很多ROE较好的成长股已经出现了静态估值低于所谓避险资产的局面。市场对于泡沫化的资产正在越来越倾向于用宏大的叙事替代市场的均值回归规律,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虽然极端悲观情绪的化解需要时间,但是从资产比较的角度出发,如果市场逐步企稳,绝对估值更低的以“新三样”、互联网和创新医药等新质生产力方向资产存在巨大的重估空间,即使市场继续悲观,这些资产已经经历了三年估值的大幅收缩,参考历史上熊市后半场的经验,未来回撤风险更大的也会是熊市中没有充分回调的品种。随着越来越多证据指向美国通胀数据和需求的走弱,降息周期的开启也会再度重构资产定价。同时大量地产稳定政策的累计效应也有望在下半年看到更多积极的稳定信号,下半年内需企稳将是大概率事件。同时新质生产力更好未来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估值压抑三年的新兴成长有望开启新的上升周期,这些代表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品种最终不会缺席中国市场的企稳。即使市场继续悲观,目前大量的新兴成长正在自身周期的低点给予历史上最低的估值,而部分周期股反而在商品价格历史高位给了历史中高的估值,从中线看,即使不考虑估值回归和行业增长,大量的成长龙头依赖存量市场拓展足够实现相当可观的预期收益。  过度悲观的市场对我们的成长投资继续构成较大的压力,成长类公司整体估值仍然承受较大的估值收缩压力,主要的成长龙头仍然处于历史估值的极端低位。当下市场一方面过去三年大幅上涨的周期红利类资产在景气历史最高的位置给了平均水平以上或者最高的估值,未来中线不论对经济假设如何都将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而另外一些中线存在较大空间的成长龙头,由于整体风险偏好的收缩,股价仍然维持回落或者震荡状态,市场的弱势仍然持续。面对市场的挑战,我们二季度试图结合市场当下的环境和中期个股的空间性价比,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部分市场开始识别的兼具成长属性和市场低风险偏好特征的资产,这类企业以互联网龙头为例,企业股息率不低且仍处于稳定增长,具备科技革命潜力。从整个市场风格看,过去三年A股存在两大超额回报的风格,一是微盘小市值风格,从20年底开始小盘周期开始启动到23年的小盘成长,在24年一季度之前,整体小盘股在过去三年的回报率显著跑赢了大盘股,这个超额回报的拐点大概率已经在今年一季度出现。二是红利周期风格,从21年开始,周期价值类风格显著跑赢成长风格,同时23年三季度之后,在市场极端悲观的情境下,这类资产超额收益有明显的加速,这类风格虽然上半年还没有终结,但是累计较高的超额回报加上处于历史较高景气和股价的位置都在累计风险。我们考虑了市场当下整体的环境,我们仍然对于周期红利资产保持谨慎,但是考虑到市场较低的风险偏好和目前成长龙头公司的估值仍然处于较低位置,我们积极将持仓向大盘白马集中,以锂电池、智能汽车和半导体等行业的龙头公司为主。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一季度经济逐步企稳,随着春节后复工复产,节后各项经济数据呈现企稳的迹象。一方面出口数据一季度预计仍然处于比较好的状态,另一方面本身三月份PMI也出现了好于季节性恢复的迹象,二月份的CPI也翻正。23年下半年出台的各项政策陆续的落地开始发挥对于经济的积极影响。目前地产在三月份也出现了边际企稳的迹象,虽然一季度地产的下滑仍然对于经济有一定拖累,但是地产销售下滑最快的时间大概率已经过去,后续对于经济的考验主要集中在地产竣工侧的压力。  市场一季度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考验,在沪深300指数累计下跌三年之后,24年一月份指数在一系列恐慌情绪下,单月下跌幅度相当于一轮中等熊市的幅度。整体市场呈现到冰点,随着ETF资金的入市,市场恐慌情绪明显缓解,二月份后股市开始明显反弹。但是股市经历了持续下跌,在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市场仍然集中在对于经济较为保守假设的资产配置假设之中,市场主流维持“红利+主题”的资产配置解构,但是随着相关资产价格的上涨,部分资产积累了较大的风险,性价比下降明显,同时对于商品价格的敏感性大幅增强,未来需要挖掘更有性价比的资产。同时随着季度末部分经济数据的改善,我们需要考虑经济企稳带来的资产定价的变化,这些资产大部分在历史价格和估值低位,隐含较大的预期差。  当下市场仍然处于3年下跌的底部区域,市场仍然弥漫着悲观的预期,一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如果市场仍然处于悲观预期之中,新防守资产的来源可能来自更加稳定的ROE和现金回报,更加牢固的竞争壁垒带来的股息回报和稳定的成长。单纯利用周期类资产在商品价格中高位的阶段性盈利倒算的红利后期面临较大的挑战,也对于经济更加敏感。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企稳证据越来越多,需要考虑核心资产未来在经济企稳背景下出现经营拐点后潜在的上行空间。当下市场处于新一轮极端估值的尾声,曾几何时,高端白酒龙头也曾经在10倍市盈率上交易,煤炭龙头也曾经在接近20%的股息率上交易,当下,锂电池龙头在行业景气低位在十倍出头的市盈率交易,同时贡献3%左右的股息率水平。互联网龙头能够贡献5%的股息率和十倍出头的市盈率,而CXO龙头在地缘政治恐慌下,仍然给了景气底部10X~15X的市盈率。市场在普遍的宏大叙事下反而对于这些低位低估值的大盘成长较多的挑剔。而随着经济企稳和未来美联储降息,这些再度达到历史估值底部的资产未来有望成为市场价格修复的核心品种。随着经济企稳信号的增加,我们继续坚持相关新兴产业大盘龙头的持有,相信价值的重估最终不会缺席。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宏观温和企稳,地产等经济稳定政策陆续出台,年中中央进一步强调活跃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整体政策面持续转暖。但是由于地产的持续走弱,市场的财富效应和信心处于一个较弱的状态,前半程的库存周期调整也让上市公司的企业盈利出现了下滑,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持续收缩。全球大宗商品由于海外经济需求处于过热的状态,以及红海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航运业,因此大宗商品整体表现仍然较好。经济中中游行业普遍处于去库存和产能周期的尾声,因此企业盈利全年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23年经济复苏整体比较温和,因此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信心不够强。  海外经济由于财政刺激等因素的发酵,仍然处于新冠流动性宽松后的经济过热之中,整体经济保持了较强的韧性。部分新兴市场受益于产业链的转移,因此整体经济仍然处于景气之中。而美元利率在高位的维持,使得全球资金成本还在抬升。结果上一方面压制了国内流动性释放的空间,另一方面影响资本市场的估值水平,影响了整体A股和港股的风险偏好。而海外市场受益于供应链重建和海外过热的经济氛围,股指纷纷创出新高。下半年随着美国加息周期结束的确认,整体海外利率水平的影响告一段落。  市场层面,由于信心的匮乏,市场以高股息的防御策略和AI、机器人等主题投资为主,给机构投资者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四季度北交所异军突起,成为市场关注点。这也反映了主板微盘股指数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外溢效应。23年沪深300历史性的下跌了3年,这也是历史上最长的熊市,市场的信心从早期的抄底逐步变成怀疑,整体信心的匮乏和收缩造成市场仍然处于弱势之中。从各种指标出发, 从2022年4月底开始,各种估值等指标都已经进入熊市。2023年底已经处于熊市底部2年之久。当下市场的信心仍然处于极度悲观之中,防御类资产仍然处于较高的位置。风险偏好的收缩给机构投资者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年内出口成为经济的一抹亮色,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带动中国各产业的出海,从制造科技到消费医药,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全球市场的增长点。同时全球以AIGC为代表的新产业动能方兴未艾,全球科技企业纷纷增大相关投入,新的应用开始萌芽,各种创业企业层出不穷。医药领域GLP-1、NASH等新药物不断涌现,随着美国加息周期结束,整体海外医药融资也出现改善。新能源汽车整体需求继续超预期,但是受累于全年的去库存,导致锂电池的景气度出现下行,带来相关板块企业盈利的下滑。光伏在欧洲能源危机之后的景气逐步走弱,最终在年底盈利快速下行,后续将面临洗牌的考验。  我们年内持仓集中在锂电池、智能汽车等行业的龙头企业,除锂电池材料等个别行业由于极端库存去化带来盈利的下滑,其他大部分公司都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趋势,但是受累于对于经济和资本市场过于悲观,估值持续收缩,给组合带来了较大的拖累,目前大部分我们关注的龙头公司都处于过去十年估值极端值。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06-30)

市场过去三年的调整强化了市场悲观的预期,全球经济周期摆动被市场赋予了宏大叙事。而成长投资重要的定价因子是来自对于未来的预期,因此市场的成长投资遭遇到过去几十年从未有过的巨大挑战。对未来非理性悲观带来了对于成长投资巨大的负贝塔。经济超长周期的一些因子包括一些显而易见的指标,不确定性来源于技术创新。但是任何超长周期的判断中会有无数个方向和情景迥异的中短周期的轮回。而资本市场的定价会每次把中短周期的经济现象进行长期化外推,进而在估值上极致体现。因此我们更多需要关注当下市场是否已经过分计入了宏大叙事的影响。如果我们再一次临近在一个中周期的拐点之前,将会带来市场风格和范式重大的变化。2020年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时候,市场对于化石能源退场论的担忧也带来了当时化石能源很多资产在低景气给了一个毕竟低的估值分位。而之后可再生能源资产价格出现大幅调整,化石能源资产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而当下,化石能源使用成本是当初的一倍,可再生能源使用成本降低到当时的一半以内,新能源的替代效应更加明确,汽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费已经或者即将出现拐点。但是资本市场反而出现了广义新能源资产在低景气分位时静态估值低于化石能源在周期高点的静态估值这种现象。市场当下给了化石能源在历史周期高位的时候公共事业化的假设。向未来展望,我们当下更关注过去三年股价大幅调整后处于历史估值中低分位,同时被悲观宏大叙事过分定价的品种,对过去几年估值大幅扩张的品种相对谨慎。  经济数据一直以来是很难准确预测的指标。单纯长期的乐观和悲观更多是线性的推演或者信仰。我们也更多根据市场的数据和周期的位置进行应对。目前随着海外经济、就业和通胀数据的走弱,美国22年以来的加息周期继23年8月见顶之后,大概率会逐步启动降息周期。加息周期和降息周期不同风格资产收益率迥异,近期美国市场明显开始放大波动。海外需求的走弱叠加前期大量企业因为大宗商品价格和物流价格较高的出口数据将对于下半年的出口出海板块带来一定的基本面压力。结合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的预期更多将依赖于后续的内需政策和相关数据。地产虽然未来对于经济拉动的重要性将逐步让位于先进制造业等新质生产力,但是地产本身的逐步企稳将对于内需的稳定有较大的正面作用。因此目前可以大致预期海外经济周期走弱,中国经济是否会进入复苏周期带动全球经济企稳将取决于地产等内需数据的稳定。而对于投资判断,经济复苏预期较好将带来较强的正面贝塔和驱动因素,即使经济复苏绝对程度不强,从相对角度看,相对于海外经济走强也是较大的概率。因此展望下半年,我们相对更关注调整三年的受内需影响的中国代表性产业的头部企业。当下这些企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相对于过去三年大幅上涨的周期股,估值也有显著的优势,一旦开启修复会带来显著的修复空间。我们会进一步将资产向这些方向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