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信瑞丰稳定收益C
(000745.jj)北信瑞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14-08-27
总资产规模
3.18亿 (2024-06-30)
基金类型债券型当前净值1.2620基金经理靳晓龙管理费用率0.30%管托费用率0.10%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4.01%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北信瑞丰稳定收益C(000745)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李富强2016-05-092017-05-101年0个月任职表现1.81%--1.82%--
郑猛2016-10-142019-04-132年5个月任职表现3.00%--7.65%--
辇大吉2019-02-252021-03-162年0个月任职表现-1.33%---2.73%-31.73%
王靖2014-08-272016-06-161年9个月任职表现7.05%--13.07%--
靳晓龙2021-03-11 -- 3年4个月任职表现6.05%--21.93%--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靳晓龙--103.4靳晓龙,北京大学金融学学士,美国波士顿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从事信用评级及债券投资研究相关工作7年。曾任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项目经理,2015年3月入职北信瑞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信评研究员,曾任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固收研究部部门副总经理、北信瑞丰稳定增强偏债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4月28日至2023年4月26日)。现任固收投资部基金经理、固收投资部部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北信瑞丰鼎盛中短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3月11日至今)、北信瑞丰稳定收益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3月11日至今)。2021-03-11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2024年二季度,债券市场延续一季度以来的上涨趋势,收益率曲线较2023年底和2024年一季末均明显下行。利率债方面,截至6月30日,1年期、2年期、5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分别为1.539%、1.6335%、1.9782%、2.2058%、2.2482%,较2023年底分别下行57.8bp、61.3bp、45.9bp、35.4bp和41.4bp,较2024年一季末分别下行18.4bp、26.8bp、21.9bp、8.4bp和3.1bp。信用债方面,截至6月30日,1-3年AA+级别信用债收益率分别为2.1156%、2.1726%和2.2396%,较2023年底分别下行56.0bp、60.4bp、62.7bp,较2024年一季末分别下行33.7bp、39.7bp和37.3bp。二季度,稳定收益基金(A类份额)净值增长1.82%,年化收益率7.67%,最大回撤-0.39%。4月以来,央行开始密集提示长债风险。4月23日30年国债盘中接近2.4%一线,央行强烈表达对长债风险的关注,30年国债从2.4%调到2.6%附近。5月30日,30年国债盘中接近2.5%,路透发文央行将在必要时卖出国债,金融时报发文指出“10年国债”收益率合理区间在2.5-3.0%,债市连续调整两日。6月18日,30年国债向下突破2.5%。6月19日陆家嘴论坛,潘功胜行长再次提示长债风险,利率短暂调整后继续下行。7月1日,30年国债早盘再度接近2.4%关口,央行选择在午后立即发布公告,将面向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债市随即发生调整,30年国债单日上行5bp。通过梳理近期央行操作来推测长端利率可能的“合意区间”:30年国债在2.4%-2.5%之间央行风险提示增强。除监管态度之外,市场短期赔率已经偏差,投资者对潜在风险点需要更加关注。因素一:理财方面,手工补息取消后涌入的理财资金或不稳定。因素二:供给方面,预计7月、8月政府债供给压力有所加大。因素三:7月份是政策大月,随着经济高频数据增长放缓,不排除再次推出稳经济举措的可能性。同时关注三中全会的深化改革举措,事关中国经济发展。整体来看,三季度债市的扰动因素稍有增多,在汇率扰动仍存情况下,短端利率向下打开空间的概率不大,而超长端下限较为明显,表现大概率不及二季度,呈现波动增大、空间有限特征。另一方面,债市短期有大幅度调整概率也较小。第一,央行操作的目的并非让利率快速上行,可能引发次生风险。第二,理财等诸多机构当前仍严重欠配,即便发生规模流失,影响可控。第三,当前经济的底层逻辑仍是新旧动能切换以及产能供给旺盛,再通胀空间受到制约。短期经济高频数据表现偏弱,中期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银行和外需四个扰动因素仍未消除。总的来看,央行态度定短期利率下限,操作力度定空间,基本面定趋势。30年国债仍未摆脱2.4%-2.6%波动区间,临近下限位置赔率降低并要关注央行动态,明显调整依然是机会。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2024年一季度,债券市场大幅上涨,收益率曲线较2023年底明显下行。利率债方面,1年期国债较2023年底下行41.4bp至1.70%,10年期国债较2023年底下行27.8bp至2.28%,超长期的30年国债更是下行37.7bp至2.46%。信用债方面,中债企业债(AA+)曲线1、2、3年期分别较2023年底下行26.4、25.9和28.5bp,中债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AAA-)曲线较1、2、3年期分别较2023年底下行39.9、38.1、42.9bp。报告期内,本基金以中长期信用债投资为主,其中企业债和二级资本债占比接近,跟随债券市场下行一季度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收益。一季度,稳定收益A类份额净值增长1.69%,年化收益率6.87%。2024年一季度,中国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多有亮点。其中,2月CPI同比数据创近一年新高;3月PMI时隔半年重新回到50以上,且创去年3月以来新高;各个假期的出游人数、消费金额等数据均表现强劲;制造业投资表现突出,同比增速创一年来新高。市场已连续上调一季度GDP的一致预期。由于2023年二季度部分经济数据表现不佳,尤其是2023年5、6月进出口数据均曾出现连续负增长,而2024年以来外贸恢复明显,二季度进出口同比数据有望表现优异。近期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PPI同比数据有望回正,皆有利于宏观经济,同时对债市带来阶段性调整压力。但中长期看,国际形势仍复杂多变,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国际资本增配人民币的需求不断提升。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推进,GDP增速中枢稳中有降,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债券市场有望波动中持续慢牛行情。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是疫情防控放开后的第一年,伴随着经济基本面改善进程放缓以及预期的变化调整,10Y国债收益率在年内呈现 M 型走势。2023年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逻辑围绕着经济修复进程以及政策预期而展开。2023年年初,在疫情防控机制优化以后,经济活动快速升温,叠加一季度的天量信贷,经济复苏的强预期+强现实对债券市场形成一定压力,10年期国债利率及1年期存单利率快速上行并维持高位震荡;进入3月以后,多项数据显示经济复苏斜率有所放缓,而货币政策宽松预期逐步升温,降准降息落地,利率持续回落;8 月下旬开始,在年内两次降息过后,市场将其视作利多出尽的信号,且财政逐步发力,增发1万亿国债以及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带来的政府债券供给压力,以及资金面的收紧,利率转而上行;11月底以来,稳增长政策力度被市场预期逐步消化,货币政策则释放积极信号,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带来较强的MLF降息预期,10年期国债利率在年末再次下行至2.6%以下。本基金2023年规模变化较大,投资策略因而发生明显转变。2023年5月前,本基金以转债投资为主,5月后,定位转变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以高等级信用债为主,平均久期保持在3年附近,杠杆率在120-130%,在规模相对稳定时,本基金的持仓以持有为主,通过对到期债券资金进行再投资控制组合仓位和久期。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09-30)

三季度,本基金持仓以AAA级别信用债为主,平均久期在2.5-3.5年之间。四季度宏观的基准情形大概是实现全年目标无压力,地产持续改善存在不确定性,外需小幅改善,美元迎来流动性拐点。基建作为调整项,从当前观察政策发力的迫切性不高,因此10-11月可能出现“预期增强、现实走弱”的时间窗口,类似的剧本下市场如何演绎值得观察。四季度资金供需与三季度大致持平,节奏上前紧后松,10月资金价格或难以突破当前水平。短端:以资金定价短端赔率不错,下阶段找介入交易的时点。可能的路标有高频数据见顶、利率债供给高峰过去、海外加息终点确认。长端:短期内市场有一定的调整诉求,但中期看提供了入场时期,从基本面角度10Y国债2.7%以上具备配置价值。超调风险可能来自流动性及股市情绪等风险偏好冲击。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3-12-31)

2023年底跨年资金面整体平稳,银行间资金相对充裕。一般而言,跨年后资金利率往往呈现下行趋势,跨年后资金面转松的规律亦对债券市场形成阶段性支撑。中期看,债券市场有多项利好因素。一是开年以来国际地缘冲突频发,从区域上、时间上和烈度上都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二是美元加息周期接近结束并逐步进入降息周期,人民币汇率所受压力有所减轻,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压力亦有放松;三是国内宏观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地产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持续承压,根据央行的相关表态,今年降准和降息均有一定空间。另一方面,债券市场经历了近三年的牛市,收益率水平明显下行,相较权益市场的性价比也显著下降,继续上涨的空间相对有限。基于以上因素,债券市场可能在较低收益率水平下,维持窄幅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