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高端装备混合C
(005207.jj)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17-12-04
总资产规模
3.01亿 (2024-06-30)
基金类型混合型当前净值1.6798基金经理张磊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20%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3.56%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南方高端装备混合C(005207)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骆帅2017-12-012020-02-072年2个月任职表现10.71%--24.76%--
茅炜2020-02-072021-06-181年4个月任职表现52.58%--77.87%17.88%
张磊2020-02-07 -- 4年5个月任职表现0.25%--1.11%17.88%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张磊--114.5张磊先生:中国国籍,复旦大学金融学硕士,具有基金从业资格。曾就职于招商基金研究部,任行业研究员。2015年6月加入南方基金,任权益研究部行业研究员。2018年9月25日至2020年2月7日,任南方品质混合、南方优享分红混合、南方兴盛混合基金经理助理;2020年2月7日任南方高端装备基金经理。2022年10月25日至今,任南方碳中和股票发起基金经理。2020-02-07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2024年一季度A股V型见底后,4月份继续保持反弹态势,4月在部分成长板块、个股业绩高增长,以及海外成长股上涨的带动下,A股成长板块出现了相对市场的超额收益。但这种超额在5月开始后没有持续,5月中旬以来,A股持续回调,单日成交额萎缩到不足6000亿。一方面,市场持续回调的原因是5-6月份经济数据复苏动能较弱,3-4月制造业PMI恢复到50上方后,5-6月继续掉落在50下方,按照历史经验,PMI长期低于50后,需要连续3个月高于50或绝对值较高,才能将经济拉到高景气区间。另一方面,4月中旬新国九条出台以及后续一些个股被ST,部分市场参与者担忧小市值存在大面积退市风险而抛售,指数小跌而个股大跌,个股跌多涨少,市场赚钱效应差。经济数据层面,二季度出口表现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企稳,社零增速低于预期。房地产作为中国居民财富最大的载体,房价下跌影响了居民消费能力,同时对未来收入预期的悲观也制约了消费意愿。现阶段的经济周期类似2016年,经历了长周期的经济弱势和预计复苏的落空(2014年2月至2016年9月,类比2021年10月至今),市场信心处于底部,迟迟未见经济数据向好导致国债到期收益率不断下跌,股票指数在“超跌-反弹”中循环往复磨底,市场风格偏好避险类资产。展望下半年,经济主要分项已经处于底部,下行风险有限,投资者不敢对经济乐观一方面是担心财政开支力度不够,二个是担心海外贸易战风险,而这两点风险在A股定价上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反应。对于市场风格,我们看到周期类避险资产业绩分化,业绩不可持续的避险资产后续避险作用消失。同时由于市场对成长类资产过度悲观,出现大量竞争力优秀的成长股估值不到20倍,目前在成长板块选股的中长期胜率为过去几年最好。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一直处在转型期,从投资驱动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2022年以来叠加疫情、房地产、俄乌冲突、美国重走凯恩斯主义等复杂的外部环境,A股持续表现较差。我们认为从人均GDP水平、人口质量结构、政策方案等角度,经济转型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短期市场难以从长期的悲观情绪中走出。复盘后发国家的经济追赶史,应当对中国经济、中国资产价格,报以更加乐观的态度。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2024年一季度市场延续2023Q4的分化格局,暨成长股表现较差,红利指数涨幅领先。一季度个股中位数跌13.7%,主要因1-2月中小市值相对权重板块超跌引发量化策略超卖中小市值。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最长的数据真空期,这一次的数据真空期,负面情绪主导A股市场,2023年下半年市场连续调整后,投资人在较弱的赚钱效应中找不到乐观的数据支撑,2024年1月底至2月初,被负面情绪主导,叠加中小市值筹码结构导致的交易性冲击,A股出现了连续、快速的非理性下跌。否极泰来,在政策调整后,A股迎来V型反弹,最终市场收复了大部分失地。一季度红利指数涨10.12%。上证指数涨2.23%,科创50跌10.48%,创业板指跌3.87%。宏观经济方面,春节前后数据对全年的指引性较弱,3月PMI超预期达到50.8,按照历史经验,PMI长期低于50后,需要连续3个月高于50或绝对值较高,才能将经济拉到高景气区间。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是2022-2023年“工业用电量增速”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分化,2022-2023年工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1.2%、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3.6%、4.6%。对此我们的理解:2020-2021年工业企业利润高增,各行业筹建了大量新产能,2022年规模以下(2000万营收)工业企业在物流、人员流动上被疫情限制,产能没有发挥出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对被保障了物流、人员流动,小企业生产受限导致2022年“工业用电量增速”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到2022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调整,规模以上企业眼中:“2022年经济不算好,但企业盈利还不错,2023年更要加足马力生产(没有意识到2022年疫情限制住了小产能)”,规模以下企业眼中:“2022年被物流、人员流动限制没法正常生产,2023年要加足马力把钱赚回来”。小企业2023年的产能增速相当高,使得2023年工业用电量增速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大小企业在2023年都开足马力生产,而需求增速并没有供给高,最终2023年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恶化。从产能增幅的角度,2023年是工业企业竞争压力最大的一年。另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是2022-2023年熊市中周期行业的分化。复盘A股2004年以来的牛熊周期,除14年中至16年流动性主导的牛熊之外。历次牛市阶段,周期五朵金花(建材、钢铁、有色、化工、煤炭)表现同步、且普遍跑赢上证;历次熊市阶段周期也同步、且普遍跑输上证。逻辑在于,历次牛市均是中国投资驱动中国经济向上,对应周期品需求向上、量价齐升、EPS增幅大;历次熊市对应中国投资增速、经济增速放缓,周期品供给过剩、价格下跌、EPS降幅大。2022至2023两年熊市中,周期行业分化,其中有色(剔除新能源金属、稀土)、煤炭、石化跑赢上证且涨幅领先;基础化工、建材、钢铁跑输上证且跌幅靠前。我们的理解是:过去三十年,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中国的投资主导了商品的需求,历史上商品与中国经济、股市牛熊正相关。2022-2023中国投资增速放缓,但“美国财政刺激”催生了商品的边际上的新需求,2022-2023年商品中涨幅最好的是美国的建材(水泥与混凝土、玻璃);其次是全球定价的能源、基本金属、贵金属;最后是中国的建材、基础化工、钢铁。分化体现为需求与美国财政刺激越近的,价格越强;与美国财政刺激无关的,价格依然跟随中国投资周期。有一类观点认为,2022-2023年有色、煤炭、石化抗住了中国需求增速向下的压力,保持了商品价格、单位盈利的稳定,说明这些行业存在供给约束,不再有周期向下的风险。我们认为这属于错误的理解,周期仍然是周期,“有色、煤炭、石化周期变价值的”观点忽视了美国财政刺激托住了全球定价的能源、基本金属价格。从供给约束的角度,建材、基础化工行业一些品种扩产的难度强于有色、煤炭、石化,但价格跟随中国投资周期,2022-2023年表现疲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一直处在转型期,从投资驱动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2022-2023年叠加疫情、房地产、俄乌冲突、美国重走凯恩斯主义等复杂的外部环境,A股表现较差。部分投资人把短期的困难归结为长期不看好理由,我们认为从人均GDP水平、人口质量结构、政策方案等角度,经济转型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过去一段时间市场的表现过度悲观。复盘后发国家的经济追赶史,应当对中国经济、中国资产价格,报以更加乐观的态度。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南方高端装备A跌18.25%,南方高端装备C跌18.88%,是继2022年亏损后的第二年亏损,给持有人带来了不好的体验,我们深刻反思。对中国经济、对资产价格,我们长期报以乐观态度,体现在选股、持仓上偏向成长股,这让我们在2023上半年取得一定正收益,下半年、尤其是8月份之后,成长类资产普遍回调较多,对基金净值伤害很大。2023年我们认为经济景气向上,从实物工作量的角度,23年经济不差,但与企业盈利、盈利趋势相关度最高的PPI和PMI较弱,自2021年10月PMI落到枯荣线下方以来,在弱势区间维持了28个月,是历史最长弱势周期。我们的整体思路是基于经济向好、估值低位,做多A股,事后看由于价格、景气趋势因素,2023年是熊市,2022年7-8月、2022年12月、2023年3-4月,基于上海防疫政策转向、全国防疫政策转向、房地产放松,市场有过三次热切的经济景气向上期望,都因较弱的PPI与PMI而落空。景气向上预期落空后,A股主要指数持续下跌。2023赚钱效应好的阶段是2022年12月防疫政策转向到2023年春节,2023年春节后,板块渐次下跌:2月创业板和科创板跌;3月食品饮料、医药、新能源跌;4月顺周期和半导体跌;5月中字头和权重股跌;6月人工智能见顶大跌;7-8月全面下跌;9月顺周期、新能源跌;10月全面下跌;11月食品饮料、新能源跌——阶段性上涨的板块最终多是先涨后跌的A型走势,新能源、食品饮料、医药、中字头、顺周期A型走完都是创新低,2023年只有AI板块A型走完市值上了个平台。2023年上证综指跌3.7%,创业板跌19.4%、科创50跌11.24%;对比2023年中国GDP增速5.2%、工业增加同比增4.6%、社零同比增长7.2%。2023年9月之前,股票市场的下跌我认为有两点原因:1、房地产价格下跌拖累,房地产是中国居民财富的最大载体,房价下跌后,居民财富受损、风险偏好下降影响了股票市场的潜在流入量;2、经济转型期、市场持续缺乏赚钱效应,市场参与主体容易缺乏信心,形成下跌惯性。2023年9月之后,随着一系列房地产领域的政策放松,我们认为资产价格相互拖累下跌的局面已被打破,这也是我们在三季报乐观地认为市场会上涨的理由。作为一个看多的投资者,面对2023年四季度后,市场进一步下跌,尤其2024年开年的快速下跌,反思有三点没有预料:1、短期悲观情绪的惯性,短期悲观下跌后市场演绎出对中长期经济的担忧,应国债期货价格一路上涨,股票市场类债券类资产跟随上涨,其余资产被抽血。形成多数股票下跌、少数股票上涨的糟糕赚钱效应。2、2023年12月到2024年2月政策真空期,一旦下跌惯性形成,难以有政策扭转负面情绪,月初美债收益率反弹,美股成长股调整、后期的雪球和两融,造成了A股连续下跌;3、市场整体投资人对政策认知的偏差,市场期望货币宽松、或类似4万亿的强力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客观而言,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要兼顾融资成本与汇率,短期宽松空间有限,2023下半年的政策选择是“防止资金空转”、“缩减M1和M2剪刀差”本质意图是压缩融资的中间成本进而让利实体,二级市场阶段性流动性紧缺加大了调整压力。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09-30)

2023年三季度A股表现继续低迷,上证指数跌2.86%,创业板指数跌9.53%,科创50指数跌11.67%。经济复苏力度低于预期是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2023年4-8月PMI持续位于枯荣线下方,表明经济活力较弱。1-8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滑11.7%,上市公司作为宏观经济中相对更强的子集,业绩亦面临压力,2023年中报全部A股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8%,为过去3年来首次。其余宏观数据方面,三季度社零同比增速下降到5%以内;进出口负增长;7-8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负增长。我们认为,三季度经济复苏力度低于预期的原因主要是受房地产拖累,作为中国居民财富的最大载体,房地产从投资和消费两个维度影响经济:投资的维度,房地产投资减少导致部分上游产品供过于求、PPI为负,企业部门在PPI为负的阶段会减少、推迟投资——这不能简单归结为企业家信心的缺失,假设PPI为-5%,则企业当前投资1亿构建的产能和库存,一年后只需花费9500万,成本比后来者高意味着在竞争中很容易出局。消费的维度,房价对消费的影响包含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前者是指房价上涨导致购房成本增加,挤占居民消费能力;后者指房价上涨后居民感受到财富增值,增加消费。这一轮房地产调控中,财富效应的影响大于挤出效应,暨整体上,房价下跌导致居民感受到财富缩水、消费更谨慎。我们对四季度宏观经济的判断保持乐观,前期影响经济复苏的症结在于房地产,我们看到8月份以来,房地产领域一系列政策调整,有望终结房地产量、价螺旋式下跌的势头。虽然9月以来房地产成交活跃度并不高,但只要成交价不再下跌,正面的财富效应即可对拉动消费发挥作用。房地产投资的恢复有望逐步让PPI转正,当前工业品库存处于历史低位,PPI转正后正常的补库存即可使得PPI保持为正——假设PPI为2%,结合宽松的货币环境,企业家一定会积极构建产能和库存,成本比后来者低的企业在经济复苏中占据先发优势,投资和信贷数据均有望转好。展望后市,我们认为2021年底以来的经济弱势周期、股市疲软周期即将结束,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有望23年四季度恢复正增长,叠加当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目前A股投资性价比极高。高端装备投资的中游行业在A股中属于细分领域多、市值偏小的板块,这类资产在熊市往往跌幅更大;牛市则受益于流动性改善、股价弹性高。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在于高端装备领域,经济转型的核心也在于提升高端制造业。后市我们将围绕,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科技创新类制造业、受益于经济复苏的领域布局。继续以自下而上选股、结合行业周期,寻找制造业的投资机会。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3-12-31)

经历了持续的下跌,我们对中长期经济依然乐观,对市场的一些悲观的情绪表示不赞同。部分市场参与者用2000年之后的日本类比现当下中国经济,推导出资产价格会持续下跌,结构上抛售成长股和中小市值。前述逻辑正是2023下半年到2024年初悲观者交易的,对此我们存在异议,中国经济前景光明,与日本的困境完全不同。长期经济增速g的问题本身是最难研究的,我们看到的悲观论述都是跳过论证长期经济增速g,直接给了经济日本化的结论,然后推导投资公式,这实在不严谨。少有的论述长期经济增速也大致是从人口年龄结构、负债率出发。推导中国将面临类似日本的由于劳动力减少造成经济、房地产无法走出困境,这犯了混淆“劳动力人数”与“非农劳动力人数”的错误。我们知道索罗模型中潜在经济增速由非农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资本投入构成,日本2000年之后的问题在于非农劳动力零增长(2002-2015连续14年零增),叠加1990年代后全要素生产率趋零,1990年代日本以加杠杆的方式,保持了实际增速增速超越潜在经济增速,2000年之后资产泡沫破灭,去杠杆(资本投入减少)、非农劳动力不增、全要素生产力趋零导致潜在经济增速归零。当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2000年日本相似:2022年中国50-59岁人口比10-19岁多了4600万,看似未来劳动力人口短缺。但总人口与经济潜在增速无关,如果我们看韩国人口年龄结构,也会认为韩国2000年或者2010年之后,经济应该日本化,但不管是人均GDP、房地产销量和房价,韩国的走势都与日本迥异。中、韩与日本的差别在于中、韩两国城市化率曲线陡峭,虽然50-60岁的人口多于10-19岁,但濒临退休年龄人口的城市化率(非农占比)低,待长大人口的城市化率(非农占比)高。因此我们看现在中国1.5亿50-59岁人口,类比到1980年代的城市化率,预估仅是20%的非农占比(且未考虑其中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低、女性非农占比低于均值),1.04亿的10-19岁人口,预估可以达到70%以上的非农占比(且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很高),由此推算,未来10年中国非农人口是增加4200万,而非按照总人口测算的减少4600万。城市化率曲线陡峭也导致中、韩与日本的社会抚养压力不同。日本2000年后步入60岁人口几乎都是以非农人口退休,他们自1960到2000年在企业工作40年,享受高额养老金。韩国老人则不到半数以非农人口退休,其中很多因工业化年限短,养老金也并不高,我们很少听到韩国老人爆出类似日本老人的负面新闻,因为韩国老人确实不富裕。中国现在每年2000万步入60岁人口,估计只有20%-30%(400-600万)作为非农退休,领取养老金。其余老人以子女养老为主,表面上子女养老对年轻人的税后收入造成负担。但压力减小在上缴的养老金部分,如果类比日本,则我们每年新增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应该是1500万,上缴的养老金可得比现在高一截了。人口的非农占比要比总人口年龄结构更为重要。非农劳动力的绝对数走势也影响到房地产,2000年之后,日本非农劳动力不增长,对房地产总量需求自然无法增长,韩国非农劳动力保持增长,对房地产的需求亦保持增长,因此我们看到韩国在1998-2002年经济调整期过后,虽然总人口数量层面老龄化,但内部人口结构变化带动房价继续新高、居民杠杆率也可以继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按照格罗宁根大学的测算,1979-2019年,日本、韩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是0.56%和1.46%,这主要因韩国重视更研发且起步经济水平较低。结合前述韩国2002-2022年间1.54%的非农劳动力增速和1.46%的全要素生产率,韩国潜在经济增速高于3%,日本2022-2022年间0.29%的非农劳动力增速和0.56%的全要素生产率(2000年后更低),日本潜在经济增速归零。亚洲生产率组织计算1978-2019年中国TFP年平均增长率为3.49%(其中0.69%是广义技术进步、剩余是体制改革贡献),中国没有公布非农劳动力人数,结合比韩国更低的城市化率,推测中国非农劳动力增速不低于1.5%,对应潜在经济增速超过5%。理解了体制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就很难不认可政策在改革、开放领域的一系列发文,本质上都是想继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现阶段,我们认为中国类比过去20年的韩国,潜在经济增速仍然超过3%。站在现在这个时点,中国1万美元出头的人均GDP与2000年韩国相当、居民部门负债率类似,非农劳动力净增长叠加劳动生产率有进步空间,都有着不错的潜在经济增速。2000年代之后日本一系列资产价格表现,都源于潜在经济增速出归零问题(非农劳动力人口不增、劳动生产率提升没空间)。我们看1998年房地产同样出过问题的韩国,由于城市化率曲线陡峭,非农劳动力人口保持增长,后续房地产、消费依然可以恢复。今日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类似1970年代日本、2000年代韩国。当前中国政策与2000年代韩国转型升级、产业扶持、劳动力技能培训等相似的一系列转型政策类似。韩国指数在2002年往前推15年没有涨,经济转型后股票指数涨了5倍,当然,转型期会存在各种质疑和混乱,这是中国当下的股票投资的困境。另一类对经济悲观者认为中国在面临经济压力时,没有采用日本药方、美国药方,首先,对于日本药方的支持者,我们要看到,任何经济政策都应该围绕潜在经济增速做文章,中日潜在经济增速不同,政策绝不可简单套用。我们都知道,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无法提振潜在经济增速,因此日本的折腾只是造成了资产价格波动,2000年与日本发展阶段类似的德国,德国做了三点措施提振潜在经济增速、保障经济安全:1、德国8000万人口中有600万是从土耳其定向移民的劳动力,这累计至少提升了15%的非农劳动力人口(法国和英国分别从非洲、印度有数百万移民);2、周边民族和解、建立欧盟和欧元区,利用欧元低估德国汇率保持德国商品对美元计价的可比优势(欧元区建立后,南欧的经济危机频率显著提升)。3、与俄罗斯、沙特等资源国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获得稳定的能源保障。因此2000年之后的德国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增长。当前中国做的一些提升国内劳动参与率、与周边后发交好并货币互换、与资源国保持良好双边关系的措施,正是像德国一样保障长期发展潜力,提前解决日本的经济与资产价格问题。观察日本的政策,其实尝试过与中、韩民族和解、建立三国自贸区、货币互换,但在日本上述学习德国的努力都无疾而终。2013年之后安倍经济学的成功,也是2015年之后日本非农劳动力再次增长后潜在经济增速回升的作用,与表面的财政、货币政策相关度寥寥。其次,是否应该学习美国搞凯恩斯主义,2021年3月拜登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占当年GDP的8%,类比2009年中国4万亿占当年GDP的12%。重走凯恩斯主义,让美国GDP增速超越潜在经济增速。我们知道1970年之后,凯恩斯主义在先发国家被抛弃过,因凯恩斯主义会造成通胀、继而削弱产业国际比较优势、积累货币贬值压力。凯恩斯主义在两类场景下疗效显著,第一是陷入通缩(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第二是后发追赶(二战后日本、欧洲)。1960-1970年代这两个条件对美国、欧洲先后消失了。1945-1960年代末,日本、德国CPI稳定高于美国,高通胀虽然在削弱日德进出口部门国际比较优势,但在要素价格追上美国之前,日德可以持续用高增长、高通胀模式。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通胀比美国、德国更高,日本经济还最好,主流说法是日本当时造的车小、省油。其实这个解释不闭环——(法国车、意大利车也很小,根本原因欧洲要素成本与美国收窄,欧洲车比日本车贵)日本在G7国家中起点最低、要素价格追上美国最晚。后发国家凯恩斯主义模式下,成本谁先追上美国谁就经济先停滞、欧洲先追上了。同时,日本人口是德国的1.5倍(产业链规模优势)、注重研发、产业扶持政策,都让日本获得了更长久的经济增长——上述日本的优势和政策,不正是中国在学习的吗?1998年之前的韩国、东南亚,同样是凯恩斯主义,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表面是抽贷,本质是高增长、高通胀的模式在逐步削弱产业比较优势、积累贬值压力,当一个后发国家货币贬值后,类似国家竞争性贬值导致连锁危机。中国现在坚持的产业升级、不搞强刺激是合理的,回顾4万亿的潜在问题,不仅仅是债务,一是国际比较优势被削弱后向产业向东南亚、印度转移,2010年之前就不存在这种压力;二是人民币贬值压力(2014-2015年人民币贬值对资产价格的暴击)。这一轮,直到2023年,美国在新能源、科技等领域对中国搞了许多脱钩政策,中国出口全球份额还在新高,因为我们的国际比较优势保持住了。如果强刺激:1、高增长、高通胀这么多年,我们的成本优势已经到类似1970年代欧洲、日本,1997年韩国的瓶颈阶段了,这时继续通胀削弱比较优势,不需要美国政府出多少政策,供应链会更快、更多地迁往往东南亚、印度。2、中国没有能力影响替代国的通胀,美国可以让欧洲一起通胀。综合来看现在的政策其实就是学成功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发达国家经济体的产业扶持、重研发来转型。坚持产业升级是最优选择,市场在转型期、政策真空期被负面情绪主导,在2023下半年后陷入下跌循环。回顾A股历史上的牛股、板块的趋势性上涨,都脱离不开产业的大贝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由计划的部分划定重点发展领域、政策组合拳扶持产业;竞争的问题交给市场。这使得A股的牛股有显著的产业周期特征:一方面处在正向产业趋势中的板块和个股获得超越其本身管理水平、战略能力的涨幅和评价,譬如历史上的房地产链、基建链、互联网+、消费升级链;另一方面导致了A股缺乏穿越产业周期的牛股,前述房地产、互联网、消费升级触及的公司各不相同,当自身的产业趋势周期结束,在新的产业周期中表现出的多是战略错乱和茫然无措,产业周期的结束意味着漫长的杀估值的开始。当前,先进制造业、自主可控、科技领域卡脖子等产业无疑是计划部分划定的重点领域,就像所有产业趋势早期的板块一样,他们具备逻辑上的吸引力、但估值缺乏性价比,因此选股成为了一个大的难题,战略能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管理学上重要的维度在判定企业能够长大中重要但又不绝对,这导致标的选择的困难,但完美的标的本就不存在,后期期望通过更多标的的比较的基础上,在空间、估值、股价取舍后找到更多跨年度的中长期赚钱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