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裕盛混合A
(005343.jj)长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人户数5,330.00
成立日期2017-11-29
总资产规模
3,781.94万 (2024-09-30)
基金类型混合型当前净值0.5810基金经理袁苇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10%持仓换手率86.56% (2024-06-30)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7.40%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长安裕盛混合A(005343)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陈立秋2017-11-292018-11-291年0个月任职表现-6.44%---6.44%--
方红涛2019-01-142019-09-230年8个月任职表现10.97%--10.97%--
沈晔2017-12-272018-12-281年0个月任职表现-6.31%---6.33%--
徐小勇2018-12-242019-12-301年0个月任职表现17.31%--17.62%--
刘兴旺2019-09-172021-07-071年9个月任职表现17.49%--33.78%3.21%
袁苇2021-07-07 -- 3年5个月任职表现-22.18%---57.93%--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袁苇本基金的基金经理143.5袁苇先生:硕士研究生,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自营分公司、立溢股权投资中心、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权益投资经理等职,现任长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长安裕盛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年9月22日担任长安鑫禧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2年8月22日起担任长安鑫兴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07-07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金九银十”传统旺季和“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9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双旺,动力电池产销同环比保持增长。根据乘联会数据,9 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 112.3 万辆,同比增长50.9%,环比增长 9.6%,零售渗透率达 53.3%,同比增加16.4个百分点。据电池联盟发布,9 月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 49.6%达 54.5GWh,今年前三季度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同比增长35.6%达346.6GWh。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持续扩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需求不断上升。马斯克正式发布了名为Cybercab 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无人驾驶货车 Robovan,人形机器人 Optimus。其中Cybercab没有方向盘和油门刹车踏板。这标志着汽车行业的竞争阶段已由电动化竞争时代升级到全智能化竞争时代。FSD入华和ADS3.0上车后,全路况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技术或将给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注入新的强劲推力。固态电池技术继续向前发展。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仍是潜在增长点。锂矿供给端将在本轮期货和现货下探过程中进一步倒逼产能去化,原有部分高成本旧产能和在扩在建新产能都可能在压力下面临重新再考量的境地。新能源板块对未来利空预期在风险补偿上已基本充分反应,在剔除指数风险后,任何边际上超预期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带来一波像样的行情。智能化是建立在电动化的基石之上,锂电池的长逻辑依然没变,并且各种增量逻辑愈发清晰明朗,考虑到股价表现在过往历史上大幅领先碳酸锂价格筑底数月,看好新能源汽车上游原材料在未来的表现。在配置上继续重点关注以锂矿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新能源板块对未来利空预期在风险补偿上已基本充分反应,在剔除指数风险后,任何边际上超预期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带来一波像样的行情。智能化是建立在电动化的基石之上,锂电池的长逻辑依然没变,并且各种增量逻辑愈发清晰明朗,考虑到股价表现在过往历史上大幅领先碳酸锂价格筑底数月,看好新能源汽车上游原材料在未来的表现。上半年在配置上继续重点关注以锂矿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海外方面:海外经济和通胀有韧性,预防式降息的可能仍然存在,市场预期美联储在今年下半年开始降息,届时将会对人民币资产和国内流动性状况的缓解产生积极作用。海外耐用品库存周期下行时间较长且目前整体库存水平都不高。1月全球制造业PMI时隔16个月重回荣枯线上方。国内方面:2023年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地产销售增速、出口增速均是负增长的年份,对预期有冲击,财政发力和外需改善是本轮复苏引擎,今年有望结束广义赤字率连续3年的收缩而转向扩张。2024年一季度PMI显示经济动能较去年四季度明显提升,经济处在修复过程中。清明假期国内消费进一步好转。根据文旅部数据,清明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人次消费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的100.6%,是 2020 年疫情以来首次超过 2019 年人次消费水平。以出海制造业为代表的外需,以地产和基建为代表的内需,在年初出现较明显的分化。节后开工节奏似乎比往年更慢,但同时制造业PMI出现较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出口订单。锂电产业链需求端出现了三个积极的变化:1、三月份后锂电排产指引强劲:国内TOP3电芯企业排产同比增速均在29%以上,环比增速均在38%以上,而去年锂电产业链基本都处于去库周期。2、固态电池进展加速,金属锂负极或将给每单位容量锂电池用锂量的大幅提升(根据雅宝测算,全固态电池采用金属锂作为负极,锂单耗存在翻倍的空间):某品牌厂商有望成为首个搭载量产固态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电芯合作方清陶能源也公布了技术细节,续航超 1000 公里和 900V 超快充的能力。续航更长安全系数更高,固态电池性能优于传统液态锂电池。根据财联社和澎湃新闻信息,清陶能源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最高达到420Wh/kg,成本与液态电池相当;第二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将达到400-500Wh/kg,成本为液态电池的 80%。而目前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在200-300Wh/kg,更高的能量密度带来了更长的电车续航。另外由于固态电池使用不易燃的固态电解质替代了电解液,安全性也有所提高。其它头部车企纷纷跟进布局。长续航、高安全性、更短充电时间、更优循环寿命将给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添薪加柴。3、低空经济和通用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新的潜在增长点。新能源板块在低预期和低估值中枢区域,未来利空预期在风险补偿上已基本充分反应,任何边际上超预期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带来一波像样的行情。智能化是建立在电动化的基石之上,锂电池的长逻辑依然没变,并且各种增量逻辑愈发清晰明朗,考虑到股价表现在过往历史上大幅领先碳酸锂价格筑底数月,看好新能源汽车上游原材料在未来的表现。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继续坚持对新能源上游关键金属锂矿的长期看好。无论是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依旧巨大的渗透率空间还是生成式AI未来可能带来人形机器人等新的潜在爆发性需求,电动化都是一切可移动设备智能化的基石,而电动化的最优解决方案就是锂电池。新能源板块处于低预期和低估值中枢位置,未来利空预期在风险补偿上已基本充分反应,任何边际上超预期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带来一波像样的行情。锂矿这块,澳大利亚锂矿商Core Lithium宣布暂停开采,作为北区唯一的锂矿商它还暂停了拟建的第二座矿山BP33的早期工程。券商分析师过往普遍用公告统计的方式匡算出的2024供给过剩度显然已无意义,产业链各方都在看牌出牌,博弈从来都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包括雅宝的扩产计划也在放缓。参照原油的模型,谁都不愿意保持原计划的扩产节奏来做小总营收和做短总开采年限,这是在用更吃力的方式来制造一个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2023年的锂盐总供给也是大大低于年初市场普遍预期的。目前产业链库存主要以锂精矿和电池的形式存在,虽然仍然在去库过程中,但正极厂和电池厂的碳酸锂库存已处在历史低位,锂盐厂库存也被消化了大部分,任何价格或需求端的轻微扰动都可能带来中游补库的正反馈行情。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渗透率仍在百分之十几的水平,人形机器人的爆发潜力将提供新的需求增量,未来世界智能化会不断广化深化,智能化必须建立在电动化的基石之上,汽车也仅是走在智能化道路上的终端之一而已。长逻辑依然还在并且有了新的潜在需求增量,过往历史上股价表现一般大幅领先碳酸锂价格筑底数月,因此看好新能源汽车上游原材料在未来的表现。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06-30)

海外方面,美国多项经济数据疲软,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位于收缩区间,服务业PMI下滑至四年最低点,此前强劲的服务业可能开始边际走弱。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降预示着后续居民消费可能受到影响,超额储蓄耗尽或无法支撑消费。美联储最新纪要肯定了通胀进展,但对降息依旧保持观望态度。欧洲方面,通胀和制造业PMI的双双回落为欧央行进一步降息提供了理由,但欧央行不急于放松的态度仍占主导。国内方面,二季度经济整体呈疲弱态势,内需不振与出口强劲的分化趋势可能继续维持。一线城市房地产政策进一步宽松,6月商品房成交面积增速虽边际有所改善,但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经济活动数据普遍趋弱,社零、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微升但仍为负值,而出口则保持强劲,二季度GDP增速小幅回落。信贷增速可能再次走缓,信贷增长疲弱状态预计短期内较难改变。锂电产业链需求端相对积极,全路况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技术或将给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注入新的强劲推力。二季度锂电排产仍然持续较好。固态电池技术继续向前发展。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仍是潜在增长点。锂矿供给端将在本轮期货和现货下探过程中进一步倒逼产能去化,原有部分高成本旧产能和在扩在建新产能都可能在压力下面临重新再考量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