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恒信一年持有期混合C
(010533.jj)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人户数2,025.00
成立日期2021-01-12
总资产规模
2.53亿 (2024-09-30)
基金类型混合型当前净值0.9854基金经理谭昌杰管理费用率0.80%管托费用率0.15%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0.37%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广发恒信一年持有期混合C(010533)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谭昌杰2021-01-12 -- 3年11个月任职表现-0.37%---1.46%42.48%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谭昌杰--1612.4谭昌杰先生:中国籍,经济学硕士,持有基金业执业资格证书。曾任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研究员、广发季季利理财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4年9月29日至2015年4月30日)、广发双债添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2年9月20日至2015年5月27日)、广发集鑫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4年1月27日至2015年5月27日)、广发钱袋子货币市场基金基金经理(自2014年1月10日至2015年7月24日)、广发天天利货币市场基金基金经理(自2014年1月27日至2015年7月24日)、广发聚康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10月24日)、广发安泽回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6年6月17日至2016年11月17日)、广发天天红发起式货币市场基金基金经理(自2013年10月22日至2017年10月31日)、广发安泽回报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6年11月18日至2017年12月22日)、广发稳安保本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6年2月4日至2019年2月14日)、广发鑫源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6年11月2日至2019年12月23日)、广发汇瑞3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10月16日至2019年12月23日)、广发景祥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10月18日至2019年12月23日)、广发景源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10月18日至2019年12月23日)、广发稳安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2月15日至2020年1月7日)、广发集瑞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10月18日至2020年4月20日)、广发景华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10月18日至2020年5月28日)、广发汇立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5月21日至2020年5月28日)、广发理财年年红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2年7月19日至2020年6月12日)、广发聚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5月21日至2020年7月1日)、广发聚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5年3月25日至2021年5月13日)。现任广发趋势优选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5年1月29日起任职)、广发聚宝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5年4月9日起任职)、广发恒隆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0年3月20日起任职)、广发恒通六个月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0年11月4日起任职)、广发恒悦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0年11月24日起任职)、广发恒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0年12月8日起任职)、广发恒信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1年1月12日起任职)。2021-01-12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2024年3季度,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资产价格带来显著影响。海外方面,美国通胀、就业等经济数据的回落带动长债利率下行,促成美联储开启降息进程,这一进程的启动让美元指数出现了显著回落,大幅缓解了人民币此前的贬值压力,国内政策的宽松空间进一步打开。国内方面,8月,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企业盈利能力仍不及预期,居民消费承压,在此背景下,关于呼吁出台进一步经济刺激政策的呼声不断放大。9月下旬,金融领域重磅新闻发布会明确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创设货币工具支持股市稳定发展等相关举措。随后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端释放的稳增长加码信号带动股票市场大幅反弹,A股在季末创下成交量历史新高。2024年下半年以来,内需的转弱、地产和权益的下跌以及债券市场的上涨形成了很强的逻辑链条,只有通过强大的外力才能打破这条传导链条,政策层面亦明确发出了信号,带来了市场风险偏好的反转。但市场短期如此剧烈的反弹,也显然超过了大部分人的预期。对此,在报告期内,我们在反弹过程中将部分短期缺乏基本面支持或者估值已经突破历史中值的个股进行了卖出,将仓位控制在中性水平附近;同时,考虑到当前经济基本面仍处于左侧区域,市场反弹的高度与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将前期买入的高溢价率的低价转债逐步进行止盈。纯债方面,尽管长债收益率有所反弹,但考虑到股票市场的反弹可能会引发债券型基金负债端的扰动,我们基于对资金结构的担忧,仍保持观望态度,维持高资质短久期的票息策略。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2024年二季度国内宏观经济最大的变化来自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宽松,尽管当前楼市仍处于以价换量阶段,但需求端政策的持续推出预计会加速库存去化的进程,有助于降低国内经济的尾部风险。同时,特别国债的发行有望推动政府投资的回升。尽管部分金融和消费数据对市场产生了一定扰动,通胀水平低位运行,我们对于经济筑底企稳回升的判断没有变化。资产价格方面,市场出现了明显的风格分化,政府信用级别的债券类资产,包括国企信用债、利率债和高分红的国企股票,都出现了较好的涨幅,市场资金整体都在追求低经济增速下的收益确定性资产。报告期内,我们在4月至5月份期间,多数维持了中性偏低的仓位,在6月的调整过程中逐步提高仓位到中性水平。行业分布方面,我们在初期采取相对分散的行业配置,逢低买入、反弹清仓,期间我们逢高减仓或者清仓了地产(链)和消费电子,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对有良好现金流和分红支撑的低估值医药股,以及具备全球产能和成本优势的制造、化工板块进行了补仓。债券市场变化不大,本基金纯债部分维持票息策略,在6月下旬可转债出现大幅调整的过程中,小比例增持了跌幅较大的低价转债。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2024年一季度,经济基本面方面,地产销售依然偏弱,房价继续下行,部分城市的二手房以价换量,在春节后出现了成交量的短期修复,但一手房整体的销量仍有待恢复,开工数据进一步弱化。外需保持韧性,出口数据继续回暖。资产价格波动较大,股票市场在春节前受到经济恢复斜率放缓和流动性冲击的影响,出现了较大回调,2月则快速修复了年内的跌幅,3月宽基指数窄幅波动,围绕两会提到的发展方向涌现出了较为丰富的主题性机会。债券市场在前两个月出现了收益率曲线的全面下行,3月转入震荡,部分超长期限的利率债受到前期超涨以及后续万亿国债供给的影响,收益率有所回调。报告期内,股票方面,基于春节前的股票市场已处于超调状态的判断,本基金在1月至2月期间维持了较高的仓位;到3月后,股票市场得到阶段性修复,我们逐步对估值修复以及反弹较大的持仓品种进行了止盈,优先卖出了小市值品种,同时增配了长期基本面较好、估值便宜、市值较大的行业龙头,整体仓位下降到中性偏低水平。债券部分,我们在春节后逐步对中长期债券进行止盈,置换入2年以内的中短期AAA国企债,采取相对保守的票息策略;可转债是权益市场底部区域的战略性配置品种,我们在春节前的市场调整过程中进行了建仓,持续关注市场调整下的低吸机会。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资本市场较为复杂,服务类消费在一季度快速恢复,但耐用品消费回升乏力,尤其是地产价格下跌带来的地产链消费大幅回落,尽管一线城市在9月起逐步放宽地产政策,二手房交易量回升,但主要是以价换量,价格的下跌带来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恶化,进一步抑制了居民端的消费倾向,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的问题较为普遍。海外受到美债利率持续攀升的影响,全球资本的风险偏好回落。国内政策相对宽松,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内需不足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抬升的风险。受到风险偏好下降和权益资产下跌的影响,国内债券资产在原本已经不高的绝对收益率条件下,收益率进一步下行,取得了较好的回报。报告期内,基于一季度服务业的快速修复,我们将组合权益仓位提升到了20%以上的中性偏高水平,在4月至5月份宏观数据转弱后,我们将部分权益资产进行了止损,股票仓位回落到20%以内。债券方面,我们整体延续了票息策略,耐心等待长期限利率债收益率反弹和可转债价格回落后的建仓机会。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3-12-31)

2023年年底是权益市场估值和情绪的低谷期。我们一直认为,从主动投资的角度,获取收益的两种方式包括在便宜的价格买入优质公司以及长周期下的逆向策略,这两个主要手段在当前都已经处于很好的实施阶段。风格方面,大市值龙头的估值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而当前经济仍处于筑底阶段,龙头公司能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因此更看好龙头股在后续经济回暖阶段的超额表现。债券部分,我们认为可转债是权益市场底部区域的战略性配置品种,可以作为债券类资产的首选。长期限利率债中长期赔率一般、短期胜率较高,可以执行收益率反弹配置的操作思路。信用策略仍然维持谨慎,不建议在当前利差偏低的情况下再进一步下沉信用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