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实丰和灵活配置混合C
(016168.jj)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人户数4,822.00
成立日期2022-12-09
总资产规模
1,548.92万 (2024-09-30)
基金类型混合型当前净值1.8711基金经理吴悠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20%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5.11%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嘉实丰和灵活配置混合C(016168)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谭丽2022-12-092023-02-180年2个月任职表现3.38%--3.38%--
吴悠2022-12-09 -- 2年0个月任职表现-4.85%---9.67%0.27%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吴悠--125吴悠:男,2012年7加入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研究部行业研究员、机构部投资经理助理,现任基金经理。2022-12-09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2024年三季度是全球宏观经济周期的关键节点。海外,美联储正式开启降息周期,9月议息会议宣布降息50BPs,强化了对美国经济“软着陆”的乐观预期,后续还需关注11月美国大选的影响。国内,外部流动性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内部政策空间的打开,9月底金融三部委、中央政治局会议先后发文定调,强力扭转了全社会预期,在先行发布的货币、地产政策以外,后续还要等待财政、内需等其他一揽子政策的落地。  三季度中国资本市场终于迎来反转。此前被连月低迷的经济数据消磨的市场信心,在政策转向后亦迎来历史级别的反弹,上证指数在国庆节前的5个交易日里暴涨21.4%。在2月份的大跌探明本轮熊市底部之后,本次的暴力反弹基本宣告了本轮熊市的终结,新一轮市场周期有望就此展开。  今年以来尽管历经波折,但我们对后市始终保有信心,并保持了较高的权益仓位,最为关键的支撑还是“位置感”。我们多次强调,考虑到中国宏观周期和股票估值都处于历史低位,需要用偏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权益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讲,短期反弹是市场再均衡的必然结果,但也并不会改变市场运行的逻辑和方向。未来我们还是专注于自下而上的基本面研究,持续挖掘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2024年一季度国内经济延续平稳态势,但新开工节奏偏慢,各项宏观指标亦乏善可陈。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则愈发疲弱,持续的资金面负反馈最终引发了流动性危机。春节前夕A股市场出现巨幅波动,以小微盘股票为首的板块连日暴跌。随后在政策的有效干预下,流动性冲击得以缓解,市场则在企稳后迅速反弹。  进入二季度全球宏观基本面没有明显改善。国内信用还在持续收缩,财政也未有大规模扩张,经济周期仍在底部盘桓。海外欧美经济已经出现放缓的迹象,美联储因担忧通胀韧性而一再推迟降息,全球风险资产尤其是大宗商品波动加剧。面对国内外的不确定性,市场在反弹后回落,持续在底部震荡。  考虑到宏观经济位于周期底部、股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市场预期也已显著回落,我们对未来一两年的股票市场表现仍有信心。而因流动性危机引发的“股灾”也是熊市末期的典型现象,大概率已经探明了本轮市场周期的底部。报告期内,我们保持了中高水平的权益仓位,并趁市场大幅波动对组合持仓进行了适度调整。在行业配置上,主要是减持了不确定性过高的地产链公司,买入了煤炭和钢铁行业的低估值个股,也增持了超跌的化工和军工细分龙头。  未来我们还是聚焦于自下而上的结构性机会,当前较为看好的投资方向:一方面是确定性高、估值合理的质量价值股,包括金融、资源、消费等板块的蓝筹个股;另一方面是周期底部、质地优异的周期成长股,例如化工、机械、军工等行业的细分龙头。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2024年一季度国内经济延续平稳态势,但新开工节奏偏慢,各项宏观指标亦乏善可陈。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则愈发疲弱,持续的资金面负反馈最终引发了流动性危机。春节前夕A股市场出现巨幅波动,以小微盘股票为首的板块连日暴跌。随后在政策的有效干预下,流动性冲击得以缓解,市场则在企稳后迅速反弹。  这一次流动性危机引发的“股灾”是熊市末期的典型现象,大概率已经探明了本轮熊市的底部。考虑到宏观经济位于周期底部、股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市场预期也已显著回落,我们对未来一两年的股票市场表现反而更有信心。这也能够从越来越多的自下而上的投资机会中得到验证。  报告期内,我们保持了中高水平的权益仓位,趁市场大幅波动对组合持仓进行了优化。在行业配置上,主要是减持了不确定性过高的地产链公司,买入了煤炭和特钢行业的低估值个股,也增持了超跌的军工行业优质标的。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强预期”与“弱现实”,股票市场也是基本随着市场信心消退而逐步走弱。  一季度,市场基本延续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的复苏逻辑,即对于海外和国内宏观基本面的预期修复。首先,随着海外通胀增速出现见顶的迹象,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加息放缓,带动全球风险资产估值修复,港股走出一轮强力反弹。随后,国内疫情防控和地产政策迎来实质性拐点,市场开始预期国内经济复苏,围绕“消费股的疫后复苏”和“赛道股的超跌反弹”两条主线,A股也走出一轮普涨行情。  进入二季度,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的乐观预期,均遭遇了现实的挑战,市场也迎来调整。一方面,美国的通胀回落低于预期,美联储选择延续强力加息,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等金融风险事件陆续发生,导致全球风险偏好快速回落、港股率先回调。另一方面,国内先是春节后新开工情况弱于预期,随后各项宏观指标也开始走弱,再加上对强刺激政策的期待不断落空,市场对经济回升的信心大幅削弱,A股随之见顶回落。同时在结构上,市场交易主线转向与经济周期弱相关的主题类资产,以“人工智能”和“中特估”为代表,市场波动也显著加大。  三季度在经济恢复疲弱的情况下,国内政策开始积极加码。先是7月底政治局会议超预期表态,随后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尤其是房地产需求端的重磅政策终于落地,包括认房不认贷、下调贷款首付比例、降低存量按揭利率等。但期间又受到了海外流动性的冲击。由于美国经济和通胀持续超预期,美联储延续加息节奏,导致人民币汇率再度承压,外资持续流出,A股和港股表现依旧低迷。  直到四季度国内宏观经济尚未有明显起色,制造业PMI指标仍在下行通道,地产销售数据也未迎来拐点。尽管经济政策的传导和经济周期的企稳都需要一定过程,但市场的信心和耐心却愈发疲弱,因此A股和港股持续下挫,市场对经济前景的反应已经有点过于悲观。  报告期内,我们的组合表现不甚理想,尤其是四季度回撤较大,主要原因是我们与市场一致预期一样,也对宏观出现了较大的误判。在2022年底我们对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抱有过高期待,寄望于随着地产政策的转向,产业链能够迅速恢复,从而拉动经济企稳回升,因此在组合布局上更偏向于“顺周期”。但本轮地产下行的幅度和时间明显超过了传统的地产周期,回头看我们还是低估了长期因素的转变和经济转型的决心。随着市场对于经济的预期不断下修,组合内顺周期类资产尤其是地产链相关公司亦不断下跌,给净值造成了较大的拖累。好在我们坚持相对均衡的组合布局,没有博弈宏观周期或押注单一赛道,避免了不可逆的重大损失。此外在个别个股的操作上,我们在达到目标价时没有坚决卖出,导致盈利有较大回吐,这也是之后在交易上需要优化的部分。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06-30)

历经两年熊市,A股市场仍在底部徘徊,市场参与者们积累了很多悲观的情绪。主要还是对中国经济缺乏信心。  回顾历史,即便从本人不太长的从业经历来看,这样的悲观也不是第一次发生。如2015年中到2016年初,市场同样巨幅波动,投资者大受冲击,比当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中国经济似乎面临同样的困局,市场参与者们也普遍看不清楚未来走向。但随着房地产周期回暖和供给侧改革推出,中国慢慢走出通缩阴影。而仅两三年之后,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中高端制造业崛起,期待已久的经济结构转型初现曙光。  回到当下,我们不妨换一个偏积极的视角来看待当前的宏观问题:  首先,这一轮中国经济下行最大的拖累项无疑是房地产,而从边际上看房地产最差的时候应该已经过去了。一方面,新房销售量经过连续两年的大幅下滑,已经回到中长期均衡水平。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相关政策的彻底转向,近期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有重新活跃的迹象。我们判断,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已经基本出清,若未来居民收入预期有所改善,大概率能够企稳回升。  其次,在本轮房地产下行过程中,通过有力的政策干预和有效的风险切割,没有对银行信贷资产和地方政府债务造成非常大的冲击。中国在近年来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既消除了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又没有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经济结构转型的初步成功。资产市场其实也给予了正面的反馈,自去年以来银行股的表现就一骑绝尘,很多人从高股息的角度来解读,但前提还是银行资产暴雷和发生系统性危机的风险被排除。  中国经济再度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轮下行周期可能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应该相信周期的力量,用偏乐观的心态看待未来几年的经济前景和市场机遇。需要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过去市场所熟悉的宏观分析框架也面临重塑。最典型的,货币信用等金融数据对于资产表现的解释力已大幅减弱。未来可能确实需要更加关注结构问题、淡化总量问题,而这也是我们在自己的投资体系中一直强调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