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丰泰港股通混合A
(016297.jj)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22-09-14
总资产规模
2.79亿 (2024-06-30)
基金类型混合型当前净值1.0220基金经理罗佳明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20%持仓换手率212.28% (2023-12-31)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1.17%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中欧丰泰港股通混合A(016297)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罗佳明2022-09-14 -- 1年10个月任职表现1.17%--2.20%19.24%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罗佳明基金经理/投资经理135.1罗佳明先生:中国香港居民,学位研究生学历,历任工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研究分析员(2011.04-2012.05),野村国际香港有限公司研究分析员(2012.06-2013.04),汇丰银行研究分析员(2013.05-2014.05),银河国际资产管理基金经理(2015.02-2018.04)。2018年4月加入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基金经理助理/研究、投资经理。2019年07月02日担任中欧丰泓沪港深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21年12月17日任中欧时代先锋股票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年10月27日担任中欧恒利三年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2-09-14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本基金于二季度继续维持一贯的投资风格,维持了较高的仓位。行业配置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于上游资源品(包括有色金属,石油,和煤炭)、医药生物和互联网等几个板块。  市场自四月起延续了春节后的上升势头,板块间的轮动呈现出类似“高切低”的模式。一些在一月底跌幅颇大的个股,在经历了数月的沉寂后,至五月中旬股价甚至实现了翻倍,然而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此期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这一现象再次印证了“市场先生”确实是个“情绪化”的角色。事实上,与其盯着股价的“上蹿下跳”,我们更多关注公司的内涵价值,即其未来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我们的投资决策始终是基于用手中的资金在市场中以合理价格购买优质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权。我们的目标是在投资组合中持续收集各个行业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具备长期盈利能力的企业股权,以此确保我们的基金持有人能够在未来享有更多价值增长。  自五月中旬起,宏观经济数据的疲软以及美联储降息预期的不断调整,开始对A股和港股市场产生压力,导致市场情绪波动,部分公司股价再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撤,特别是那些前期涨幅显著的板块和个股。在内部,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外部,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因此,权益市场的剧烈波动在这种背景下并不令人意外。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聚焦于几个确定性较强的投资脉络,包括上游资源品、具有海外创收能力的中国企业,以及科技创新相关的板块,如互联网、电子半导体和生物创新药物领域。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本基金于一季度继续维持一贯的投资风格,维持了较高的仓位。其中,我们增持了原材料和能源行业个股,降低了部分医疗保健行业仓位。    一季度,整体市场呈现“倒V”型走势,开年后持续走低,体现了对经济预期悲观的情绪。随后在二月持续上行后收复大部分跌幅,在三月进入震荡行情。随着年报业绩期的展开,部分公司在盈利或分红低于预期后出现股价大幅下跌,我们的部分持仓也备受挑战。这或许反映了市场在连续下行一段时间后,投资者对盈利表现较弱的公司明显失去耐心,尤其港股市场,对于企业分红的追求也到了极致的情况。我们认为,在市场对经济复苏节奏把握不足的背景下,追求高分红无可厚非,但企业的分红是评价企业的标准之一而不是全部。唯有具备长期获取较强自由现金流的企业,才更有投资价值,我们依然希望能维持长期选股的高标准,在质量、成长和估值中需求更好的平衡。    三月的中国PMI数据较市场预期强,库存周期依然有效,同时我们也发现出口数据也有较强的韧性,海外经济数据也表现不错。部分工程机械订单也出现了明显好转,或许经济并不如市场预期般悲观。至少在实物工作量上,需求端一直超出了我们预期。叠加过去十年资本开支普遍不足,上游资源品在最近数个季度出现价格持续走强,而社会库存持续走低的情况,皆反映出供给侧吃紧的状况。展望未来,全球产业链的再工业化和中国经济复苏依然对资源品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部分细分行业,如煤炭、石油、铜、铝等,或许构成了阶段性确定性较高的投资机会。    我们还观察到互联网板块中,龙头企业开始进一步缩减无效的“烧钱内卷”,以回购注销股本的方式增厚股东回报。在生物医药板块,供给侧出清也在加速进行,资产负债表强大的龙头企业不但通过收购获取了初创公司的管线,还进一步的吸纳了小公司的创新人才,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新药研发竞争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经历了过去一段时间的下跌后,这类板块估值处于较低的区间,然而在资本周期的角度,其中的优质公司或许都出现了不错的投资机会。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港股和A股市场于1月底创出高点后,出现持续下跌,市场情绪于2024年年初达到极低水平。由于本基金继续维持一贯的投资风格,维持了较高的股票仓位,也出现较大回撤。其中,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为,疫后的经济复苏较缓,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地产及相关行业下行,整体表观上体现出内需不足等。除上市公司业绩出现预期的下修之外,也较大程度影响了股市参与者的情绪。  相对应地,我们减持了部分房地产和消费行业相关个股。同时,基于供给侧受限,以及全球再工业化的需求,我们依然维持对上游资源品乐观的观点,从而增持了部分上游能源和原材料行业。随着医疗行业规范化逐步完成,以及老龄化相关需求逐渐体现,且行业龙头公司估值处于较低区间,我们还增持了部分医疗行业个股。整体而言,在宏观环境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们对投资标的估值要求更为“苛刻”,尤为注重公司获取自由现金流的能力,以及切实的股东回报,分红和回购注销缩减股本等措施是加分项。  回顾全年基金投资过程中,我们年初对于经济复苏预判不足,导致春节后基金出现较大回撤,尤其是消费,房地产相关企业。另外,由于我们始终聚焦于投资高质量企业,在外资流出的过程中,该类公司股价亦承受较大压力。在上游资源类企业的配置上,取得一定收益。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09-30)

本基金于今年三季度继续维持一贯的投资风格,维持了较高港股仓位和部分A股持仓。其中,我们增持了部分港股市场中的能源原材料,中游制造和医疗保健行业的仓位,继续减仓了部分泛消费行业,以及减持了部分金融地产行业个股。  三季度整体市场依然萎靡,一方面美债收益率大幅上行,导致外资持续流出中国权益市场,这一点可以从北上资金持续卖出A股以及港股恒生指数于十月初创下年内低点得到验证。而另一方面,尽管经济已经缓慢复苏,然而市场普遍缺乏信心,在外资的抛压下,敢于逆势买入的力量显得略微单薄。我们一直认为,“市场先生”悲观的时候,应该是好的价值投资时机,而不应该随波逐流,在恐慌中抛弃手中优质公司的所有权。  我们并不是宏观方面的专家,无法准确预测美债收益率的拐点。但是无数研究证明,持有优质公司的股权依旧是可以长期跑赢利率,通胀,以及黄金等资产价格。只是往往在经济低位的时候,部分优质公司的某一段时间的业绩表现不佳,则可能被投资人抛弃。然而,我们尤其重视在困难时期公司的经营表现,往往值得长期持有的优质企业在维持自由现金流安全的同时,也能把握机会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类企业家,在大家普遍悲观的时候,可以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持续为客户创造实在的价值。在过去的一段经济困难时期,有利于我们分辨出这类值得长期持有的企业,而市场的悲观情绪又有助于我们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入这类股权。如巴菲特所言,“在别人恐惧时应该贪婪”。  展望未来,我们依然看好上游资源品,中国公司出海创收,以及科技创新(如生物创新药,互联网)等板块带来的投资机会。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3-12-31)

美债收益率于2023年10月出现反转后持续下行,美元指数亦同步下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于11月重新开始升值。债市以及汇率市场走势反映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结束,全球权益市场开始期待美联储降息进而持续上行。然而A股和港股市场由于外资流出以及较为保守的经济预期等因素,持续走低,并未反映美元利率转向这一重大宏观环境变化。  纵观大类资产之中,目前权益市场的估值较债券、黄金、其他新兴市场股市,以及其历史的低点,都更为低估。我们认为,在经历了2024年1月的下跌后,市场估值中隐含的悲观预期已经演绎到了比较极端的情形。然而从实物生产端,我们发现能源与资源品的生产消耗量持续向好,资源品价格坚挺,且库存处于历年同期较低水平,表明经济生产活动或许比股票市场体现的更为“乐观”,只是结构与过去的周期有所不同,从地产带动的杠杆性经济需求转变为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拉动模型。  展望未来,我们可能站在了中国经济逐步回升,以及迎来美元利率向下的双重拐点的时刻。因此,我们认为权益市场在2024年或迎来“否极泰来”的好机遇。  在宏观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之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投资标的质地和估值的双重“苛刻度”,更优秀的公司匹配上更低的估值,一直是潜在好收益的朋友。具体行业而言,我们看好以下几个三方面的投资机会。第一是上游资源品,主要基于供给侧受限的确定性,以及全球工业化和中国经济转型带来实物需求结构性上行。第二方面为中国企业出海创收的投资机会,依托于国内强大的制造业效率以及完整的产业链,优秀公司开始摸索出海渠道输出生产能力和品牌寻求更大的市场,类似90年代日本企业积极出海。最后,科技创新依然是穿越经济周期的根本动力,我们关注生物医药,电子半导体,和互联网平台带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