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价值精选混合C(019086) - 基金经理
加载中......
基金经理 | 任职日期 | 离任日期 | 任职时长 | 年化投资收益率 | 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 | 总投资收益率 | 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
---|---|---|---|---|---|---|---|
尤宏业 | 2024-04-29 | -- | 1年0个月任职表现 | 6.41% | -- | 6.41% | -2.77% |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 | 职务 | 从业年限 | 管理年限 | 详情 | 任职日期 |
---|---|---|---|---|---|
尤宏业 | -- | 16 | 2.2 | 尤宏业:男,曾任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安信证券农业分析师/高级宏观分析师;2015年加入工银瑞信,现任养老金投资中心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兼任投资经理。 | 2024-04-29 |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5-03-31)
2025年一季度,美国增长和就业呈现回落态势,叠加政策层面的扰动,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风险担忧加大。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美联储决策暂时进入观望阶段,美股震荡加剧,三大股指均下跌。 2025年一季度,在国内稳增长政策发力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国内经济延续2024年四季度以来的平稳修复态势。DeepSeek等科技突破提升微观主体信心和市场风险偏好。具体来看:外需方面,去年高基数叠加海外需求动能减弱,出口较2024年有所回落。内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和政府发力支持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维持相对高位,房地产和消费维持平稳。 2025年一季度,A股经历1月下跌调整后,春节以来科技板块引领A股估值继续修复。从市场风格看,一季度A股市场风格整体偏向成长,汽车、有色金属等行业涨幅居前。 我们认为过去几年延续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可能正在接近尾声。不少地产产业链相关行业供给端逐步出清,未来需求有可能走出周期性的拐点。目前本基金主要投资的子行业为A股和港股的银行、房地产、物业、建筑、建材、家居等。考虑到行业和公司内在的波动性风险,本基金投资的行业和个股有一定分散度。 考虑到港股的金融地产和建筑公司的估值显著更低,本基金通过港股通较大比例地投资港股。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组合持仓港股接近股票部分的一半。 2025年一季度主要操作为更加聚焦于地产链上下游,增加了地产、物业、建材和家居的持仓。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12-31)
2024年,欧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均呈现回落态势,货币政策进入宽松周期。欧美连续降息后,四季度全球经济环比温和修复,主要经济体中除欧元区外均出现改善态势。 2024年国内经济呈现“U型”走势。一季度GDP增速较高,二、三季度有所放缓,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的接续发力,四季度以来增长动能逐渐企稳。外需方面,海外经济景气温和回落与补库存接近尾声,出口较2023年回落但韧性仍强。内需方面,“以旧换新”政策红利带动耐用消费品零售明显增长,宽松政策支持下房地产销售呈现企稳迹象,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制造业投资维持高位。 2024年A股市场一波三折,一季度明显反弹、二三季度持续回调后,9月底以来大幅上涨,截至12月31日,上证综指、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年内均实现正收益。从市场风格看,全年A股市场风格整体偏向价值板块,银行、非银金融、家电等行业涨幅居前。 本基金成立于2024年4月底,2024年的主要投资方向是大金融以及相关的周期性行业。2024年整体的表现偏一般,跑输金融相关指数。原因是本基金成立后,逐步建仓在5、6月份,当时市场点位是上半年的相对高点。此外,本基金配置的金融行业相对分散,虽然银行、券商和保险有一定的收益,但房地产、物业和建筑等板块表现相对欠佳,拖累了整体的净值表现。此外,本基金配置了部分香港本地金融股,表现要弱于内地金融股。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海外方面,三季度海外经济增长动能延续走弱,但韧性仍然较强,通胀压力缓解以及增长动能放缓背景下,海外流动性边际宽松。9月18日,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这是美联储2022年3月启动本轮紧缩周期以来首次降息。我们认为美国经济或将实现软着陆不过考虑到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的滞后性,预计接下来3-6个月海外市场或仍将在增长放缓与货币宽松交易之间波动切换。 国内方面,三季度经济增长动能仍然偏弱,中采PMI指数处于荣枯线以下。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此次会议召开时间、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后续政策部署均超出市场预期。整体上看,政治局会议表态对市场信心修复有积极意义。伴随后续稳增长政策落地,经济有望逐渐企稳。 市场表现方面,三季度市场先抑后扬,9月政治局会议后宽基指数快速反弹并创出年内新高。指数层面,三季度创业板指数、科创50、沪深300、上证综指涨幅分别为29.2%、22.5%、16.1%、12.4%。行业层面,中信一级行业中非银金融、综合金融、房地产行业领涨,石油石化、煤炭、公用事业等行业表现落后。风格层面,三季度前期大盘价值风格相对占优,9月政治局会议后风格转向大盘成长。 本基金主要的投资方向是大金融,以及相关的周期性行业。受经济相对偏弱的影响,大金融和部分周期板块处在相对底部区域,估值从横向和纵向比较中都处在较低的水平。 本基金主要投资的子行业为A股和港股的银行、保险、券商、房地产、物业、建筑、建材、航空等。考虑到部分行业内在的波动性风险,本基金投资的子行业和个股有一定的分散度。在金融周期这类行业中,相对估值而言,我们更为看重公司的质量。质量较差的公司,虽然估值较低,可能会有更高的股价弹性,但也面临不利情况下永久性损失的风险。我们相信优质金融和周期性公司有可能穿越房地产和经济的低迷时期,并有望在未来创造出一定的超额收益。 考虑到港股的金融和这类底部周期性公司的估值显著更低,本基金通过港股通较大比例地投资港股。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组合持仓港股接近股票部分的一半。 三季度主要操作是考虑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组合持仓更加集中于相对优质的公司。因为消费建材商业模式的长期相对稳健性,我们增加了部分消费建材的配置。此外,考虑到建筑公司估值处在历史较低水平附近,我们增加了A股和港股的龙头建筑公司的配置。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上半年经济和市场处在筑底阶段。债券收益率出现了显著下降。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仍然存在压力。市场表现比较偏向红利类风格股票。银行、电力、石油石化等板块表现较好,而成长和消费板块表现较差。 上半年港股表现要好于A股,表现较好的子板块主要是港股的高股息板块。其中,港股金融板块在5月出现了脉冲式上涨。表现最好的是银行板块,而券商和房地产的表现较差。周期性板块中,受基本面偏弱的影响,航空、建材和钢铁上半年的表现都相对较差。 考虑到潜在的空间和估值性价比,本基金主要投资方向为A股和港股市场的大金融和偏弱的周期板块。受经济周期下行的影响,大金融和部分周期板块处在底部区域,估值从横向板块和纵向历史比较中都处在较低的水平。而且大部分公司都有可观的分红收益率。 本基金主要投资的子行业为A股和港股的银行、保险、券商、房地产、物业、建材、航空等子行业。考虑到部分行业内在的波动性风险,本基金投资的子行业和个股有较高的分散度。在金融周期这类行业中,相对估值而言,我们更为看重公司的质量。我们相信优质公司有可能穿越房地产和经济的低迷时期,并在未来可能创造出一定的超额收益。 考虑到港股的金融和这类底部周期性公司的估值显著更低,本基金通过港股通较大比例地投资港股。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组合持仓港股接近股票部分的一半。 本基金成立在4月底,主要建仓在5、6月份,受6月份以来市场逐步下行的影响,基金净值有所回落。主要的拖累来自于港股的金融地产行业。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12-31)
海外经济方面,2025年海外经济增长动能或将进一步趋弱但韧性仍强。美国通胀可能存在上行风险,美联储降息大概率进入观察期。 国内经济方面,2025年国内经济增长有望逐渐企稳。外需不确定性加大,扩内需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为对冲国内经济周期性下行压力及应对外需不确定性风险,政策将进一步扩大内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有望更加积极。在稳增长政策支持下,国内经济动能预计将持续恢复。 2025年对外贸易表现和国内财政政策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预计市场呈现震荡格局,波动可能加大,存在结构性机会。国内政策方向将持续积极,经济数据维持平稳,对市场形成一定支撑;但海外环境不确定性仍大,可能对市场造成阶段性扰动。A股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已经历较长时间调整,部分行业产能、库存逐渐出清,需求端下行压力逐渐缓解,相关行业及板块存在投资机会。 本基金目前主要的投资方向是低估值的大金融以及相关的周期性行业。包括A股和港股的银行、保险、券商、房地产、物业、建筑、建材、航空等。考虑到部分行业内在的波动性风险,本基金投资的子行业和个股有一定的分散度。在金融周期这类行业中,相对估值而言,我们更为看重公司的质量。质量较差的公司,虽然估值较低,可能会有更高的股价弹性,但也面临不利情况下永久性损失的风险。我们相信优质金融和周期性公司有可能穿越房地产和经济的低迷时期,并有望在未来创造出一定的超额收益。 考虑到港股的金融和这类底部周期性公司的估值显著更低,本基金通过港股通较大比例地投资港股。截至2024年年末,组合持仓港股接近股票部分的一半。 考虑到行业公司的表现差异,目前的估值和周期性位置,我们逐步调整了持仓,聚焦于未来有可能带来超额回报的行业公司。银行我们看好经营能力更强的优质城商行和农商行。部分估值较低的股份制行可能存在估值修复的机会。券商因为前期涨幅较大,目前的性价比不高。考虑到低利率环境对寿险的影响较大,我们系统性降低了中资保险持仓比重。我们看好地产和建筑产业链未来逐步筑底和企稳的机会,增加了龙头房地产开发、物业和建筑的持仓。此外,我们还配置一些建材、民营航空和香港本地金融股。整体来看,本基金配置的行业公司仍然有较强的顺周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