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前海恒源丰利债券C
(016360.jj)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人户数118.00
成立日期2022-11-16
总资产规模
484.96万 (2024-09-30)
基金类型债券型当前净值1.0396基金经理李维康张昆管理费用率0.30%管托费用率0.05%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13.94%异常提示: 该基金于2022-11-28基金净值和阶段涨幅出现异常波动,可能是由于巨额赎回等原因所导致。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恒生前海恒源丰利债券C(016360)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李维康2022-11-16 -- 2年1个月任职表现13.94%--31.74%-3.68%
张昆2024-05-20 -- 0年7个月任职表现2.16%--2.16%--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李维康--125.8李维康:男,金融学硕士。曾任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投资经理,世纪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部投资主办人、固定收益部研究员、交易员,富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宏观研究员。现任恒生前海恒锦裕利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扬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祥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短债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源丰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源泓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荣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利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2-11-16
张昆--92.6张昆:男,国际商务硕士。曾任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助理,银泰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固定收益部投资经理,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基金经理助理及债券研究员、集中交易部债券交易员,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债券交易员。现任恒生前海恒裕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源天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源嘉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润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源泓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源臻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荣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源丰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4-05-20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3季度回顾    (1)经济方面,2024年3季度经济表现略低于季节性,因为秋季通常为生产开工旺季。生产方面,制造业PMI在3季度的3个月里均低于50荣枯线。基建开工方面,狭义基建同比增速在8月已经下滑至1.6%。且去年3季度为高基数,3季度经济增长面临一定压力。(2)政策方面,3季度是政策密集期。7月连续召开三中全会、政治局会议,9月政治局会议意外又是关于经济的(通常4月、7月、12月三次会议的主题是经济,其他月份是其他内容)。3季度两次关于经济的政治局会议反映了对经济的重视,会议精神也均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储备和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因此,9月24日起各个部门纷纷推出一批政策。7月央行降息10BP,9月央行再度降息20BP、降准50BP且表示未来还有降准空间。3季度央行也开启了其新工具国债买卖进行资金投放和利率曲线管理。财政部表示中央政府有很大的杠杆空间,赤字率可以提高,未来将一次性推出大量债务置换,且将发行特别国债为大型国有银行注资。其他部门如金监局、发改委、住建部均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更多政策,各地亦纷纷相应,如一线城市进一步松绑房地产限购等。(3)债券市场方面,债券市场在7月以来波动显著放大,7月意外降息使得利率快速下行,但是进入8月后,大行意外开始大量卖出长期利率债,在二级市场进行7年和10年国债的卖出操作和3年以内国债的买入操作。监管也对城农商行利率债交易等进行了管控,因此利率债在8月出现一定的波动。利率债在9月完全修复并且创出利率新低。但是9月利率债和信用债的表现出现显著背离,8月的市场波动带动信用债逐步转入上行,并在8月和9月末、10月初发生了两轮市场踩踏。利率债依然强势,在9月末政策密集出台后,出现一定跌幅,后续快速修复。3季度利率债强而信用债弱,与上半年利率债高波动而信用债低波动反了过来。信用债表现的弱势与股票快速上涨所产生的赎回也不无关系。理财、存款、基金、资管产品等各类固收产品均在9月最后一周到10月第一周产生赎回。后续随着股市稳定,赎回也放缓并恢复净申购。    4季度展望    (1)宏观经济:  通常3季度是经济的秋季旺季,有季节性效应,制造业准备为美国圣诞和“黑五购物节”备货,基建建筑行业则在夏季雨季后加大开工力度,中秋和国庆双节也为旅游服务业消费创造条件。但是今年3季度经济总体相对较弱,房地产金九银十错过了金九;狭义基建增速在6、7、8三个月中单月增速分别为4%、2%、1.6%;核心CPI和PPI同比增速在3季度亦持续下行。    (2)政策:  3季度开了一次三中全会和两次关于经济的政治局会议。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份数百项改革清单,其中财税改革是重中之重。两次关于经济的政治局会议证伪了“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决心不足”、“赤字率刚性难以调整”等论调。9月24日以来,央行、金监局、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陆续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各地纷纷响应进一步调整住房限购等。    货币政策:央行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公布了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包括淡化MLF、债券买卖、降息降准、收窄利率走廊等。MLF目前存量7万亿,降准可以置换部分MLF,提供更长期且无成本资金,降准50BP对应1万亿,降准两次50BP完全没问题,可以置换2万亿。债券买卖在8、9月分别净增加1000亿和2000亿资金投放,未来量会进一步加大。买入3年国债可以投放3年资金,期限也超过MLF,投放长期资金也有望引导长期信贷投放。资金利率则设定在OMO+50和OMO-20BP之间,SLF利率等也相应向下调整。此前用于定价NCD和LPR的MLF则快速从2.5%下调至2%,与同业存单的利差收窄,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MLF公布时间也后移至每月25日,晚于LPR公布时间。上述多项举措都反映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方式未来更加偏向于价格而非数量。央行和金监局推动第二轮存量按揭利率降息,首套和二套均降低至LPR-30BP。从利差角度阻止居民提前还贷。有些居民提前还贷行为,单纯看与存款、理财收益利差太大,进而提前还贷,贷款这部分就会被减少。减少居民贷款负担也可以促进消费。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无疑是经济能够重回上升通道的最重要环节。本次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最重要的点是“中央有较大举债空间,赤字率有上调空间”,以及“拟一次性增加较大债务限额,进行债务置换”。我国政府杠杆率总体不高,但是中央政府杠杆率偏低,只有20%-25%水平,而地方政府杠杆率也不高但很多是城投企业的负债,城投债利率在去年一度非常高,这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有望在本次一次性解决。有两个重要好处,第一是解决了系统性风险,风险解除也可以封住经济的下行空间。第二是帮助和减缓地方政府去杠杆。地方政府在大力化债,化债没有错,但是会带来去杠杆,可能加剧通缩,所以以债务置换的方式帮助地方政府化债,可以让地方政府腾出更多精力去稳增长,一些政府开支可以顺利投放,对于基建、消费都是好事。    产业政策:发改委、住建部等多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促消费和房地产止跌回稳的政策。促消费比如家电和汽车的以旧换新补贴。地产政策除了上述的存量按揭利率降息外,还有进一步取消限购、缩小限购区域、放宽限购条件等。    (3)债券市场:    利率债:权益市场一次性重定价,带来债券市场重定价。(1)债券并未进入熊市。我们认为债券熊市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经济数据改善,第二是货币政策收紧。在过去几轮债市熊市,2017、2020、2022均满足这两个条件。2017年是供给侧改革、棚改货币化后经济改善,2016年3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首次提出金融去杠杆。2020年是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新一轮库存周期启动,央行在当年6月启动打击空转套利。2022年则是疫情防控政策彻底放松,社会流动解封,随后的一两个季度经济迅速回暖,央行在2022年3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示了通胀风险。由此可见这两个条件是有效的。再来看当前时点,首先,央行强调了保持支持性货币政策。其次,近期发布的政策较多,我们认为确实会带来经济数据的短期改善,但核心还是需要看这些政策是否足够打破通缩螺旋和社会总体去杠杆。我们认为近期的政策肯定有效和对经济有推动作用,但是想实现上述目标可能还需要更多政策。(2)债券市场与权益市场并不冲突。典型案例比如2015年股债双牛,以及2016年1月熔断调整后,随后全年大部分时间也是股债双牛格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美国也是股债双牛的格局。背后的核心因素都一样就是货币持续宽松。(3)供给也不会导致熊市。目前虽然尚未公布金额,但是我们预期至多可达到2024-2028年5年10万亿的上限级别,年内至多2-3万亿的各类债券新增供应。我们认为供给并不会导致熊市,典型的比如2015年-2018年地方政府置换债供给是12.2万亿,其中最多的一年是2015年的4万亿,并未产生熊市。核心的因素就是央行会进行适度宽松配合发债。今年总体的政府债券供给比2023年还少2.4万亿,所以本身市场预期10月就会有债券供给的增量出来。其次,这些债券供给只是债务形式的变化,从隐性负债转为显性负债,不增加额外融资,不是边际刺激力度变大,所以不会导致熊市。4季度短端的机会可能更好,一方面央行在买入短期2-3年国债,且MLF利率降至2.0%后,同业存单利率大概率进一步下行,带动短端无风险利率下行。另一方面央行降息降准均对短端有确定性的利好,长端更多还是需要反映经济增长预期,而预期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比3季度会有所改善。利率曲线应当呈现牛陡状态。    信用债:信用利差层面已经具备吸引力,此前半年报中,我们提到,从信用债与利率债的比价上来看,利率债从流动性、税收优势等方面看似乎更有性价比,在3季度信用债出现了显著的调整,当前AA+城投债信用利差已经高于2023年全年的高点。而一年AA+城投债与一年NCD的利差也达到2022年底最高水平的80%左右,远高于2023年、2024年的水平。这个指标代表的含义是银行的负债与资产之间利差,历史上也仅有2017年、2020年达到或超过该水平。所以如果不是熊市,该利差已经能够促使银行出手配置更多信用类资产。在2023年7月政治局推出化债一揽子计划、2024年10月12日财政推出更大规模债务置换后,城投债这个品种无论从安全度改善还是从供给总量减少都应当是买入机会。在近两年资产荒的环境下,事后看信用债的脉冲式上涨应当多为买入机会,例如2022年底债市波动、2023年个别城投的舆情事件、2024年的4月30日调整等。当前的信用债调整更多是负债端(赎回)的冲击,而非对债券熊市的定价,毕竟最新10年国债距离前低已经只剩10BP,完成了924新闻发布会以来调整的大约2/3的修复。    综上所述,结合经济、政策、债券市场的一些因素,债券市场总体依然看多。经济在批量新增政策支持下有望改善,但是货币政策依然正在发力,不排除呈现出类似于2015-2016年股债双牛的格局。不同于半年报认为信用债性价比降低,在经过3季度信用债的调整后,当前时点信用债性价比很高。利率债也依然有下行机会,短端利率潜在下行幅度要大于长端利率,使得无风险利率曲线呈现牛陡形态。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1季度回顾:(1)经济方面,2024年1季度经济总体表现尚可,GDP5.3%超预期,但地产偏弱。工业制造业方面,PMI保持回升态势在3月回升至50上方且超预期,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贡献较多增量,其他的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进出口亦可以相互照应。消费方面也有一些亮点,主要是旅游消费。春节期间旅游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清明假期旅游人次与人均开支均超过2019年同期。地产和建筑业是主要拖累项,新房销售、地产企业拿地、新开工等均不佳,但二手房交易似乎开始活跃。建筑业PMI未因春季开工季提振,相比往年同期处于低位。海外方面,已经有个别发达国家开始降息,但美国经济总体还是呈现出一定韧性,地产、就业等均表现不错,年内CPI连续3个月环比为正,市场对降息预期逐步缩减,首次降息时间从3月推到9月,幅度从降息6次改到3次。(2)政策方面,1月全面降准50BP,2月5年期LPR降息25BP,3月两会设定关键经济目标,并提出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不纳入赤字。3月国常会等重要会议再次提出推动设备更新改造投资和消费以旧换新。一季度中央推出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鼓励地方灵活调整房地产政策,一二线城市出现进一步的限购放松,近期部分城市推出以旧换新等政策以提振市场。(3)债券市场方面,无风险利率进一步下行,长端利率尤为明显。一方面因为同期权益市场波动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债券供给偏低叠加货币宽松预期和资产荒。超长期国债交易非常活跃换手率提升较多,交易氛围浓厚。  2季度回顾:(1)经济方面,2024年2季度经济总体表现尚可,按季节性有所回落,和季节性比并未有太多偏差。总体还是延续了内需弱外需强的格局,即地产、基建偏弱,制造业、进出口等表现良好,例如出口航运在2季度量价齐升。GDP统计上受到金融行业核算方法改变的影响。房地产在新政策频出后,二手房交易更加活跃,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积在上半年累积同比增速已经收窄到-10%左右。二手房交易占比从2021年最低的20%回升至60%水平,可能与新房供给下降等因素有关。(2)政策方面,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了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此后国务院召开会议鼓励地方政府收储商品房用于各地“以旧换新”或者作为保障房出租,降低库存水平。同时首套房首付比例下调至15%下限,一并取消首套房按揭利率下限。至此,除了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限购以外,其他政策均已经实现超过2015年、2008年房地产市场下行期的政策力度。央行货币政策方面,有四个较大的行动,第一是设立两个新工具,分别为5000亿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第二是禁止手工补息,进一步打击和压缩空转套利;第三是央行计划通过融券卖出来指导中长期利率走势。第四是调整利率走廊,央行将在OMO利率上50BP和下20BP分别进行逆回购和正回购操作,以稳定资金面预期。(3)债券市场方面,无风险利率总体进一步下行,长端利率尤为明显。4月和6月均再次创出利率新低,一方面经济确实环比1季度有所回落,虽然并不显著弱于季节性;另一方面,禁止手工补息后,更多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加深了资产荒局面,资金行为使得信用利差和无风险利率均出现下行。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1季度回顾:    (1)经济方面,2024年1季度经济总体表现尚可,GDP5.3%超预期,但地产偏弱。工业制造业方面,PMI保持回升态势在3月回升至50上方且超预期,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贡献较多增量,其他的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进出口亦可以相互照应。消费方面也有一些亮点,主要是旅游消费。春节期间旅游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清明假期旅游人次与人均开支均超过2019年同期。地产和建筑业是主要拖累项,新房销售、地产企业拿地、新开工等均不佳,但二手房交易似乎开始活跃。建筑业PMI未因春季开工季提振,相比往年同期处于低位。海外方面,已经有个别发达国家开始降息,但美国经济总体还是呈现出一定韧性,地产、就业等均表现不错,年内CPI连续3个月环比为正,市场对降息预期逐步缩减,首次降息时间从3月推到6月,幅度从降息6次改到3次。(2)政策方面,1月全面降准50BP,2月5年期LPR降息25BP,3月两会设定关键经济目标,并提出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不纳入赤字。3月国常会等重要会议再次提出推动设备更新改造投资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一季度中央推出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鼓励地方灵活调整房地产政策,一二线城市出现进一步的限购放松,近期超30个城市推出以旧换新等政策以提振市场。(3)债券市场方面,无风险利率进一步下行,长端利率尤为明显。一方面因为同期权益市场波动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债券供给偏低叠加货币宽松预期和资产荒。超长期国债交易非常活跃换手率提升较多,交易氛围浓厚。    2季度展望:    经济展望:  当前经济和债市的格局可以总结为三个背离,内需偏弱VS外需偏强、中央加杠杆VS地方降杠杆、资产荒VS债券供给偏弱。第一,内需偏弱VS外需偏强。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达30%以上(GDP比重占全球18%),因此外需较好的时候经济数据总体不会太差。但是以地产为代表的内需不振使得大家在经济数据总体不差的情况下对经济的体感不强。第二,中央加杠杆VS地方降杠杆。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中央推出1万亿国债增发的同时提出了化债一揽子计划。回顾历史,2008年次贷危机后,城投债被正式赋予融资功能,大大加快了我国的基建步伐和中西部大开发进程,但也造成了地方政府负债问题。中央划定的2028年解决债务问题的时间点,我们认为也将是城投债结束其历史使命的时间点。2023年7月时国债总量不足27万亿,而三大政策银行金融债此时已达24万亿,地方政府债规模达38万亿,对比来看中央财政债务较轻。今年再度发行1万亿超长特别国债,也是该思路的延续。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地方政府依托城投债工具进行逆周期投资是经济调节的法宝,但当地产进入持续数年周期性调整后,地方政府不再具备逆周期调节的实力,因此需要中央财政发力来恢复政府部门的逆周期调节能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则处于去杠杆进程,12个重点省份基建将放缓,需关注中央层面扩张是否能有效弥补。第三,资产荒VS债券供给偏弱。从2023年4季度至今,城投债的供给开始快速收敛,主要体现在发债批文减少,今年1季度城投债的净供给大概减少了5000亿,包括批文减少、提前兑付、二级市场购回债券等。因此债券市场面临信用类资产荒格局,简单讲就是缺票息。而与此同时,利率债的供给在今年1季度亦大幅下滑,主要因为去年增发的1万亿国债大部分是在今年投放使用,因此今年年初不缺钱,利率债的发行供给减少。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在1季度净供给约为1.1万亿,而去年为2.03万亿,这个缺口和增发国债基本能够对应。虽然并不影响基建增速等经济数据,但是使得债券市场在缺票息的同时又缺久期(因为利率债通常期限更长),使得长期和超长期国债利率快速下行,超长期债券表现更好。    中美库存周期或同步改善:3月全球制造业PMI突破50,美国的制造业PMI也突破50,与我国制造业PMI回升至50.8步调一致。1-2月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同比7.7%,高于2023年全年的5%,且已经从2023年4季度开始连续多个月持续上行。节奏上工业、制造业的表现与进出口是同步的,说明外需较好。对于外需的好转,我们首先认为是对通胀预期或者货币紧缩预期的降低,使得海外居民预期开始恢复,比如2023年12月底10年美债利率最低达到3.8%,对应年初1月美国地产的销售就有一定反弹,美国的按揭利率定价具有更多波动特征,可以看到利率阶段性降低或者预期好转就会刺激压抑的需求出现释放。与地产销售类似,美国商品消费也是更受利率影响的板块,高利率使得过去一年时间美国的各类库存等也处于去库存状态,库存总额同比最新回到0.41%,上次低位是在2016年的0.64%和2020年的-5.98%,与我国的两轮新库存周期底部的时间契合。所以未来大概率美国库存有所回升。那么一旦商品消费有所复苏,补库行为启动,就会带来较持续的出口订单。那么考虑到美国未来利率大概率是向下,所以外需预计保持稳健的概率较高,我们此前季报中分析的我国有望开启新一轮库存周期的可能性也依然存在。    消费有所企稳:春节假期居民出行人次首次超过2019年,但人均开支仍低于2019年,市场悲观的解读是假期更长促使一些人考虑出行,以及人均开支低于2019年,即当前消费尚未恢复至2019年。但4月清明假期无论从出行人次还是人均开支上都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且该数据是剔除了通胀的数据,这说明了消费向趋势线的回归。2019这一年在我们过去的研究中也非常重要,我们认为2019年是房价上涨所产生的财富效应被增加的按揭负担超越的一年,即房地产对消费的影响在2019年以后至今都是负贡献,在2019年至2021年是房价上涨导致居民负担上涨对可支配收入的拖累,从2021年至今则是房价下跌产生的负财富效应、保交楼压力、地产上下游链条不景气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等。但是,地产的拖累在某个时点会降低,对消费的预测不等于对地产的预测,地产和消费应同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地产是消费或经济的驱动。当然我们需要承认就业市场不足以及预期对消费依然是主要的负面拖累,就业市场在面临经济结构转型时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当前也同时面临周期性调整,因此就业市场在短期内将保持一定压力,例如美国在08年次贷危机后,失业率水平用了8年时间才重新回到5%下方,这就是地产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和周期性失业的双重压力的结果。    房地产需持续关注:地产是主要拖累项,但也要关注库存周期或者政策是否有短期支持。在2018-2019年实际上有一轮调整,但是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并不明显,所以市场普遍没有太多关注。以相对较弱的郑州为例,郑州的二手房的房价在2016-2017年见顶,2018-2019年就已经有同比-5%的跌幅,且2020-2021年的新一轮库存周期叠加房价上行过程中,郑州的二手房恢复同比上涨,2021年库存周期见顶后重新转为下跌——即郑州地产的波动具有明显的经济库存周期特征。我们在此前的季报曾经分析过,地产之所以具有3年小周期特征主要是因为地产和消费一样,理论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地产的起伏应是经济的库存周期的结果。但是在2020-2021年期间,地产的自我驱动形成后,成为当时内需的主要推动力,亦成为当前内需主要拖累。我们此前季报观点认为,地产大概需要参考1994-1998年经验,地产周期本身就比较长因此调整时间也会长。但是如果今年库存周期能够启动,不排除地产可能会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出现中途的止跌企稳,目前看到二手房交易开始活跃,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开始对积攒的需求出现一定吸引力。    金融数据短期提速长期下行:前几年时候国家提出货币与名义GDP保持一致,此前确实较高,经过几年以后,目前M2和社融增速基本都已经匹配。但是金融数据应当呈现短好长弱的局面。短期会变好是因为2季度随着政府债券发行,社融增速可能也会有所修复。1季度政府债券发行偏慢,一季度由于工业制造业表现相对较好,政府债券不需要过于发力,因此为了实现今年经济目标,还是需要尽快完成发行。而2023年1季度信贷占比达到全年的47%,基数将在2季度下滑,因此今年2季度预计社融增速可能也会产生修复。长期会变差是因为经济模式正在发行变化,新质生产力将推动经济发展,投资驱动/债务驱动的模式未来会发生变化,所以社融领先经济复苏的逻辑及分析框架在未来会发生变化。    其他重要数据:(1)通胀数据年初以来依然疲软,PPI被黑色系拖累较多,CPI则是被食品价格和春节前后影响较多。(2)基建数据年初相对较好,但是由于可能在统计中以资金到账作为统计口径,使得与实际的开工高频数据并不太契合。但3月下旬开始挖机利用小时数开始回升,4月清明节后沥青开工率等开始提高,基建的实物工作量预计将开始回升。    债券市场展望:  利率方面:历史上有过类似的几次局面,比如2016年、2022年、2023年,均为在年初时候市场普遍认为年内债券市场风险不高,但年内都经历了或多或少的调整,也就是说即便在牛市年份,市场也并不总是单边定价利好。根据上文分析,今年1季度债券利率下行较快主要是因为信贷投放结构性不足叠加债券供给不足。2季度预计债券供给即将上升,5、6月份的压力可能较为明显。随着政府债券发行,社融增速可能也会有所修复。基建在2季度可能也有影响,因为1季度的工业、进出口表现较好,国家不着急发行债券加大基建投入,但2季度可能增加发行和加强基建。上述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债券市场有所调整,驱动力都是政府债券的发行赶进度。但是我们并不太担忧调整的幅度,去年1万亿国债发行叠加1万亿特殊再融资地方政府债的发行,10年国债大概达到2.7%的水平,预计如果今年能够出现调整,可能调整至2.5%左右就能完成,这其中含有了一次降息预期。今年1季度5年LPR有一次降息,此外一些中小银行进行了一轮跟随式存款利率降息,市场普遍认为在美国降息后汇率压力减轻短端政策利率可能会有一次调降。时间点可能是在6、7月份,降息和降准皆有可能。因此预计2季度会有调整和新的买点出现。  信用方面:信用利差依然在较窄的维度,今年需要关注因流动性波动产生的买入机会,依然可以适度资质下沉。由于土地出让收入依然处于下滑趋势,一季度土地出让金额同比-16%,因此今年预计还是需要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发行弥补,特殊再融资债去年发行1.4万亿,且未规定上限,只是在地方政府债券总额度内进行使用,因此根据今年的额度测算,预估还会有5千亿至1万亿的额度可发。其他政策方面,12个重点关注省份可能延展到19个重点关注省份和地区,央行的SPV工具也首次投入使用支持广西,贵州首次统借统还等,叠加开年经济数据尚可,我们依然认为年内国企、城投板块的信用风险较低,可以适度下沉,但久期谨慎。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市场回顾    2023年1季度市场回顾:国内方面,2023年一季度国内经济表现亮眼,社融开门红,经济数据突出,房地产市场亦好于预期。百强房企2023年1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3.1%,虽然和2019年、2021年等受疫情影响小的年份相比还是有15%以上的下滑,但同比环比均有企稳迹象。经济复苏的主因是防疫、地产政策调整,疫情达峰后经济恢复正常,2022年4季度疫情压抑的需求集中释放也是重要因素。国内债券市场一路上涨,主要是信用利差持续收窄,2022年底2023年初债市的调整被证明是好的买点。策略共识从2022年下半年赚久期的钱变为赚票息的钱,资金向短期如1-2年期信用债聚集,叠加两会后降准,因此信用利差快速收缩。然而2023年一季度无风险利率曲线总体回升并伴随了一定的熊平形态,因为对核心通胀预期变高了。2023年2月初公布1月份核心CPI从0.7%回升到1%后,短端利率确实产生了一轮上行。海外方面,美国2023年一季度经济也超预期,我们在此前定期报告中认为是由我国经济带动,现在依然是这么认为,并且认为美国经济软着陆概率较高。但美国欧洲银行业遇到一些麻烦,包括硅谷银行、瑞信等。美国的几个银行主要是利率风险,即加息过多导致的投资组合亏损风险。瑞信主要是公司治理的风险。两种风险均不具有大范围传导的可能性,因此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低。然而对信贷扩张有进一步抑制作用,以及对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负反馈。    2023年2季度市场回顾:2023年1季度债市回报主要以超跌的信用利差修复收窄所带来的资本利得为主,2023年2季度则是资金利率下行和无风险利率下行接棒贡献收益。资金利率下行是因为2023年4月税期不紧使得市场对货币宽松产生了预期,且2023年1季度信贷冲量后2023年2季度新增信贷动能下滑,因此整个2023年2季度资金面确实持续相对宽松。无风险利率下行是因为经济基本面在2023年2季度环比出现下滑,市场进一步确认2023年1季度的经济强势是缘自疫情防控优化后需求集中释放。在经济环比转弱后,2023年4月有银行批量降低存款利率。2023年4月末政治局会议定调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定性是恢复性复苏,未推更多内需政策,市场将政策预期延迟到2023年7月。此外,30年国债期货的推出引发10年及以上超长债交投活跃度提升。2023年5月出口下滑,汇率开始贬值,经济数据寻底。2023年6月央行降息,从OMO到SLF到MLF最后到LPR统一降息10BP。易纲行长讲话和2023年6月末央行2023年2季度例会重提逆周期调节。降息拉开稳增长序幕,政策预期升温,因此降息后债券利率先下后上。美国加息结束。    2023年3季度市场回顾:首先,经济方面。2023年3季度经济筑底。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回升并于2023年9月重回50荣枯线上方,CPI在2023年8月转正,PPI在2023年8月已经从2023年6月的-6.8%快速收敛至-3.7%。背后隐含的是本轮库存周期的被动去库存阶段进入尾声,且即将进入秋季传统旺季,市场定价上游工业品品种补库存。经济的主要拖累项是房地产,地产相关数据在2023年3季度延续下行,前八个月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同比-7.1%,而2022年全年同比下滑幅度为-24.3%,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其次,政策方面。在地产成为主要拖累项的情况下,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前后政策密集出台,包括2023年6月8月两次降息及9月降准,2023年7月“金融16条”政策延期、平急两用基建政策、“促进民营经济31条”政策、超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促消费20条”政策等,2023年8月推进降低存量按揭利率、“认房不认贷”、降低印花税在内活跃资本市场的一系列举措等。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也对下半年经济和政策方向进行了定调和指示,房地产市场供需出现重大转变,适时优化房地产政策,推出一揽子化债措施,活跃资本市场等。从政治局表态可以看出地产政策、化债政策和资本市场是短期三大看点。第三,市场方面。债券市场在2023年9月出现一轮幅度可观的调整,短端以1年期证金债作为无风险利率基准,因为资金面转紧,上行幅度达到40BP;长端以10年证金债为例,上行幅度约为15BP,在近两年的市场波动中均属于可观或者适中的调整幅度。资金面转紧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9月季末季节性信贷冲量、地方政府专项债加速发行、稳汇率、CPI&PPI通胀回升。长端利率上行主要因对地产政策预期较高以及对一二线城市“认房不认贷”后销售回升进行定价。    2023年4季度市场回顾:2023年4季度经济总体环比2023年9月逐步走弱,2023年9月地产销售、PMI、PPI等指标均为下半年高点。2023年3季度经济逐月上升主要原因为2023年7、8月库存周期见底后有企业进行了初步的补库存、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后政策密集出台、秋季开工旺季和海外圣诞旺季等因素。2023年4季度经济逐月下滑,主要原因可能是地产在政策密集出台后只有脉冲式复苏,依然属于底部波动的范畴。次要原因可能是美国经济降温使得外需放缓,可以看到美国就业数据放缓、大宗商品价格2023年4季度有所下滑,使得从结果上看出口增速两年复合同比也在逐月下滑。第三可能是化债强度较高,投资等受到一定影响。债券市场方面,2023年8月底以来曲线持续熊平,因为2023年3季度经济好转,以及2023年4季度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密集发行、国债增发对资金面产生一定冲击。同业存单利率升破MLF利率并保持了一段时间。这种情况在2023年12月下旬得到了逆转,央行发力跨年资金转松,配置资金抢跑使得曲线从熊平迅速恢复至牛陡,短端利率快速修复。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06-30)

(1)宏观经济:    我们此前提出经济和债市的格局可以总结为三个背离,内需偏弱VS外需偏强、中央加杠杆VS地方去杠杆、资产荒VS债券供给慢,该观点在下半年依然未变。上半年工业企业盈利转正,库存周期有弱复苏迹象,GDP总体实现5%的目标。所以理论上,债券利率应当在2季度出现一定调整,但是供需、趋势和情绪对利率走势的影响更大。近几月基建增速中枢有所下移,可能是一个新增的影响因素。总量层面,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审核发行偏慢,比如今年地方债项目入库启动是从今年2月开始,而不是往年从前一年的11月开始,项目审核也更加严格,发行进度上也是过去几年偏慢水平。以及在今年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中,有部分新增债券可能用于偿还存量项目债务,市场目前预期这类债券的发行量将从2023年的不到4000亿提升至今年的8000-9000亿水平,这类债券对实物工作量贡献不大。结构层面,12个重点化债省市的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已经低至-5%左右水平,但全国的基建增速是正增长。从地方债额度分配来看,经济强省、非重点化债省市获得更多额度,即基建由强省担当更多,这是今年逐渐浮现的一个结构性变化。其次还有个结构的因素是很多基建也是地产派生基建,当地产市场逐渐冷却后,地产派生的基建如土地平整、七通一平、配套基建等均会减少,地方所承担的基建又占较大比例,中央层面的新增投资和基建可能较难弥补。综上两方面原因,基建可能是使得利率与经济数据背离的新增变量。    (2)政策:  7月重要的会议有三中全会和7月政治局会议。三中全会圆满闭幕,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及的改革举措达300多项。其中与经济更加紧密相关的点包括央地财税体制改革、构建统一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我们认为将从长期降低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增强经济健康程度,长期利好经济发展。7月的政治局会议则更加务实,强调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要储备和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要更加给力,会议前一周央行已经完成了降息,国务院推出了新一轮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等,都属于本次政治局会议的政策范畴,预计未来仍然将会有更多支持经济的政策推出。会议还提出要创造条件推动地方政府化债,所以信用风险预计仍然是趋于回落。    货币政策:随着美国通胀连续两个月不及预期、就业市场趋于温和、以及特朗普当选概率升温、日本加息等因素,美国降息预期升温,美元开始贬值。人民币汇率再次守住了7.3位置并开始升值。汇率稳定后,降息空间打开,因此7月降息。我们预计年内仍有一次降准可能,大概率是在8月供给高峰。且,政治局会议提出继续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因此4季度依然有降息可能性。    (3)债券市场:    政府债券发行节奏:今年债券市场的走势与当月政府债券净供给逐步呈现出一定关联性,1-2月债券净供给同比去年减少,利率总体下行;3月供给回升,市场有所调整;4月债券发行更少,地方政府债净融资罕见转负,因此4月利率创出新低;5月政府债券发行放量达到净融资1.2万亿,5月长债利率走势总体持平;6月政府债券发行环比缩量预计至6000-7000亿,因此6月长债利率再次突破新低。7月预计与6月总体持平,大概总体在7000亿。上半年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慢于2023年大概3000亿,更慢于2020年和2022年,7月末预计将追上2023年发行进度,8月预计政府债券供给可能重回高位,或达1.5万亿发行量。所以如果从供给的角度看,债券市场在8月则可能产生一定调整。最后,3季度目前已披露新增供应为1.62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上半年合计发行1.5万亿,也就是说至3季度结束,合计发行量是3.12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可能无法完成3.9万亿新增专项债的发行,那么4季度的剩余7000亿是否来得及形成新增基建实物工作量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禁止手工补息与金融数据:根据1季度分析,我们认为金融数据可能在2季度提速,理由是政府债券发行加速,一季度信贷投放预计占全年比例降低,使得其他季度的投放节奏更加均衡、以及基数下滑。但是实际上2季度金融数据出现下滑,部分指标如M1等出现罕见转负。主要原因是一些资金通过手工补息后的高存款利率进行空转套利,主要是一些企业和高净值个人,其资金成本或者融资成本低于存款利率,可以获得套利。禁止手工补息后,存款利率下滑,所以一些企业或者个人就归还信贷,或者买入货基、理财、基金等。部分资金无法买入除存款外的净值型产品,就会产生偿还信贷,使得信贷数据大幅转弱。其余资金买入货基、理财、纯债基金等,就促使4月、5月信用利差快速收窄和6月长端债券利率进一步下行。金融数据引领经济预测的时代已经过去,可以参考美国,美联储虽然按周度频率公布信贷数据,但是市场更加关注的是消费、就业等数据,该事项的影响属于一次性影响。    综上所述,结合经济与债券市场的几个因素,债券市场总体依然看多,但是利率在3季度尤其是8月有望出现调整,调整依然是买入机会,因预计货币政策最快是8月降准,4季度预计还会有一次降息。信用利差当前已经较低,信用债本身的波动基本将由无风险利率决定,但由于城投债融资负增长,信用债在短线上可能呈现出独立的行情,即不随利率的波动而波动。信用利差过低也逼迫一些资金流入利率债,加深了资产荒。所以资产荒并不是单纯是供需不匹配,还有供给的价格与需求的成本不匹配使得需求转移。但是当前信用与利率的比价来看,利率债从流动性、税收优势等方面看似乎更有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