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裕腾混合A
(005588.jj)长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人户数1,014.00
成立日期2018-06-06
总资产规模
1,079.08万 (2024-09-30)
基金类型混合型当前净值1.1354基金经理孟楠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10%持仓换手率19.79% (2024-06-30)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1.99%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长安裕腾混合A(005588)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陈立秋2018-06-062018-11-290年5个月任职表现-10.71%---10.71%--
杜振业2018-12-272021-09-232年8个月任职表现8.32%--24.46%-6.08%
徐小勇2018-08-132019-08-291年0个月任职表现-1.73%---1.81%--
孟楠2023-05-26 -- 1年5个月任职表现1.27%--1.87%--
江山2021-08-232023-10-232年2个月任职表现2.41%--5.31%-6.08%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孟楠本基金的基金经理115.3孟楠女士:中国国籍,硕士学历。曾任东证融汇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原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投研助理、投资经理助理及投资主办、长安鑫益增强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等职。2019年7月起任长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现任长安泓源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21年11月23日至2023年3月8日任长安泓润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7月8日至2023年3月8日担任长安泓沣中短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年5月26日起担任长安裕腾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05-26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三季度,央行两度超预期降息,同时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设立临时隔夜正、逆回购工具,开展国债借入并卖出国债,正式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等。资金面整体较为平稳,流动性分层不大,存单利率先下后上,期初期末收益率基本持平。利率债市场先下后上,整体波动较大。7月上半月,受经济修复仍然偏弱、通胀低位等因素影响,债券收益率呈现缓慢下行的震荡走势。7月下旬,央行调降公开市场政策利率,同时银行存款利率也有所下调,带动收益率快速下行,短端下行幅度更大,期限利差走阔。进入8月,上半月受政策利率下调、经济数据欠佳等因素影响,债券收益率延续下行趋势,并突破前期低点,下行至年内低位。但下半月,随着央行对超长端债券风险的提示及机构止盈需求的增加,债券收益率从低位反弹,短端上行幅度更大,收益率曲线走平,期限利差收窄。9月5日,央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降准还有空间,期间叠加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预期增强,发布的8月金融数据疲弱,市场对后续货币政策宽松预期上升,机构单边做多,利率不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触及2.0%附近。直至9月24日,央行宣布降准降息落地后,此前一直抢跑的利率点位有了明显回调。9月末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出台了多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强力政策,市场风险偏好升高,股市走牛,十年期国债利率开始强力回弹,短期内一度升至2.25%点位,后在9月30日回落至2.15%,回到了月初的区间水平上。信用债收益率走势波动更大,7月初延续下行趋势,这主要是由配置力量所带动。跨季之后,理财规模有所回升,广义基金的增持促使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在低利率的环境当中,票息策略得以延续,信用债的久期策略和下沉策略极致演绎,低等级、中长久期品种下行幅度更大。8月以来,受大行卖债、交易商协会调查国债违规交易等因素影响,债券收益率低位反弹,流动性偏弱的信用债市场调整时长和幅度明显高于利率债,信用利差全面走扩,尤其是3-5年期品种。前期信用利差极致压缩,利差保护空间不足,进而放大估值波动。9月末多项支持实体经济的强力政策发布后,基本面预期有转向的可能性,市场风险偏好升温,理财、基金抛售债券,信用债剧烈回调,超长债和信用债跌幅居前。三季度末权益市场迎来罕见反转,一举扭转了7月至9月中旬缩量下跌的颓势。回顾反转前,A股交易冷清,经济数据走弱,增量政策如家电补贴、地方专项债审批加速等并未能给市场带来变化,风格上高分红板块整体回调。直至9月下旬,各部门先后出台对于实体经济支持的各种举措,特别是在央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的发布会上,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三项举措,为A股市场注入了强心剂。转债市场同样跟随权益大幅反转,风险得以缓释,投资逻辑转变,反转过后的转债市场,部分面临回售、清偿压力的转债得以喘息,同时伴随着权益资产的火热,转债放量上涨。整体来看,基于对市场的判断,本产品纯债部分在2024年三季度增配了短久期信用债,致力于获取安全稳健的票息收益。在7-8月市场下跌过程中减持了转债及股票仓位,权益部分个券持仓较为分散,以银行、保险等高股息标的为主。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2024年上半年债市走牛,收益率大幅下行,“资产荒”是驱动利率不断下行的主线逻辑。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均未超出市场预期,一季度市场对于经济增长预期较为悲观,再加上年初降准降息落地、资金面宽松等因素,机构欠配叠加政府债供给低于去年同期,债市需求强于供给,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下行至2.23%低点。4月下旬起央行多次提示长端利率风险,地产政策工具频出,债市转为阶段性调整行情,随后低位窄幅震荡。6月半年末资金面平稳,二季度经济数据有所走弱,在非银资金较为充裕、部分银行再次下调存款利率叠加市场对于央行提示长债风险逐渐钝化情形下,债市收益率进一步缓慢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向下运行突破前期低点至2.21%,30年国债收益率向下突破2.5%关键点位。信用债方面,上半年违约风险较2023年下降,违约债券仍然集中在房地产债。随着经济数据走弱,信用债“资产荒”格局延续,收益率整体震荡下行,期间未有明显回调。一方面实体经济延续弱复苏,化债背景下城投债供给减少,净融资萎缩;另一方面,理财规模企稳回升,低利率环境中对信用债需求旺盛。从收益率来看,上半年各期限各等级信用债收益率均大幅下行,表现强于利率债,尤其长久期及弱资质信用利差收窄压缩幅度更大,期限利差和信用等级利差均有所收窄,各类具备超额收益的品种利差被不断抹平,下沉行情逐步从弱资质城投蔓延至隐含评级AA-的产业债。 2024年上半年国内经济整体复苏情况偏弱,海外不确定性抬升,多种因素影响下,股票市场上半年走势较为震荡,上证指数最低时接近2600点,最高接近3200点。截至6月30日,上证指数收盘点位为2967点,上半年累计小幅下跌0.3%。行业端分化明显,大盘高股息方向占优,成长和消费表现不佳,银行、煤炭、公用事业上半年领涨,计算机、商贸零售及社会服务表现较为靠后。中证转债走势与股票宽基指数走势基本一致,波动性略低,大盘高评级转债上半年涨幅最大。4月和6月有两次对中小市值的冲击使得转债压力骤增,4月新“国九条”引发市场对小盘弱资质个股退市风险的担忧,小盘弱资质转债同样受其影响,高YTM转债表现较弱。6月受权益中小市值板块拖累,转债指数大幅下跌,同时评级下调事件频发,机构提前出库弱资质个券导致大量转债跌破债底。转债估值在正股冲击下显著上行,个别时间段因赎回压力较大甚至出现主动杀估值情形。往后看,在弱资质个股信用风险和退市风险的扰动中,市场对于低价个券的定价逻辑有所改变,债底保护被大面积打破,信用冲击后常见的错杀券短期博弈策略失效。整体来看,基于对市场的判断,本产品纯债部分在2024年上半年增配了中等久期信用债,致力于平衡流动性和安全稳健的票息收益,该部分持仓收益表现较为平稳。权益和转债部分表现则不佳,一方面部分持仓的高YTM转债在两次调整过程中受冲击较大,侵蚀了产品收益;另一方面虽然股票部分持仓较为分散,但在整体市场调整过程中仍然对产品造成了一定的负反馈,后续本基金在权益资产仓位和结构上都将更加谨慎。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2024年一季度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大幅走低,利率曲线向下平移,两端表现更优。1-2月市场收益率下行较为顺畅,1月初降准降息预期下机构抢跑引致债市收益率快速下行,随后略有回调,1月24日央行正式宣布降准后债市收益率进一步下行,利率曲线呈牛平走势;2月中央汇金公告“扩大ETF增持范围,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上证指数见底回升,债市随之有所回调,但LPR超预期调降25BP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进一步向下突破2.3%,30年国债收益率向下突破2.5%,利率曲线继续向下平移。3月债券市场波动加大,先是受到万科提前拨付资金备偿美元债等地产相关政策信息扰动,后央行缩量投放OMO引发市场对于防资金空转的担忧,叠加超长期国债供给预期,债券市场出现一波较为明显的回调,随着央行副行长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及基本面数据表现仍然偏弱,债市重回下行区间,短端表现更佳,长端在国债供给方式等消息面扰动下趋于震荡,利率曲线走陡。存单方面,一季度降准降息大背景下资金面持续宽松,银行发行大量存单,但信贷表现差强人意,整体处在欠配状态,广义基金受益于负债端有明显增量资金,资产需求较为旺盛,同业存单是主要配置品种,收益率下行较为顺畅,仅在3月下旬资金面受跨季影响略有紧张时有所回调,国股大行CD一年期收益率从年初2.5%附近一路下行至2.23%附近。信用债方面,“资产荒”大背景下一季度信用债收益率显著压缩,1-2月收益率持续下行,3月触底后低位窄幅波动,短端下沉空间变狭窄后市场向久期要收益,信用利差方面除短久期利差小幅走阔外其余全面收窄。 权益市场方面,一季度权益市场剧烈震荡,深跌后强势反弹,主题轮动回归,大盘红利品种整体表现更好。具体来看,开年市场快速下行,上证指数1月份跌幅为6.27%,创出2022年4月以来最大单月跌幅。市场信心不足,且处于数据真空期,使得一月中上旬权益市场持续下探。过程中,政策面持续释放利好,央行降准及定向降息、国资委推动央企市值考核、证监会优化融券机制等,但利好作用有限,仅小幅反弹后继续下行。1月转债市场情绪低迷,随着正股下行,转债估值大幅走高。因转债过去两年表现较弱,叠加市场走弱,部分机构选择减持转债仓位。2月首周,权益市场继续下跌,资金托底权重股,小、微盘股跌幅较大,尽管有禁止限售股出借等政策同样改善有限,上证指数下行至2635点。随后政策进一步加码,增发特别国债、PSL重启、限制恶意做空行为等一系列利好使得情况开始好转,市场赚钱效应增强,成交开始放量,期间,二级市场融资业务规模快速下降,雪球产品敲入风险也一定程度上得以出清,市场筹码结构得以改善。转债在此轮反转行情中跟涨能力较弱,主要原因还是在前期熊市中溢价率冲高,尽管此轮反弹中中小盘股表现强劲,但转债仍处于消化前期估值的行情中。3月初,权益指数继续走强,随着两会召开,国务院关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出台,机械、汽车、家电等板块走强。上证指数最高来到3090点,但随后指数动能有所减弱。3月末业绩期临近,22日人民币汇率失守7.2关键点位引发市场调整,主题炒作熄火,市场进入震荡阶段。转债方面, 因为3月中上旬中小盘偏强,带动转债正股上行,但转债因为高估值,跟涨能力仍然较弱。整体来看,基于对市场的判断,本产品纯债部分在2024年一季度增配了中长久期信用债,致力于获取安全稳健的票息收益。在2月市场反弹后增配了转债及股票仓位,转债部分以高YTM策略为主,但近期市场对于弱资质个券的信用风险存在担忧,使得高YTM个券走势分化,弱资质个券波动加剧,胜率不佳。权益部分个券持仓较为分散,介入了计算机、新能源、医药、有色等板块标的,3月末市场调整幅度较大,产品净值有所回撤。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是疫情防控完全放开后的第一年,国内经济开始逐步修复,但受制于海外经济走弱、地产持续调整等原因,修复过程较为波折,整体压力仍然较大。与此同时,海外流动性继续大幅紧缩对风险偏好也产生冲击,在估值和盈利双重拖累下,权益市场在前几个月短暂修复后持续低迷、指数整体承压,尤其创业板指回落明显。债券市场主要交易逻辑围绕着经济修复进程和政策预期展开,整体仍然处于牛市的环境中,10年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82%到年末下行至2.6%,债市“资产荒”持续演绎。整体来看,10年国债收益率在年内呈现“M”走势。年初在疫情防控机制优化以后,经济活动快速升温,叠加一季度的天量信贷,经济复苏的强预期+强现实对债券市场形成一定压力,10年国债收益率以及1年存单利率都快速上行并维持高位震荡,进入3月后,各项数据显示经济复苏斜率放缓,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升温,降准降息落地,收益率持续回落;8月下旬开始,在年内两次降息过后,受汇率压力、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发行,政策关注“金融空转”等因素影响,资金面反而有所收敛,利率转而上行;11月末后,稳增长政策力度被市场预期逐步消化,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带来强烈的MLF降息预期,10年国债收益率在年末再次下行至2.6%以下。信用债收益率全年基本平坦化下行,尤其是在7月24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后”,城投化债行情持续演绎,在资金追逐下收益率下行迅速,各期限、信用利差全面压缩,低等级、中长端表现尤甚。整体来看,基于对市场的判断,本产品在报告期间以配置高等级信用债为主,权益仓位较低,但受市场影响权益仓位部分收益表现不佳,后续将紧跟市场变化,调整组合持仓标的和结构,以投资者利益为先,提高组合的收益。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06-30)

下半年经济预计延续偏缓改善趋势,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叠加高温洪涝灾害影响,生产边际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国内旅游出行、农产品价格上行,海外经济数据边际走弱,掣肘出口和物价,国内消费复苏偏缓,投资主要靠制造业支撑,政策诉求增强,从基本面视角来看,高质量发展的基调下,各政策的落地效果需要观察期,波动较小。内生性需求较弱的局面无法带动融资需求的大幅回暖,这是债市中期维持向好的支撑。而随着海外降息周期临近,汇率压力减轻,在“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背景下,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预计债券牛市延续,但利率历史绝对低位下波动可能加剧。权益市场预计震荡底色不改,当前国内经济保持结构性改善的特征,地产、制造业投资等仍待进一步修复;盈利整体并未恢复、市场整体上行动力也有所不足,新增的海外衰退预期可能会使得内外需双重压力进一步加大,关注后续稳增长的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