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增悦债券
(006206.jj)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18-09-14
总资产规模
19.94亿 (2024-06-30)
基金类型债券型当前净值1.0770基金经理李冠頔刘力宁李皓管理费用率0.30%管托费用率0.10%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3.74%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融通增悦债券(006206)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朱浩然2018-09-142022-05-173年8个月任职表现3.73%--14.41%-5.81%
赵小强2022-05-172023-06-061年0个月任职表现2.67%--2.81%--
李冠頔2023-06-06 -- 1年1个月任职表现4.78%--5.51%--
刘力宁2024-04-24 -- 0年3个月任职表现1.47%--1.47%--
李皓2024-04-24 -- 0年3个月任职表现1.47%--1.47%--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李冠頔本基金的基金经理72.1李冠頔:女,南开大学金融学硕士,7年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历,具有基金从业资格。2017年7月加入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固定收益研究员、融通通裕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2年6月29日起至2023年9月14日),现任融通通润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2年6月29日起至今)、融通通和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2年6月29日起至今)、融通通宸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2年7月15日起至今)、融通增强收益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2年11月29日起至今)、融通通福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LOF)基金经理(2023年6月6日起至今)、融通增辉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年6月6日起至今)、融通增悦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年6月6日起至今)、融通通灿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年6月6日起至今)、融通通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年6月6日起至今)。2023-06-06
刘力宁本基金的基金经理81刘力宁:男,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8年证券投资研究经验,具有基金从业资格。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进出口银行资金营运部工作,2020年8月至2023年3月在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债券交易专员,2023年4月加入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融通通宸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年8月4日起至今)、融通通裕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年8月21日起至今)、融通增享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年9月14日起至今)。2024-04-24
李皓本基金的基金经理、固定收益投资部副总经理130.6李皓:男,工程硕士,13年证券投资研究经历,具有基金从业资格。2011年8月至2023年5月在昆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先后从事债券交易、债券投资等方面的工作。2023年5月加入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固定收益投资部副总经理、融通通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4年1月4日起至今)、融通通裕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4年1月4日起至今)。2024-04-24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第一,复盘。  在经历了2023年11月底至2024年年初流畅而超预期的牛市趋势之后,债市在二季度的演绎,我们认为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2024年3月7日-2024年4月23日,无增量基本面逻辑主线,但资金驱动,供需关系良好下的利差压平牛市行情;  (2)2024年4月23日至2024年5月底,产生了2024年以来最大的回调行情。在此之后,进入多空逻辑并存,市场无阻力最小方向,时间与空间综合维度下难以产生大机会的震荡市当中,并且从4月底的宽幅震荡逐步向窄幅震荡演绎。在此过程中中短期限品种和信用债补涨占优。  (3)2024年6月至今,市场再度进入多头行情的展开当中,宏观基本面的趋势方向无显著边际变化,但市场拥挤度在前期震荡中缓解,叠加增量资金引导下的供需关系的良好助推行情演绎,各曲线结构轮涨,并再度创出价格的历史新高。  第二,反思。  本次我们深度探讨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债市定价与央行引导下的货币因子之间的关系?  2024年二季度,债市投资者最困惑和最常讨论的热点问题,莫过于“策略方向应不应该和央妈的喊话指导背离”?用我们的体系来问,便是央行指导下的货币流动性还是不是债市的“第一性”原则?  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许是决定二季度能否抓住牛市趋势中收益积累的核心胜负手之一。对此,我认为并非“对抗”还是“听话”的简单讨论,我们的一些思考和理解如下:  一、我认为在这个问题当中,最核心的要点其实是定义。毫无疑问,货币流动性仍然是债市最根本的“第一性”原则,因为套息空间是影响债市操作最底层的逻辑支撑之一。但核心问题在于,央行“说”和“做”与货币流动性这一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发生变化,央行工具的组合使用在发生变化。  简单的复盘来看,债市对于dr007和r007反馈的实际资金面的变化仍然敏感,债市走向与shibor、irs反馈的流动性溢价趋势仍然是一致的。所以,与其去问,应不应该和央妈“对抗”,其实是在问,央妈真实意图里的货币流动性方向到底是什么样的?  无论是因为经济复苏仍有曲折需要下的货币宽松,还是非银流动性充裕现实下银行体系对货币流动性的可控度下降;无论过程如何,只要资金流动性仍然是宽松的,那么这个链条的利多就不会因为市场解读里“偏鹰派”的喊话而产生趋势性利空。毕竟,“偏鹰派”的定性是市场投资者自己认为的,而“心里花”的理解是多变的。  因此,在5月30日央行对10年国债利率区间指导的新闻出来,以及债市盘中下跌发生后,我们并没有针对这一即时事件进行策略上所谓的买卖应对发生。这并非没有行动力的应对,而是我们体系里的这样几个信号使得我的动作选择是不动:  1、盘中下跌后收回来的期货位置未跌破我们信号体系内的短期多头趋势;  2、irs、shibor反馈的货币“第一性”原则仍然是偏利多的,5月pmi继续下行,市场拥挤度指标偏低,且30年现券在2.60%的震荡区间关键点位以及期货均线体系下的点位均不支持顺势减仓。  3、严格意义上,央妈的喊话其实是约束了债市收益率的下限,这与市场接近2.50%就反弹回来是一致的。但问题是,这个发言并没有对债市上限做出信息指示,叠加其他多空信息的系统性思考,2.60%的阶段性震荡上界仍然是大概率不会轻易打破的,而国债地方债发债供给上量阶段也给利率上限增加了一层政策协同的概率支持。  因此,从我们的体系视角来看,当市场利率回调至2.57-2.58%位置时,减仓明显是大概率不合意的。有趣的是,市场部分资金流仿佛也“认可”我的主观判断,因此在事件驱动看起来冲击巨大的情况下,其实市场表现很有限、很理性,甚至以7年为界形成了多头趋势的机会。  二,更为重要的问题其实是,“货币+信用”框架对于债市定价是否还有效,如果无效了,那什么是有效的呢?2023年社融到债市的线性逻辑打破,2024年近期货币因子到债市的逻辑开始出现瑕疵,那到底什么是可依赖的框架呢?  这个问题我的思考如下:  社融规律的打破,是因为社融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这个逻辑出现了部分瑕疵,实体需求偏弱背景下社融放量反而变成变形后的资本市场放水逻辑,利好债市供需关系的改善;  货币因子逻辑的变化,是因为之前的逻辑是——“经济走向过热或走弱过程里,央行会滞后做出对应的适应性松紧调整;同时,根据监管政策的不同周期要求,可能会适度做出一些适应性的松紧变化”,比如2017,相比经济的走强,严监管要求货币要更紧一些。  但现在的情况是,经济尤其是经济预期的周期波动相对平坦,债务和杠杆周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约束经济走向过热的可能性,因此货币紧缩逻辑缺乏线性外推的想象空间。同时可以发现,货币因子到债市逻辑的异变,并不是今年开始的,而是去年三季度就开始了。2023年8月之后,央行的降准降息等典型宽松动作就偏少发生,但并未阻碍债券市场利率下行的发生。但是,有一个逻辑其实是没有变的,就是资金中枢和债市的关系,因为套息空间是实实在在的约束。只是,过程里变量的相关关系在发生变化,比如降了息,资金也未必松,但债市也未必涨。同理,不降,也未必跌。  三,回归我们对利率的本质理解,其实有两句话:  利率是经济的镜面反射和另一种存在形式;利率是一种资产价格,供需决定价格,也就是“货币”+“信用”框架反馈的供需两端。  从这个维度去回答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就可以发现,经济与利率的关系作为最本质的逻辑是持续成立的。但由于经济结构、引擎、不同层次经济周期叠加下的位置变化,导致了供需两端表现形式的变化和原有体系的所谓失效。  而以上“两个失效”的发生,是笼罩在广义通胀和信用乘数的反馈循环尚未明显转向的宏观假设之下,而这个假设的边际变化我们有一系列可跟踪的路标,目前仍然是支持前期趋势延续的。  至于新的体系是什么,我觉得是一个需要不断求索的问题。经济周期尚在动态变化,政策也在求索合适的路径,所以我们的新体系也是还没有答案的。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变化已经在发生,一切的异变都要去寻求最底层的逻辑和开放性心态下对各种可能性的接受和适应性策略调整。打破固有经验的思维,不断提高体系的适应性,不要陷入执念从而导致大幅亏损下的后知后觉,应该是正道。  回顾2024年二季度内的基金操作,我们严格遵照基金合同的相关约定,按照既定的投资流程进行了规范运作。运作期间,本基金在保证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在2024年二季度进行了顺势交易和逆向交易的多种策略尝试。4月中下旬,我们基于“风险大于机会”的短期判断进行了左侧的防守,整体回撤控制尚可;5月以来,我们在不同阶段的账户操作与策略选择当中,持续立足底层逻辑稳定和工具不断迭代的“适应性”策略交易体系,遵循“顺大势逆小势”的策略纪律适时参与了债券交易的波段进攻和波段防守,对于不同券种进行了择优配置选择,不断在“攻守平衡”和“超额收益”的路上探索与进步。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第一,立足债市定价框架,复盘2024年一季度宏观策略体系框架和债券市场运行的周期位置变化:  从我们的认知出发,我们认为2024年一季度债券牛市行情的展开,起始点开始于2023年11月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2023年12月初-2024年2月9日,常规的牛市趋势展开;  (2)2024年2月19日-2024年3月7日,牛市的超预期流畅上涨,以及超长债结构的超额收益的凸显放大;  (3)2024年3月7日至3月末,无主线逻辑的区间震荡。  总结来看,本轮收益率下行行情呈现了多头情绪修复-收益率加速下行-极致下行-波动加大的递进特征。从市场各阶段演绎的催化剂来看,降息预期驱动、风险偏好驱动、交易机构行为驱动交替出现。  第二,2024年一季度债券行情的展开与历史维度对比存在许多常规的“同”与非常规的“不同”之处,展开来看:  常规之处体现在,多头趋势的底层支撑逻辑未脱离传统债市分析框架——  一是供需矛盾,年初债券供给相对偏少,而保险、银行及理财等配置压力较大;  二是经济基本面边际改善有限,尤其地产链条趋势向下惯性较强,投资者预期央行将继续下调政策利率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长期利率中枢下行形成一致预期;  三是大类资产蕴含的宏观预期和风险偏好低迷提供了情绪支撑。  但非常规和特别之处也同样明显:  (1)强势市场特征显著,债券收益率下行速度、斜率、幅度均超预期。  对比历史多轮多头波段走势来看,即便基于基本面和资产供需等变量,多数投资者大概率能够预判出债市仍在多头趋势中。但市场演绎仍然显著超出多数机构的预期。而溯因来看,经过2023年经济预期在学习效应下的逐步修正,市场对中长期经济预期的中枢变化会驱动机构行为特征变化。  对于我们的投资体会来说,当我们复盘发现很多交易的努力和体系的细节其实对收益和过程管理的加成有限,且难以战胜持有策略时,可能便反证了趋势足够强劲和流畅,意味着“趋势”因子上升为主要矛盾。而思维模式要匹配特定的环境,才能有好的效果,弱势市场适用“顺大势逆小势”的逆向策略,强势市场中顺势持有策略显著占优。  (2)久期策略超额收益较为显著,票息策略进入“痛苦期”,其他占优策略“分庭抗礼”的程度有限。  复盘来看,本轮多头行情久期策略显著占优,曲线进一步平坦化下行;与历史相比,2024年至今久期策略的超额收益更高。而与此同时,杠杆策略吸引力下降。2024年初本身各项利差处于低位,而央行从汇率、防空转等角度出发,实际资金面并不持续宽松,资金成本偏高,杠杆策略套息空间较小。  与此同时,在市场一致长期预期面前,预期差交易失效。拉长组合久期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市场投资者对逻辑认知的久期拉长。因此,短期数据、短期政策、短期流动性、短期风险资产波动都可以不成为卖出交易的理由。  因此我们认为资产荒是表现,策略荒是实质,α是比较出来的“不得不”选择:其实2019年以来,利率债已率先进入“螺狮壳里做道场”的波段“痛苦期”,而信用债的资本利得贡献一定程度掩盖了票息逐步降低的现状。2024年开始,利率与信用债或将一起进入“痛苦期”探索。而合理猜想来看,票息“痛苦期”之下,机构行为大概率更容易羊群化和极端化,机构行为和市场情绪下的“人造波动”将可能放大。  第三,2024年一季度我的一些策略思考:  (1)与其观察谁买谁卖,不如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知道了,然后呢?:  有趣的是,这个市场的买家与卖家数量永远是相等的,而事实证明,聪明钱从来不是固定的一方,同一笔交易的买卖双方也并非“非赢即输” 的零和关系。而可以依赖的框架是:技术面反馈一切量价行为,而我们要做的是盯盘与解读。  (2)对投资策略而言,也许比为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办?  市场投资者常常会问:“今天为什么涨?今天跌是因为小作文吗,是因为汇率吗?为什么股票涨债却不跌?”  而我们认可的思维框架是:  以“第一性”原则为核心操作体系,其他因素做减法,倘若关注也只是关注市场对热点要素的敏感程度;  市场是复杂系统,“为什么”可以是多元和并存的,并不一定能找到唯一原因;  不是所有的波动都可以回答为什么,但不回答也可以不耽误投资行为的正确发生。  回顾2024年一季度内的基金操作,我们严格遵照基金合同的相关约定,按照既定的投资流程进行了规范运作。运作期间,本基金在保证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在2024年一季度进行了顺势交易和逆向交易的多种策略尝试。在不同阶段的账户操作与策略选择当中,我们持续立足底层逻辑稳定和工具不断迭代的“适应性”策略交易体系,遵循“顺大势逆小势”的策略纪律适时参与了债券交易的波段进攻和波段防守,对于不同券种进行了择优配置选择,不断在“攻守平衡”和“超额收益”的路上探索与进步。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第一,立足债市定价框架,复盘2023年全年赢率逻辑的周期位置变化:  (1)经济周期位置  2023年经济周期最大的特点是,不同衡量视角下的定性描述“背离感”偏强:名义GDP定义下:2023年经济周期整体呈现底部震荡,且位于2021年开启的下行趋势途中未见拐点;PMI体系定义下:PMI同比周期衡量下,2023年经济周期从年初开始底部企稳,但趋势不连贯,幅度偏弱;环比与季节性的结构对比:2023年2月见环比高点后趋势下行,5月后持续低于季节性均值。结构上,制造业PMI5月见低点后连续4个月改善后再度走弱,非制造业PMI趋势性走弱。  从经济周期的主线逻辑来看:  明线来看,2023年主导经济周期走势的核心变量是房地产周期与建造类链条的趋势性走弱;暗线来看,2023年经济图景的逐步展开有两条潜在核心主线:“广义财政”周期走向和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情况。与此同时,名义通胀周期扩散下行和广义非房地产部门疲弱加深了经济疲弱的微观感受。  (2)宏观政策周期位置  2023年,对于国内杠杆周期而言是震荡偏上行周期,但这一上升是以分母GDP的相对疲弱和社融向实体的信用派生不畅作为传导路径形成的,非积极正反馈下的杠杆增加。从结构来看,2023年的主要故事是政府杠杆的节奏腾挪,以及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弹性偏弱。  立足于2022年底,市场一致预期中的政策周期图景为“宽信用+宽财政+宽产业+中性货币”的政策组合,而实然故事里2023年的政策组合为“宽货币+中性财政+中性偏弱信用+中性偏弱产业”,信用周期传导的梗阻和艰难进一步深化。对于债市而言,2023年与前两年逻辑的不同来自存款利率趋势下行带来的市场增量逻辑与价格空间。  (3)债市周期位置  从债券定价的“第一性”框架来看,2023年的债券故事仍然是符合历史一般性规律的,“经济周期缺乏向上弹性下的宽货币+震荡偏弱信用”周期,同时叠加了2022年四季度超跌下的“高赔率位置”。而从2023年四季度来看,资产定价的赔率逻辑与市场筹码结构与情绪的拥挤度逻辑,给予了逆向交易较好的择机信号,且领先于基本面因子对债市策略给出领先的波段买卖点指引。  第二,从市场特征观察和策略思考来看:  (1)2023年债市运行当中,哪些规律仍然有效,哪些方法产生了偏误、留下了困惑?  “货币+信用”双轮赢率框架仍然有效,但需要中介变量体系的数据验证,从而形成宏观层面的逻辑闭环;  “第一性”原则货币流动性对债市节奏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传统分析和预判央行行为和思路的框架已相对失效,错判概率增大,需要增强确认信号模型的构建与应对策略指导;  经济周期对于债市周期的串联关系仍然存在,但债务周期的特殊位置决定了短、中、长经济周期共同运动作用于资产定价表现,这使得经济分析复杂性明显增强,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明确经济与债券的因果性路径。  此外,2023年的债券行情节奏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复盘来看市场在横盘下的交易磨损非常多,相比往年利率多通过回调进行筹码和情绪的修正,2023年多次以震荡代替调整。而趋势信号识别的方法构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抓住趋势,不因为主观情绪波动丢掉筹码。  应该应用什么样的“新体系框架”指导投资,什么是稳定的?这是目前市场的普遍困惑。  (2)债市仍然处于牛市周期当中吗?这个问题由什么来决定,又如何观察和确认。  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在2023年9月债市调整中,究竟是悲观的起点还是逆向乐观的价值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反向思考:债市处于牛或熊,由谁决定,不由谁决定?  1、不由最近行情的线性外推决定,这是我们常常犯的错误;  2、不由“政策思路重点转向稳增长”决定,宽货币与宽信用均从属于稳增长政策的工具,但对于债市影响是不同的;  3、同样不完全由央行决定,因为央行也是对经济周期和政策目标因子做出动作的适应性主体,但央行可以影响过程中的波动与幅度;  4、由经济内生动能所映射出的利率诉求决定;  5、由简单的月度趋势线可以看出“模糊正确”的趋势走向。  回顾2023年内的基金操作,我们严格遵照基金合同的相关约定,按照既定的投资流程进行了规范运作。运作期间,本基金在保证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在2023年年中有三次最为重要的趋势交易择机点:3月初、8月底、11月底。在不同阶段的账户操作与策略选择当中,我们持续立足底层逻辑稳定和工具不断迭代的“适应性”策略交易体系,遵循“顺大势逆小势”的策略纪律适时参与了债券交易的波段进攻和波段防守,对于不同券种进行了择优配置选择,不断在“攻守平衡”和“超额收益”的路上探索与进步。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09-30)

第一,立足债市定价框架,复盘2023年第三季度赢率逻辑的周期位置变化:  “货币+信用”框架当中,信用存量周期持续低位震荡,信用脉冲连续2个月低位微幅改善,整体均弱;货币周期7-8月触底边际上行,与债市节奏基本一致。  经济周期位置来看,pmi同比周期未显示趋势方向,pmi信号结束4-8月的弱信号提醒,9月单月转强;制造业pmi本身连续3个月边际改善,并回到正常季节性区间;服务业pmi边际下滑至相对低位。  其他“中介变量”体系数据验证来看,M1连续下行至历史低位,核心cpi持续维持低位,M2-社融高位有所回落。  总结来看,金融周期作为领先指标大概率继续支持债市趋向牛市区间,但货币周期和经济周期8-9月开始出现边际利空,尚不能确认周期拐点。  从宏观经济周期的主线来看,第三季度以来广义财政从发债节奏端开始边际转好,但居民资产负债表表现仍然不佳;经济变量分项中生产、消费、竣工端表现偏强,但房地产量价链条、基建投资仍然疲弱,经济主线“不共振”的宏观组合依然未被打破。  从经济周期第二层次的预期差来看,7月中旬以来经济预期差从底部回升,但截止目前回升幅度偏弱。  第二,2023年第三季度债市资产在横向比较重的超额收益以及纵向层面关键的择机点在哪里?  从收益率的绝对位置来看,2023年第三季度债券收益率突破了2023和2022年的历史极低位,并靠近和挑战2016年和2020年的历史底部,赔率上打开了市场前期预期的2.60%的空间,但未创造新的历史。  从相对利差来看,2023年第三季度整体特征是“不极端”,票息资产利差均呈现中性区间震荡,期限利差表现偏强。  从纵向的择机点来看,2023年6-7月债市主流投资者因预期政策重点转向稳增长发力而趋向保守,彼时基于货币政策宽松仍有延展空间的判断进行逆向做多是第一择机点,利用久期策略把握趋势延展下的多头收益。  而2023年8月下旬当大多数赢率逻辑都支持债市收益率继续下行时,其实市场的博弈属性已明显增强,基于拥挤度脆弱性+资金面逻辑的边际变化,左侧降低久期和仓位正偏离,进入偏防守状态,是第二择机点。  2023年第三季度从超额收益的视角来看,一次进攻,一次防守是两次重要的β方向择机点;而拉长资产久期,选取长债和超长债作为进攻品种是α层面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  回顾2023年第三季度的基金操作,我们严格遵照基金合同的相关约定,按照既定的投资流程进行了规范运作。运作期间,本基金在保证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在第三季度继续遵循“顺大势逆小势”的策略纪律适时参与了债券波段交易,并基于赔率价值和市场面拥挤度与趋势强度的综合思考,对于不同券种进行了择优配置选择。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3-12-31)

一,研究推演。  展望2024年,从信息和预期差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2024年基准假设下的“大概率”宏观推演如下:  “非预判”的体系框架预判下,我们目前时间维度的可视范围大概在2023年二季度附近,后续周期路径演绎的概率可能情景分析相对模糊,有待路标在未来逐步给出明确信号。  经济周期:可视范围内,2024年二季度前我们大概率仍处于偏弱的经济周期位置;“基数”的数字游戏大概率不是债券资产定价的主逻辑,“不共振”的宏观假设仍然成立;名义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库存周期的短期脉冲助力和名义通胀的内生驱动正循环目前来看仍然是不足的。  政策周期:金融周期领先指标M1对于货币流动性周期的指示是,货币周期在2024年依然“易松难紧”;2024年信用周期或可排除大幅向上的可能性,从主观意愿和客观传导有效性两个维度;2024年广义财政周期是变盘边际因子,目前来看是弱宽松周期判断。  资产定价周期:货币+信用”框架下,2024年二季度前可视维度内债券市场大概率仍然延续“非熊市假设”,“找机会而不是系统性防风险”仍然是债券策略的主基调。  二,逻辑认知。  常识性“世界观”的认知下的同与不同:  第一,我们当前已进入经济引擎切换的改革进程当中,这意味着经济周期的历史相关性规律和资产定价的静态分位数等经验性规律的适用度下降,尊重和追溯底层因果关系后的适应性认知更有效;  第二,中美两国客观上都在面临变化且并不熟悉的宏观周期位置和特征,这意味着“政策-经济-资产定价”的过去历史经验的串联规律也在异变,也意味着宏观政策效率时间拉长的概率在提升。  第三,宏观逻辑是不会自然而然外推和发生的,当宏观的问题没有方向变化的情况下,时间层面的历史规律是大概率会发生改变,时间层面的经验是最容易被推翻的。我们需要摒弃的一个认知偏误在于,资产周期的变盘节点并不一定以年度节点作为参照,重要的是逻辑脉络的发展变化与债券周期自身的时空位置。  第四,人性不变,周期参与者的“认知”与“行为”不变,是周期循环往复“钟摆”式前进的底层逻辑,因此挖掘各种“不变”组合形成的未来路径的概率分布,是求得交易策略真理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