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瑞银港股通6个月定开股票
(010010.jj)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20-08-27
总资产规模
9.33亿 (2024-06-30)
基金类型股票型当前净值0.7434基金经理刘扬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15%持仓换手率32.84% (2023-12-31)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7.27%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国投瑞银港股通6个月定开股票(010010)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刘扬2020-08-27 -- 3年11个月任职表现-7.27%---25.66%37.46%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刘扬本基金基金经理104.4刘扬女士:中国籍,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金融学硕士。2013年10月加入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易部,2015年3月转入国际业务部任投资经理,2017年12月转入研究部任高级研究员,2017年12月25日至2020年3月11日期间担任国投瑞银中国价值发现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LOF)的基金经理助理。2019年9月转入国际业务部,2019年10月8日注册为国投瑞银港股通价值发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2020年03月12日正式担任国投瑞银港股通价值发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08月27日担任国投瑞银港股通6个月定期开放股票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2年10月21日任国投瑞银中国价值发现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LOF)基金的基金经理。2020-08-27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二季度国内政策方面较多利好,国务院印发新“国九条”,政治局会议上关于财政、货币和地产的表述超市场预期,会后房地产政策迎来重大变化,对购房首付比例、贷款利率下限和公积金贷款利率进行调整,各省市地产放松政策也纷纷跟进。港股市场交易机制层面也有积极进展,如4月19日中国证监会网站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进一步拓展沪深港通机制、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海外方面,美国通胀数据降温,5月CPI和PPI双双低于预期;6月FOMC会议维持政策利率不变,将年内降息次数下调至1次,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受益于政策利好及资金平衡,二季度港股迎来强劲上涨,5月中旬后在基本面未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震荡下跌。整体来看,截至2024年6月30日,二季度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上涨7.1%、9.0%和2.2%。分板块(恒生综指行业指数)看,能源(16.8%)、电讯(13.5%)、资讯科技(11.7%)和金融(11.6%)涨幅领先,而必需消费(-9.7%)、医疗保健(-8.2%)和可选消费(-7.6%)则跌幅居前。季度内我们对通讯、公用事业和非必需消费品等板块(BICS)的部分个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增持,对科技等板块(BICS)进行了减持,并维持了对通讯和金融板块(BICS)的高配。得益于通讯、能源和金融等板块(BICS)的贡献,今年以来我们的组合较基准有所跑赢。我们认为低估值提供了反弹基础,叠加流动性与资金面的推动影响,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迎来上涨。展望未来,短期内包括美国大选等在内的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将继续给市场带来扰动,看长期此轮反弹程度以及可持续性还是要回归基本面,未来是否有更多利好性政策出台以及政策执行效果如何值得关注,这对企业盈利修复以及投资者信心巩固有着重要影响。政策方面,如上所述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信号,此外当前市场对经济预期还处在较低水平,港股整体估值仍较低,很多标的仍具备一定投资性价比,这给我们自下而上择股策略带来更多潜在机会。看长期我们会继续聚焦受益于中国结构性增长和经济转型,尤其是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战略性行业,发掘受益于中国增长和改革的行业龙头,关注具有竞争优势的高质量公司,通过平衡成长性和估值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整体市场的机会。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一季度港股在国内经济复苏、刺激政策出台和海外风险因素的影响下市场波动较大。节奏上看,受海外不利因素如降息交易降温导致10年美债利率抬升、部分投资者忧虑国内增长和政策前景等因素影响,1月初港股市场表现低迷;步入月中,降息预期未能兑现,压制投资者情绪,港股市场再度出现大规模抛售,市场接近2022年10月低点。2月初,港股市场在中央汇金增持等诸多利好政策提振下修复,春节前最后一周迎来上涨;2月末,尽管美债利率上行依然带来扰动,但是在5年期LPR调降以及证监会最新举措等积极政策支持下,市场维持乐观情绪,港股市场得以延续“春节攻势”,随后月末小幅回调。3月中上旬,全国两会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目标基本符合预期:GDP增速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赤字率3%(赤字规模4.06万亿),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3.9万亿,未来几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每年1万亿;3月下旬在乐观政策预期消退后,公布的经济数据相对平淡,恒生指数上涨动力较2月明显走弱,3月整体微涨0.2%。海外方面,美国1月CPI和PPI双双超出预期,2月通胀有所缓和,但依然高于预期,核心CPI同比增长3.8%,为8个月以来最高涨幅,3月美联储FOMC会议维持政策利率不变,点阵图显示年内降息三次的预期未变,缩表速度减缓,投资者普遍认为此次会议传递的信息偏鸽。整体来看市场对走向降息周期的政策逻辑表示认同,但对时间节点存在不确定性,因此2024年以来市场对美联储降息时间的预期反复波动,也给市场带来扰动。截至2024年3月31日,一季度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下跌3.0%和7.6%,恒生国企指数上涨0.73%。分板块(恒生综指行业指数)看,能源(22.7%)、原材料(19.3%)和电讯业(4.0%)涨幅领先,其他板块皆有不同幅度下跌,其中医疗保健(-22.1%)和房地产(-13.8%)领跌。季度内我们对通讯、能源和必需消费品等板块(BICS)不同个股进行了一定增持,并维持了对通讯和金融板块(BICS)的高配,并对金融、通讯和工业等板块(BICS)的部分个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减持。得益于通讯和能源等板块(BICS)的贡献,一季度我们的组合较基准有所跑赢。今年2月以来港股市场迎来反弹,我们认为在经历了接近四年的连续下跌(恒生指数)后,港股市场处于货币政策环境逐步由紧转松、悲观情绪释放较多以及估值偏底部的区间,这些都给反弹提供了基础,但反弹程度以及可持续性还是要回归基本面,未来是否有更多利好性政策出台以及政策执行效果如何值得关注。长期来看,我们认为中国当前处于不同的增长阶段,经济环境的确面临一定挑战,但经济韧性仍在,中国仍然拥有一大批优质的企业正在持续对科技和研发等领域进行投资,不断获取市场份额,并在国际市场上同全球知名企业形成竞争,这给我们自下而上择股策略带来更多潜在机会。看长期我们会继续聚焦受益于中国结构性增长和经济转型,尤其是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战略性行业,发掘受益于中国增长和改革的行业龙头,关注具有竞争优势的高质量公司,通过平衡成长性和估值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整体市场的机会。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中国经济修复力度较为疲弱,全年宏观政策不断加码,年内多次降息降准,市场期待财政大规模发力,但预期不断波动。分季度来看,一季度随着疫情影响大幅减弱,经济复苏动力明显改善;二季度及以后经济恢复动能趋弱,尤其是关键项目如地产投资、销售和居民消费数据仍显疲弱;三季度经济动能有企稳迹象,但基础仍需巩固;四季度经济修复动能依然疲软,期间召开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场的政策预期不断波动。具体来看,1)地产:房地产政策频密出台,但前期拿地依然谨慎,购房信心不足。2)消费:年初餐饮为代表的接触型服务消费,受益于低基数和场景修复的提振,增速改善更大,而商品消费增长表现温和;进入二季度,场景修复对消费的拉动力走弱;三季度虽有暑期出游旺盛对线下场景消费形成支撑,但下半年消费整体偏弱运行。3)出口:下半年出口同比增速大幅波动,三季度海外商品需求整体仍处于环比下行过程,同时内需整体也仍然偏弱,对进出口均构成一定压力;四季度出口数据温和改善,主要由于低基数效应和外需边际改善。4)金融数据方面,下半年社融数据出现反弹,财政扩张是最重要的原因,相关融资拨付进度较快,政策发力再加速。海外方面,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仍具韧性,通胀见顶回落,美联储停止加息。美联储在3月和5月FOMC会议均加息25个基点,6月FOMC会议选择按兵不动,7月FOMC会议继续加息25个基点至利息高点5.25%~5.5%,此后FOMC会议都未加息,12月FOMC会议超预期转鸽,点阵图表示2024年可能有三次降息。在国内基本面承压和外部紧缩环境尚未完全缓解的双重压力下,2023年港股市场再度承压,延续了自2021年中以来的弱势表现,全年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下跌13.8%、14.0%和8.8%。大部分板块(恒生综指行业指数)下跌,其中地产建筑(-30.9%)、必需消费(-26.8%)、医疗保健(-26.7%)和工业(-21.2%)领跌,只有能源(+19.8%)和电讯(+18.4%)上涨。全年我们对通讯板块(BICS)维持了高配,尤其是运营商相关标的收益贡献明显,此外我们对金融板块(BICS)和医疗保健板块(BICS)也维持了较高配置。考虑到当前经济压力较大、消费信心不足,全年我们对消费板块配置较为谨慎,但我们一直保持对板块的积极关注,当前部分龙头公司估值已具备一定性价比。整体来看,我们坚持了长期投资策略,自下而上精选个股,全年维持了较低的换手率。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09-30)

三季度港股受到国内基本面承压和外部紧缩双重压力,整体延续下行趋势。7月初国内经济延续弱复苏状态,港股也面临一定下跌压力。月中起,受国内政策刺激超预期及海外紧缩环境边际改善影响,港股迎来一波较显著上涨行情。但8月初开始美债利率持续攀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贬值并跌破7.3,港股也再次下跌,回吐政治局会议以来的全部涨幅。临近8月底时,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政策预期部分兑现,市场信心有所改善,指数企稳。9月美联储在FOMC会议中暂停加息,符合市场预期。但在未来降息路径指引方面,美联储表态偏鹰,受美债利率走高、海外流动性紧缩影响,港股再度下跌,市场日成交额明显萎缩并创下年内新低。三季度(截至2023年9月26日)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下跌7.7%、6.1%和2.4%,大部分板块(恒生综指行业指数)下跌,其中综合(-16.4%)、工业(-15.2%)、地产建筑(-15.2%)和公用事业(-13.2%)领跌。季度内我们维持了对通讯和金融板块(BICS)的高配,对非必需消费品、科技和医疗保健等板块(BICS)的部分个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减持,同时对金融和通讯等板块(BICS)的部分个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增持,整体换手率较低。短期内,我们认为港股市场仍将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及地缘政治等外部因素扰动。长期来看,市场的关注重点还是在中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上。中国经济方面,今年以来经济整体呈现弱复苏势态,市场期望有更多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在刺激政策出台,7月政治局会议释放了较为积极的政策信号,但“重量级”政策迟迟未落地,近期政策出台速度超出市场预期,如央行再度降息、活跃资本市场一揽子政策措施(下调印花税、IPO暂缓和减持限制相关政策)、个税抵扣,以及更受关注的房地产市场政策优化等,虽然这些政策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实效,但对提振市场信心非常重要。若后续增量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效果达到预期,这将有助于恢复企业信心和鼓励投资。此外当前港股市场悲观情绪释放较多,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看估值处于低位,恒生指数PE(市盈率TTM)现在位于负一倍标准差附近,PB(市净率)低于1,如果未来政策继续发力、经济复苏推进,港股市场具备一定弹性,我们持有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高质量公司大概率将给我们带来长期回报。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3-12-31)

我们认为经历了接近四年的连续下跌(恒生指数),当前港股市场处于货币政策环境逐步由紧转松、悲观情绪释放较多以及估值偏底部的区间,短期内不断累积的积极因素有望逐步改善投资者预期,市场存在估值修复空间。长期来看,市场的关注重点还是在中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上,中国经济仍是决定港股市场表现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虽然中国经济正处于不同的增长阶段,当前需应对内外部一些中长期问题的显化,但考虑到我国政策空间大、较多领域在全球具备竞争优势,经济韧性仍在。2024年以来,央行超预期降准,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地产调控政策,证监会优化融券机制缓解流动性压力,国资委有望将央国企市值管理纳入考核体系等,以上措施阶段性提振了市场信心。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是否有更多利好性政策出台,尤其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具体方面的政策举措值得关注,这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复苏以及投资者信心修复极为重要。看长期,中国仍然拥有大量优质企业,这些企业不断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持续进行科研等投资并扩大市场份额。我们仍会坚持自下而上择股,继续聚焦受益于中国结构性增长和经济转型,尤其是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战略性行业,发掘受益于中国增长和改革的行业龙头,关注具有竞争优势的高质量公司,通过平衡成长性和估值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整体市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