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利得鑫泓增强债券C
(010103.jj)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20-11-19
总资产规模
5,207.66万 (2024-06-30)
基金类型债券型当前净值0.9775基金经理何奇袁朔管理费用率0.60%管托费用率0.15%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0.61%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西部利得鑫泓增强债券C(010103)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周平2022-11-112023-11-231年0个月任职表现-0.11%---0.11%--
何奇2023-11-23 -- 0年8个月任职表现7.25%--7.25%--
唐煜2020-11-192022-03-161年3个月任职表现-7.72%---10.09%--
陶星言2020-11-192022-03-161年3个月任职表现-7.72%---10.09%--
王宇2021-01-042022-03-161年2个月任职表现-9.39%---11.15%--
袁朔2022-03-16 -- 2年4个月任职表现3.58%--8.72%43.17%
梁晓明2022-11-112023-11-231年0个月任职表现-0.11%---0.11%--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何奇--128.6何奇先生:中国国籍,2010年获得武汉大学经济学、法学双学士学位,2012年获得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于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在长江证券担任分析师、高级分析师;2014年5月加入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研究部研究员、高级研究员,任光大保德信鼎鑫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5年8月3日至2019年11月19日任光大保德信优势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7年12月6日至2020年5月23日任光大保德信多策略优选一年定期开放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7年5月16日至2020年5月23日任光大保德信多策略智选18个月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6年2月3日至2020年5月23日任光大保德信中国制造2025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6月加入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具有基金从业资格。2020年10月22日任西部利得策略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11月7日任西部利得聚禾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年9月28日起担任西部利得新动力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年11月23日起担任西部利得鑫泓增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3-11-23
袁朔--82.8袁朔:男,英国利物浦大学金融与投资管理专业硕士。2016年3月加入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经理,具有基金从业资格,中国国籍。2022-03-16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报告期内,2024年2季度,国内宏观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其中外需继续回暖,进出口数据较强,对国内经济形成有力支持;消费稳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新质生产力继续培育壮大。房地产刺激政策持续出台,维持行业缓慢修复。财政积极扩张,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宽松,为经济持续向好提供助力。  债券市场方面,2季度流动性宽松、机构配置需求旺盛等因素并未发生改变,债券收益率震荡下行。但收益率绝对点位较低,长端收益率风险被持续关注,期间造成了一定波动。债券部分主要配置利率债品种。  股票市场方面,该基金立足于防守反击策略,以红利板块和价值板块防守,以景气板块和主题板块进攻。二季度我们以周期股为主要配置方向,并逐步兑现了涨幅较多的科技方向。我们阶段性看好周期股的原因在于:一是美联储降息拐点可能即将出现,利好贵金属等全球定价的资源品;二是房地产政策放松有望带来基本面的边际改善,利好房地产相关产业链的估值重塑。我们判断,周期股和科技成长可能是2024年市场的双主线,本基金会重点关注以上两个方向。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该基金权益部分长期配置均衡,短期风格集中。一季度我们以科技成长为主要配置方向,并在小盘股调整时择机加大了小盘成长股的配置比重。三月份我们兑现了小盘成长股的收益,逐步加大了对上游资源,尤其是贵金属行业的配置比重。我们判断,科技成长和先进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可能是2024年市场重要主线之一,而黄金等资源品也可能有阶段性机会。  债券部分,2024年1季度,宏观经济保持稳健增长,3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0.8,在2023年9月后首次达到50以上,投资者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在3月份逐步增加。1月份央行宣布降准0.5%,释放资金1万亿元,整体流动性宽松,投资者对后续降息也有较强预期,同时投资者仍然欠配,多因素下债券收益率在1月和2月经历了一段较为顺畅的下行。而3月两会政策基调较为克制,财政政策温和扩张,货币政策合理宽松,债券收益率快速下行。之后由于投资者止盈情绪浓厚,交易盘拥挤等因素影响,快速反弹,收益率出现了较大波动。债券部分主要配置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品种。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该基金采取了防守反击策略,致力于打造稳健而又有适度弹性的投资策略。2023年四季度,市场表现低迷,在各大板块的回调过程中,我们判断市场处于低位区域,并不断加大对权益的配置比重。尽管年底权益市场有所调整,但是考虑到国内高质量发展和海外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开启,我们会在适度控制回撤的前提下,适度维持偏高权益仓位,耐心等待产业趋势带来的时代红利。  债券市场方面,2023年债券收益率明显下行,但全年利率走势也较为曲折。首先2023年1月到2月,受到疫后恢复的影响,投资者对经济增长信心提振并且对宽信用加码进行预期,债券市场有所承压。之后3月到8月底,债券市场就经济复苏的强度与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博弈,同时流动性较为宽松,央行也进行了两次降息,债券收益率经历了一段较为顺畅的下行期。8月底开始,一线城市地产政策出台、债券发行供给增大、资金价格中枢抬升等因素均对债券市场产生冲击,利率经历了较为长时间的回调。而12月中旬开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态符合市场预期,并无超预期的政策出台,债券市场情绪开始转暖,同时新一轮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引发投资者对于进一步降息的预期,债券收益率再次下行。产品主要投资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品种。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09-30)

报告期内,2023年三季度,债券收益率总体上先下后上。7月开始,债券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同时宏观经济依旧处于弱势复苏,宏观环境对债券市场较为有利,债券收益率震荡下行。但到7月底政治局会议后投资者对经济刺激政策加码出台的预期抬升,会议后,短期内债券收益率出现明显调整。进入8月后,流动性持续宽松,同时央行意外宣布降息,10年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到年内低点。但降息后,银行间资金价格中枢却有所抬升,叠加地产政策密集出台,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开始实施,地产优化政策逐步加码,经济基本面平稳回升,8月底开始债券收益率震荡上行。报告期内,转债估值呈现震荡压缩走势,整体表现仍显韧性。在流动性预期未发生大的变化前,我们维持转债估值整体保持偏强震荡的看法。可转债投资上,期间仓位大体稳定,行业上则采取相对均衡配置,结构上重点配置了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TMT,受益于流动性逻辑的金融、高股息电力,基本面恢复确定性较高的部分机械、消费等反转链,以及部分性价比较高的汽车新能源等环节。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3-12-31)

2023年,A股市场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强贝塔。归因可能有三:一是房地产市场表现不佳,可能影响了居民的财富效应和消费倾向;二是AI产业在国内的发展速度暂时不及海外,导致科技成长方向备受关注的板块未出现商业模式的兑现;三是海外地缘政治的负面影响。  于短期而言,市场可能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有自己;于长期而言,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的,相信熬过一时困顿,终究会守得云开见月明。2024年,在经历了春节前的短暂回调后,A股市场有望回暖,其中科技成长有望成为经济和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而消费、制造、金融、资源等顺周期和出口方向有估值修复的机会。  我们上述判断的逻辑如下:第一,基于历史规律,A股市场每隔两三年就有一轮明显的风格变化,而连续两年市场表现不佳后或大概率迎来反转;第二,政策方面,国内正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和科技强国,资本市场和科技成长方向可能成为政策支持方向;第三,估值方面,A股目前处于历史较低区间,并在全球范围内有一定的估值洼地效应;第四,以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机器人和智能驾驶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开启,科技成长方向有望迎来产业红利。  与此同时,我们预计2024年市场阶段性可能受到负面预期冲击而出现波折。一则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力度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二则海外地缘政治冲击不能排除;三则部分机构抱团股票的出清尚未完全结束。  虽然2023年不少投资者可能并未获得预期收益,但是我们不能只盯着一时之困顿,而看不见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未来。时至今日,中国坐拥庞大的工程师红利,形成可观的中产群体,缔造高效的世界工厂,追赶最尖端的高新产业。中国崛起的目标从来就不遥远,一步步,一天天。我们只管全力以赴,剩下的交给时间。我们相信,在高质量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市场的下一个繁花,可能正在不远处含苞待放。  债券市场方面,2024年货币政策仍然存在进一步宽松的可能,考虑到宏观经济的复苏需要较低的利率环境配合,海外面临货币周期和政治周期的交织,外部不确定性可能仍对国内市场造成影响。在政策预期与数据验证的博弈中,全年债券市场仍然存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