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
(010730.jj)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21-01-08
总资产规模
53.49亿 (2024-06-30)
基金类型混合型当前净值0.5495基金经理张腾李晓星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20%持仓换手率351.75% (2023-12-31)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15.53%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010730)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张腾2024-07-17 -- 0年0个月任职表现-0.87%---0.87%--
李晓星2021-01-08 -- 3年6个月任职表现-15.53%---45.05%61.19%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张腾--128.7张腾:男,硕士研究生。曾就职于上海申银万国研究所、中邮创业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7月加入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现任投资管理一部基金经理/投资经理助理(社保、基本养老)。自2024年03月07日起担任“银华瑞和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4年07月17日起兼任“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具有从业资格。国籍:中国。2024-07-17
李晓星----9.1李晓星先生:硕士学位。2006年至2010年期间任职于ABB有限公司,历任运营发展部运营顾问、集团审计部高级审计师等职务;2011年3月加盟银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职务。自2015年7月7日起担任银华中小盘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6年12月22日起兼任银华盛世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7年8月11日起至2020年11月20日兼任银华明择多策略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7年11月3日起至2020年9月2日兼任银华估值优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3月12日起兼任银华心诚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7月5日起兼任银华心怡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8年8月15日至2019年9月20日兼任银华战略新兴灵活配置定期开放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银华稳利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19年12月16日起兼任银华大盘精选两年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8月18日兼任银华港股通精选股票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0年4月30日起兼任银华丰享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1年1月8日起兼任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自2022年1月20日起兼任银华心兴三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21-01-08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回顾二季度,整体A股表现相对平稳,万得全A跌了5.32%,上证50下跌0.83%,沪深300下跌2.14%,中证800下跌3.27%,中证500下跌6.50%,中证1000下跌10.02%。面对不确定性,投资者进一步向大市值的稳健标的集中。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市场的偏好从高增速转向高质量。本基金的投资方向集中在成长相关,适度降低了对于高增速的追求,提升了对于质量的要求。目前本基金的持仓集中在军工、电子、绿电、医药、有色金属、传媒、化工等方向,选择周期位置底部向上、股价位置不高和估值相对合理的标的。  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欧美的外贸政策面对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暂时回避了一些欧美需求敞口过大的行业,特别是电力设备新能源、汽车以及部分电子,我们看好科技方面的科创自强以及核心设备国产化以及内需相关。尽管错失了一些外需相关的投资机会,但我们相信内需以及国产化相关标的在下半年会逐步赶上。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我们继续看好半导体国产替代、国防科技等领域。全球半导体需求复苏,AI带来主要增量,其它下游呈现温和复苏特征。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国内头部晶圆厂新一轮扩产背景下,看好先进制程突破带动的国产设备、材料、零部件投资机会,关注国产算力芯片。  国防军工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年内行业需求有望反转,订单逐步修复将带动产业链个股业绩端修复。我们主要看好产业链链长主机厂、航空发动机赛道,困境反转的导弹、信息化方向,以及卫星互联网、国产大飞机等新方向。  我们判断新能源的产能的大幅扩张周期接近尾声,供给端的过剩在逐步改善,国内需求端平稳,欧美面临政策上的不确定性,综合来看,制造端的投资逻辑面临一定的挑战。我们看好基本面处于触底左侧,股价处于触底右侧的绿电运营商。随着未来消纳能力的提升、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用电增速的平稳增长以及绿电和碳关税等政策的推进,目前绿电运营商的资产质量有望得到改善,业绩有望进入较快增长的区间。  消费行业,春节旺季之后,需求疲软的压力依然存在,今年展现出淡季更淡的状态。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加速分化,大部分行业和公司业绩环比都有走弱的迹象,市场预期进一步向下修正。但由于5-6月消费板块的快速下跌,估值处于过去5年的最低分位。短期在内外部风险下,红利因子依然有效,消费中优质公司随着规模的增大,成长性有所下降,但分红率不断提升,价值开始凸显。医药方面,由于短期业绩压力仍大,股价延续了1季度的颓势。但一些低估值稳定增长的央国企标的,投资机会逐渐体现,我们在2季度增加了这些医药的仓位。  银行的收入和业绩短期继续承压,但未来可能的存款利率的下降会减缓银行息差的压力。房地产不良生成的高峰已过,银行开始储备更多的拨备,对于业绩的控制力度更强。大部分银行均提升或保持了较高的分红率,股息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符合长期资金低波动高分红的偏好。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过去的一年中,全球的国际形势和宏观经济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市场的不确定性在显著增加,唯一确定的事情就是一切都在变化。大到各国政府,小到个体投资者,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种变化。从数据上看,欧美等西方主要经济体的指标出现边际回落的迹象,降息周期逐渐临近。我们的经济体指标边际稳定好转,流动性也会维持稳定充裕,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经济周期性会弱化。原有地产信贷周期驱动增长,库存、价格、盈利周期的经验规律被打破,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分析框架尚未形成。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我们认为稳增长政策会以托底为主,并不会寻求大规模需求端刺激,高质量供给更加值得期待。今年来看,内生韧性主要体现在消费,外部变化主要是外需好转。一季度实际增长不足以触发增量政策,综合实际增长和价格走势看,全年名义GDP有望逐季回升,稳定向好。  总体来说,二级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相关风险已经得到充分释放,绝大部分标的已经进入到了估值底部,伴随宏观经济的逐步上行,我们对于大盘并不悲观。针对过去两年的超额收益下降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不少反思,也努力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改进业绩。我们相信,减少对于单一个体的决策依赖,投研的团队化、平台化和工业化会是主动权益管理的趋势,也会是稳定超额的未来。  消费行业仍会面临需求不足、竞争加大的压力,企业加速分化会是常态,但相比去年,由于市场对宏观的预期足够低,消费行业在经历了三年估值调整后,基本上估值都处于历史20%以下的分位,24年消费当中"高质量"因子会逐步发挥作用。24年消费会表现为"低预期、强韧性",目前龙头白马的性价比在全球范围内都有非常强的优势,由于稳定的业绩增长和较高的股息率,消费龙头公司向下空间有限,向上存在一定的估值弹性。在投资上,我们持续看好壁垒高、格局稳固、现金流好的高端白酒、区域白酒龙头、白电龙头,以及成长性依然突出的休闲零食、化妆品。  医药由于短期行业原因以及去年上半年的业绩高基数,未来1-2个季度内板块业绩并不十分亮眼,基本面有一定压力。但考虑到股价已经反应了大部分的利空,我们也会密切关注该板块的基本面改善的可能以及相应投资机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我们看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半导体、国防科技等领域。全球半导体以存储价格上涨为标志迎来需求复苏,除AI带来主要增量外,其它下游均呈现温和复苏特征,消费类率先进入补库存周期,工业、汽车类需求见底。我们继续看好国产化方向,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国内头部晶圆厂新一轮扩产背景下,看好先进制程突破带动的设备、材料、零部件投资机会,阶段性关注国产算力芯片。  国内锂电材料的单位盈利在底部运行,整个行业虽然在消化过去几年快速扩张的产能,但今年国内外的需求端都有超预期的可能。越来越多的好品牌和好车型出现,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不断攀升,海外虽然在电动化率上有所波折,但中国企业还在努力地走出去,全球化的产能布局逐步完善。国内光伏组件价格已经基本见底,同时潜在需求快速增长,虽然整体面临新能源车一样的增速降档以及供给过剩的局面,但部分辅材环节已经提前从供需恶化的格局中走出来。风电尤其是海上风电的行业增速依然可观。风电整机和零部件的单位盈利均在底部,未来有向上修复的空间,股价也在相对底部。国内汽车行业是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盈利都有上修的可能,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等细分行业方兴未艾,未来潜在增长空间巨大,也都是我们相对看好的方向。  国防军工具有强计划性,板块股价经历了较充分的调整,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年内行业需求有望反转,订单逐步修复将带动产业链个股业绩端修复。我们看好困境反转的航发、导弹链,以及信息化、卫星互联网、智能装备等新域新质细分加速方向,关注国企改革。  生成式AI是过去一年最大的科技热点,我们中长期看好AI产业浪潮的发展前景,投资上相比于去年从0到1的宏大叙事,今年要更多看到产业和业绩的兑现。算力端的业绩兑现周期最早,海外算力预期已相对较满,国内算力从可用到好用,政策扶持下受益于国产化。长期看随着算力成本逐步降低,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开源,应用端是后续产业重要看点。客观说现阶段AI投资具有一定主题性,需要精选业绩可持续兑现的个股。  互联网大厂业绩持续兑现,估值也处于历史底部,股价在经历外资大幅减仓后,也呈现出筑底向上的状态。互联网行业发展至今,用户红利已经走向末期,但付费渗透率、ARPU值仍然有较大的空间。长期看AI技术的发展,有望拉动付费渗透率以及ARPU值提升,我们看好低估值质地好的互联网大厂的投资机会。  银行的收入和业绩短期会承压,但未来存款利率的下降会减缓银行息差的压力。房地产不良生成的高峰已过,银行开始储备更多的拨备,对于业绩的控制力度更强。部分银行在年报时提升了分红率,股息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符合长期资金低波动高分红的偏好。券商单季度的业绩增速承压,我们更看好有整合潜力的低估值券商组合。保险一季度保费增速较快,预计后续将会逐渐回落,主流险企在年报时均下调了自身的精算假设,对于估值有一次性影响。对于房地产,尽管目前的销售依然在调整通道中,但伴随基数的走低,未来销售的同比压力也在逐渐减轻。各城市因城施策,房地产政策出现了大幅度放松,我们更看好央国企背景的大型地产公司。  煤炭价格经历去年冬末和夏末两轮淡季压力测试后,盈利稳定性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估值因此脱离了周期股盈利高位给低估值的约束,叠加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不断下行且扁平化带来的配置资产荒,高股息风格资产不断得到强化,煤炭板块在一二月份强基本面支撑和政策支撑下不断走强。我们判断配置型资金的流入仍将存在,但我们认为短期大涨后后续弹性和性价比一般。  有色受益于美联储降息临近的金融属性和商品属性,其中黄金板块金融属性强,每轮周期率先启动,本轮叠加了美元信用逻辑,金价相对实际利率出现了超涨,存在不确定风险;自去年初以来,全球经济从衰退交易转向软着陆/不着陆交易,近期甚至向再通胀交易,工业金属如铜铝钨,及原油、石化的逻辑更顺,也有供给层面支撑,性价比更高。黑色金属主要是商品属性,需要观察今年化债进程中中央与地方交接过程中的节奏问题,整体处于价值低估状态,未来存在修复机会。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报告期内,市场整体震荡调整,行业间分化显著,通信、传媒、煤炭涨幅居前;消费者服务、房地产、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跌幅居前。我们保持高仓位,科技和消费均衡配置,重点配置了新能源、电子、国防军工、计算机、食品饮料、家电、消费者服务、轻工等行业,精选高景气行业中高增长的个股。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09-30)

报告期内,市场整体调整,行业间分化显著,价值有较好表现,科技成长回调。我们保持高仓位,配置以科技为主,兼顾消费,重点配置了新能源、港股互联网、电子、国防军工、计算机、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精选高景气行业中高增长的个股。  在过去的一年半当中,哑铃型的风格和配置是比较吃香的,对应的板块上来说,大盘价值股和微盘股的表现也是持续超越市场,而处于中间的业绩成长股,是市场参与者减仓的重点。这种现象的出现,跟整体的信心背景是非常相关的。由于干扰因素的不断出现,三季度市场的信心还是处于底部徘徊的过程中,在股票估值中,对于未来给予的权重越来越低,对于当下给予的权重越来越高。未来主要体现在公司的成长性,当下主要体现的是确定性,确定性高的高股息表现强势。  对于成长股来说,股票价格反应的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依赖的是市场对于未来的信心。市场目前不太愿意把未来的成长PRICE IN到当下的股价当中。无论是科技还是消费,均没有太好的表现,我们的风格和配置均是以科技和消费当中的业绩成长股为主,净值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在这个阶段,我们依然重仓了业绩成长股的原因是我们相信在市场信心恢复的过程中,成长股的估值修复会体现出最大的弹性。信心低迷的持续时间越长,信心修复时候的弹性也会越大。我们相信科技强国的道路不会有变化,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不会有变化,在这两个大的方向中的优质成长股,未来将会给组合带来回报。  因为市场成交量的变化以及估值具有吸引力的标的变多的背景下,我们降低了前十大重仓的集中度,持仓的行业和个股有所分散。结合宏观背景的变化,以及目标投资标的的估值回落,我们持仓的市值有所下沉,在科创100、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成分股中配置有所增加,大盘股的配置有所减少。截止到三季度末,我们的持仓分布在新能源、互联网平台、半导体、计算机、军工、医药、食品饮料、纺服、社服、快递、农业、轻工等行业中具有未来成长性的公司。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投资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半导体、国防科技等领域。半导体板块来看,我们对景气复苏方向的看法逐步积极,率先去库存调整的下游环节也将最早重启上行周期,国内头部手机厂商发布新机型带动下,消费电子需求触底上行;国产化方向看好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大的环节,包括CPU/GPU、高端芯片生产制造,以及半导体设备格局变化带来的零部件投资机会。  国防军工行业基本面、股价位置、估值均处于底部区域,基本面看好后续军工行业需求重启。军工行业进入壁垒较高,格局稳固,各细分行业龙头业绩有望重新向上。我们优选国产化率较低的特种芯片,困境反转的导弹链,以及有望加强建设的信息化方向,关注新域新质领域。  AI在三季度普遍回调,在上个季报中我们提到了AI发展不会一蹴而就,对于每一轮科技革命,市场会低估长期,也往往高估短期,板块在交易拥挤度较高时波动也会比较大。当前时点下更需要去伪存真,无论硬件算力还是软件应用,需要精选可持续兑现业绩、竞争格局较优的龙头公司。  锂电方面,国内前三个季度的去库存和价格战逐步进入尾声,中游材料的单位盈利在底部运行。在经历需求增速降档和供给过剩的困扰之后,锂电中游的竞争格局在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各环节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恢复。我们的投资主要聚焦在后续盈利能力见底后保持稳定且全球化产能布局完善的环节。光储方面,产业大逻辑没有变化,硅料产能扩张带动产业链价格的快速下行,潜在需求在快速增长,但整体也面临行业增速降档以及供给过剩带来单位盈利下行的困扰。整体上看光伏辅材部分盈利见底的环节相对更有投资价值。风电方面,虽然前三季度风电尤其是海上风电的装机和出货节奏有所放缓,但海上风电仍然有大量待装机的项目没有交付,明后年的行业增速依然可观。风电整机和零部件的单位盈利均在底部,未来有向上修复的空间,同时股价也经历了大幅度的调整,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水平,我们认为风电板块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  互联网平台方面,我们前期重点关注的港股互联网板块从业绩层面是持续超预期的,在宏观经济较为疲弱的背景下,互联网平台公司体现出了较强的收入和利润增长韧性。过去几年在反垄断、严监管的背景下,互联网龙头公司对于新业务不再一味不计成本的投入,对于企业经营也更加看重降本增效,我们认为,互联网龙头的业绩持续超预期是大概率事件。估值层面,港股互联网龙头均处于历史底部区域,过去三年累计跌幅较大,整体均处于非常有吸引力的位置,我们持续看好。  消费整体的韧性强于预期,三季度需求相比二季度逐步改善,虽然外部环境动荡,市场中长期预期有所走弱,但短期我们看到的消费数据仍比较有韧性。观察最新的双节出行数据,相比端午、五一,恢复度依然保持在高位,同时人均消费有所回升。目前市场担心的人口红利、消费升级放缓等因素,一方面是国内经济转型导致传统产业增速放缓,影响到资产价格以及未来收入预期;另一方面是经济周期带来的波动,导致短期消费行为更加理性。但在各种负面因素冲击下,消费整体依然平稳。  经过半年的市场调整,不少消费公司的估值回落到5-10年维度中枢偏低的位置。考虑到龙头公司在目前大环境下,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依然会维持稳健的业绩增长,目前估值性价比更好。虽然总量乏善可陈,目前还缺乏显著的景气主线,但行业龙头经营表现比预期强,我们相比二季度,投资在行业上更加分散,个股上进一步集中,向品牌优势强、竞争壁垒高、管理能力强的公司集中,相信业绩是穿越周期最强有力的武器。  医药方面,随着基本面逐渐见底,业绩预期逐渐清晰,我们对四季度和明年的医药板块继续保持乐观。我们的判断是医药板块的基本面大概率会在三季度业绩出来之后、关键少数事件的落地而见底,但是股价会先于基本面见底。而9月份医药指数走势出现拐点,时间进度和反弹力度又略超我们预期。配置上,我们会以“创新”为主线,主要仓位配置创新药、CRO/CDMO,医疗器械,并底部布局一些业绩增速更快、估值合理的医疗服务和其他消费医疗。由于短期医药还是在热点快速轮动的阶段,因此我们还是会坚守选股原则,不追高不追热,适时动态调整,保持组合中个股具备更优性价比。  目前是市场信心的底部,未来信心会逐步提升,叠加历史低位的估值分位,我们对于未来市场的表现比较乐观,目前的仓位已经提升到接近上限。相比于之前,我们持仓更为分散,市值也更为下沉,标的的覆盖也更加依赖整体投研团队的工业化和系统化。面对市场的变化,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更为科学化的方式来提升组合收益率。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3-12-31)

2023年已经过去了,对于不少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来说,可能是比2022年更为困难的一年。外部环境的变化,赚钱效应的减弱,使得市场的信心不强,整个A股或处于一个存量博弈的状态中。传统意义上的龙头白马股表现不佳,质量因子和业绩因子表现较为弱势。市场更为看重当期的利润,而不相信未来的现金流折现,成长股的估值持续下压,偏防御的高股息和偏主题的微盘股的强势贯穿了全年,估值因子和小市值因子表现出众。  22年和23年连续两年主动权益基金的整体表现不如预期,市场对于主动投资的质疑也是越来越多。但在过去的二十年当中,主动基金累计的超额收益是不低的。诚然,随着市场参与者的越来越成熟,主动基金的超额也会逐步下降,但我们认为,22年、23年以来连续两年的跑输,更多的是在对2019-2021年大幅超额的均值回归。主动权益的超额一般是出现在大的行业盈利周期向上的阶段,比如2013-2015年的TMT,2017-2020年的消费升级,2020-2022年的新能源。  我们认为24年整体的企业盈利或强于23年,可能会有不少行业的盈利周期开始向上。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我们将24年的投资方向聚焦在以下三个方向:科技、安全以及内循环。同时2024年是全球政治大年,很多国家将进入竞选周期,与之伴随会是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竞选期间相对激进的表态与口号,这个可能会对情绪以及外需形成一定的冲击。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持续看好并投资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半导体、国防科技等领域。半导体板块来看,之前的季报里我们提到对景气复苏逐步积极,以存储芯片为标志,全球半导体周期在四季度见底,消费类复苏从去库存逐步走向补库存周期,工业、汽车的需求也逐步触底。报告期我们对部分股价领先基本面上涨的顺周期品种适当兑现收益。当前我们相对更看好国产化方向,先进制程突破是2024年核心看点,包括国内存储厂招标带来设备、零部件订单反转,以及国产GPU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国防军工行业具有强计划性,经历了2023年的调整,我们看好2024年需求反转。军工行业进入壁垒较高,格局稳固,订单陆续修复将带动产业链业绩修复。我们看好困境反转的导弹链、特种芯片,以及信息化、卫星互联网、智能装备等新域新质领域。  科技创新方面,生成式AI是2023年最大的科技热点,突破"技术奇点"后,AI产业进入新一轮成长周期。AI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动力,我们中长期看好AI产业投资机会,重点关注算力国产化和应用落地。具体到算力-模型-应用三大环节来看:算力的业绩兑现最早,海外算力预期已相对较满,国内算力从能用到好用,政策扶持推进国产化值得期待;大模型将会收敛,集中度提升,强者恒强,也会有厂商淘汰;应用是产业2024年重要看点,基础设施逐步成熟后,应用将迎来百花齐放。客观说现阶段AI投资具有一定主题性,如同每一轮科技革命,市场会低估长期,也往往高估短期,需要精选可持续兑现业绩、竞争格局较优的公司。  互联网方面,港股互联网大厂在过去一年里呈现利润超预期,股价持续下跌。股价与基本面的背离充分反应了汇率、宏观经济预期、国际关系以及资金流向等多方面的悲观预期。长期看,股价与企业盈利是正相关的,我们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盈利趋势总体保持乐观的判断,我们认为24年港股互联网行业股价存在价值修复的空间。  2023年国内锂电产业链的去库存和价格战逐步进入尾声,中游材料的单位盈利在底部运行,各环节产能利用率拐点预计在24年中附近出现,那时会对应比较扎实的基本面底部。在经历需求增速降档和供给过剩的困扰之后,锂电中游的竞争格局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底部有望超预期,我们主要聚焦在后续盈利能力见底后保持稳定且全球化产能布局完善的环节。整个锂电板块的股价调整时间足够长幅度足够大,悲观预期基本上都得到了体现。硅料产能扩张带动产业链价格的快速下行,潜在需求在快速增长,但整体也面临电动车行业一样的增速降档以及供给过剩带来单位盈利下行的困扰。风电尤其是海上风电的装机和出货节奏不达预期,但海上风电仍然有大量待装机的项目没有交付,明后年的行业增速依然可观。和锂电以及光伏不同,风电整机和零部件的单位盈利均在底部,未来有向上修复的空间,股价也在相对底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水平。  2023年消费关键词就是“弱复苏、极致性价比、卷”,呈现出需求增长放缓下的供给压力,这个趋势预计仍会延续。大部分消费细分领域依然是增速放缓、竞争加剧,企业加速分化的常态。但相比去年,由于市场对宏观的预期足够低,消费行业经历了快速的估值下杀,基本上都在历史估值20%以下的分位,一批壁垒相对高、稳定增长确定性强、降本增效能力突出的企业具有了很好的投资价值,24年消费当中“高质量”因子会逐步发挥作用。  乐观者不是相信永远阳光明媚,但总是不断寻找方向。当前很多行业到了较深的低谷期,同时也到了龙头企业可以更放心大展身手的时期。近期调研的不少企业家,在行业上行期保持冷静克制,在下行期快速调整,攫取更高份额,对未来制定了较高的业绩目标。消费投资上,我们依然看好壁垒高、格局相对稳定的高端白酒、白电,以及食品龙头,其次,农业、出行板块目前性价比也较高。  四季度医药先扬后抑,但相对大盘仍走出了明显的相对收益。展望2024年,创新药进入收获期,我们对2024年的医药板块继续保持乐观。配置上,我们会继续以“创新”为主线,主要仓位配置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医疗器械;另外我们看到,消费医疗板块具备预期低、估值低、股价位置低的优势,我们也将底部布局一些业绩增速快、估值合理的医疗服务和其他消费医疗。  随着稳经济政策的逐步推出和落地,经济或将企稳并回暖,顺周期的价值股会迎来一定的估值修复,而且在经济复苏的预期和起始阶段,低估值品种会有一定超额收益。银行的收入下行速度已经放缓,并且前几年囤积的拨备可以有效反哺盈利,使得分红有重组的保障。银行出现资产质量系统性的风险较小,因此估值创新低的概率也相对较低。大行的股息率有天然优势,强经济区域的小行仍将保持双位数的业绩增长。保费收入增速和新业务价值的增速均已迎来拐点,保险或将迎来3-5年的新周期。券商的估值处在历史偏低位置,我们认为券商的价值在于累计估值优势,并脉冲式的反映经济或政策的利好。本轮地产托底的政策是应出尽出,随着政策逐渐发挥效果,我们认为地产销售的数据将迟早有起色。建筑作为基建和地产的伴生,主要受投资力度和地产修复力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