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景盛一年持有混合A
(011353.jj)国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21-05-14
总资产规模
5.59亿 (2024-03-31)
基金类型混合型当前净值1.0272基金经理陈薪羽霍顺朝管理费用率0.60%管托费用率0.20%持仓换手率50.49% (2023-12-31)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0.86%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国联景盛一年持有混合A(011353)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陈薪羽2023-09-22 -- 0年9个月任职表现3.06%--3.06%--
钱文成2021-05-142023-09-222年4个月任职表现-0.14%---0.33%48.95%
哈默2021-05-312023-09-222年3个月任职表现-0.20%---0.45%48.95%
霍顺朝2023-09-22 -- 0年9个月任职表现3.06%--3.06%--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陈薪羽国联央视财经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国联央视财经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国联中证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国联中证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国联智选红利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国联国证钢铁行业指数型证券投资基金、国联中证煤炭指数型证券投资基金、国联景盛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84.9陈薪羽先生:中国国籍,毕业于北京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具有基金从业资格。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任中国人保寿险首席投资官秘书。2016年10月加入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指数投资部基金经理。现任本基金(2019年12月至今)、中融央视财经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19年8月起至今)、中融央视财经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2019年8月起至今)、中融中证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19年11月起至今)的基金经理。2023-09-22
霍顺朝国联聚安3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国联睿嘉39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国联恒鑫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国联景盛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国联恒益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国联聚明3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91.2霍顺朝:男,中国国籍,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具有基金从业资格。2015年3月至2021年4月历任国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投资主办、投资顾问授权代表;2021年4月至2023年2月任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经理。2023年3月加入公司,现任固收投资三部基金经理。2023-09-22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权益方面:1月,股市情绪面持续恶化,市场判断难度极大。2月随着政策不断出台,市场迎来快速修复。3月两会顺利召开给予市场更强的信心,同时各类主题利好不断涌现,市场延续震荡上行。国联景盛由于前期所配置“+”的资产(转债)的抗跌属性,净值相对平稳,跌幅较小。因此上涨前就维持较优的仓位以及行业均衡性。总的来说,1月极致悲观以及2、3月上涨,体现了固收加优势,即:股市下行时固收票息的防御让产品净值波动小,给与+的资产更大的容忍度,上涨时“+”的资产进一步使得收益增厚。结合宏观流动性宽松以及股市估值水平,向二季度展望,国内经济中期下行压力仍存,同时期待政策加码,市场中期内仍以中性谨慎为主。资产配置层面上,我们看好转债资产具备债底安全性的同时,叠加股本的弹性可能带来更优的风险收益比。持仓风格层面上,延续在估值相对较低标的池中,优选景气度较高的品种。债券方面:一季度债券收益率大幅下行,超长期国债表现最为亮眼,期限利差、信用利差进一步演绎至相对低位,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较快,市场博弈和交投氛围浓厚。进入2024年一月份,虽然债券收益率在2023年12月有了比较明显的下行,但债券市场仍维持了一个相对强势的格局。推动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是降准降息预期和权益市场的走势,降准降息的预期主要是因为经济表现不及预期,市场对宽松政策期待较高,央行的一些讲话如邹司长提到“在总量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准备金等基础货币投放工具,为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债券市场也对其进行了偏乐观的解读。权益市场在1月份表现低迷,雪球敲入、两融的杠杆问题等持续压迫市场情绪,权益的低迷同样助推债券收益率的下行,尤其是推动了30年超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下行。1月24日央行意外宣布降准50个基点,虽然短期内打消了市场的降准降息预期,但并没有影响债券市场的乐观情绪。在1月底公布的PMI数据为49.2,继续位于荣枯线以下,基本面的有利因素也推动了债券市场的情绪。2月份带动债券市场的主要因素是降准降息预期、机构行为、存款利率的补降。降准降息的各种消息多次提升市场的乐观情绪,机构尤其是一些农商机构、保险机构相对欠配,积极的参与债券市场的交易,部分中小银行在2月份进行了存款利率的补降,进一步带动了收益率的下行。3月份的债券市场主要围绕两会的定调、债券的供给来反复交易,债券市场在3月份的表现不如1-2月份,收益率的波动显著增大,不同类型机构参与品种有所分化。两会定调2024年的赤字率为3%+1万亿的特别国债,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债券市场对于强刺激的担忧减弱,带动了收益率的下行,潘行长提到“目前我国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率平均在7%,后续仍然有降准空间”则将做多情绪进一步推升,10年国债盘中最低突破2.25%,30年国债盘中最低突破2.4%,此后市场对于收益率的绝对位置、债券的供给等因素反复交易,收益率也出现了一些波动。整体上来看,利率债方面,1年期国债在从2.08%下行到1.72%,10年期国债从2.56%下行到2.29%,1年期国开从2.20%下行到1.84%,10年期国开从2.68%下行到2.41%。信用债方面,以短融中票为例,1年期AAA信用债从2.52%下行到2.33%,3年期AAA信用债从2.71%下行到2.5%。本基金采取相对稳健的债券配置策略,在严控信用风险的基础上精选个券,综合分析债券资产的价值,综合考虑产品的流动性与收益率,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了组合杠杆、久期。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是疫情防控放开后的第一年,债券市场的主要节奏围绕着经济基本面改善的现实与预期、推动经济复苏的政策等,10年国债收益率在年内呈现M型走势。各个阶段的市场情况如下:第一阶段,年初到2月末,债券收益率震荡上行。2023年初,经济处于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的恢复期,市场对经济复苏有较强预期,疫情期间推迟的需求在年初集中释放。1月份天量信贷投放,信贷实现“开门红”,银行间资金压力有所增加,资金利率中枢在年初有所抬升,地产销售在内的经济数据均表现较好,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债券市场情绪悲观、债市收益率震荡上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至2.9%之上并维持高位震荡,信用债由于2022年四季度的收益率大幅调整,整体收益率水平比较高,维持了一个高位震荡的态势。第二阶段,3月初到8月中下旬,债券收益率大幅下行的阶段。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其中2023年GDP增速目标设为5%左右,低于市场预期,在政策定调上要求不要“大干快上”,经济增长目标和政策定调打消了市场对于强刺激的担忧,债券市场从政策的担忧中逐步走出来。此后3-6月份,经济在一季度的较快修复以后,二季度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甚至个别指标的下滑幅度超过市场预期:PMI数据跌至荣枯线以下,居民可选消费增长迅速放缓仅必选消费因为生活半径的扩张而维持,房地产市场意外的迎来的价格下滑和销量的大幅度下滑,居民对于地产的预期和偏好迅速恶化,出口因为贸易摩擦和外部需求的减少未能维持高增长。基本面因素的变化对债券市场走强产生了支撑。政策方面,3月在MLF超额续作后央行超预期降准25bp也对市场的流动性改善偏友好。中小行存款利率在4月份进行了补降,国有大行在6月份开始新一轮的存款利率降低,被认为是社会广谱利率的进一步下行。此外天量社融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偏低,淤积在金融体系内部,资金面大幅走松,支撑债市持续上涨。6-8月份之间的市场,稳增长与宽货币的博弈成为市场主旋律。6月OMO利率、MLF利率以及LPR先后下调10bps,央行宽货币取向明确。7月24日政治局会议召开后,市场对宽财政及地产政策预期走强,长债利率脉冲式上行。但进入8月后,由于公布的7月经济及金融数据不及预期,加之8月中旬央行意外降息,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行,并在8月21日下降至2.54%的年内低点。第三阶段,8月下旬至11月末,债券收益率出现反弹,市场的主逻辑是债券供给、资金面偏紧、刺激政策出台。资金面方面:8月15号降息之后,市场预想中的资金面放松并没有出现,反而马上感受到了资金利率的抬升。与降息差不多时间发生的是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增大,市场一度更多地认为央行收紧银行间流动性是出于稳汇率的目的,同时央行也提到了“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资金价格抬升,造成短端资产承压。债券供给方面:9月26日,内蒙古特殊再融资债成为供给冲击的开端,10月各省陆续公布计划,超预期债券供给扰动叠加资金面扰动,债市收益率不断上行,短端利率受制于资金面上行幅度相对更大,同时传特别国债增发的消息给市场带来额外压力,10月24日晚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在四季度增发国债1万亿,并上调赤字率至3.8%左右,债券新增供给的量和节奏逐步明朗。稳增长政策方面:7月2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8月底开始包括一线在内都开始出台地产放松政策比如认房认贷政策调整、限购政策调整,稳增长的重要举措还包括财政发力,表现为地方专项债发行加速、国债增发。第四阶段,11月末至年底,债券市场呈现利空出尽,在机构行为的配合下收益率下行。债券供给的消息落地以后,市场对于债券供给的担忧有所减弱。11月28日,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综合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以及“更多关注存量贷款的持续效用”等内容,市场对此解读为利好,叠加11月PMI仍落在荣枯线以下,做多情绪升温。进入12月中上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市场关注焦点,市场经历了会议前的震荡期,以及会议落地后的做多情绪升温期,12月份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带动情绪升温,叠加年末的机构行为,债券收益率在12月份出现了一波较大幅度的下行。全年来看,利率债方面,一年国债下行2bp左右,5年国债下行24bp左右,10年国债下行28bp左右。一年国开下行3bp左右,5年国开下行20bp左右,10年国开下行31bp左右,长端下行幅度大于短端。信用债方面,以短融中票为例,1年、3年、5年AAA品种分别下行了19bp、46bp、56bp,1年、3年、5年AA+品种分别下行了38bp、72bp、74bp,信用利差压缩。本基金采取相对稳健的债券配置策略,在严控信用风险的基础上精选个券,综合分析债券资产的价值,综合考虑产品的流动性与收益率,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了组合杠杆、久期。进入2023年,国内经济修复预期转弱,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市场延续震荡分化。对应到国内资产走势,无论权益市场还是其他市场,除了一段时间主线逻辑相对清晰以外,其余时间段扰动因素较多、市场判断难度大,对于已有的框架和研究形成一定的挑战。国联景盛在运作过程中,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根据市场情况和研究成果不断优化调整产品策略。具体的,在资产配置方面,我们适当提升转债仓位。在持仓结构上,更偏向估值相对较低的标的。结合宏观流动性宽松以及股市估值水平,向2024年展望,国内经济中期下行压力仍存,同时期待政策加码,市场中期内仍以中性谨慎为主。资产配置层面上,我们看好转债资产具备债底安全性的同时,叠加股本的弹性可能带来更优的风险收益比。持仓风格层面上,延续在估值相对较低标的池中,优选景气度较高的品种。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09-30)

2023年三季度,A股市场结构分化严重,产品主要沿着顺周期的方向继续优化组合,并采用偏防御的配置思路,重点持仓领域有白酒,家电,家居以及“中特估”中的运营商、建筑建材、铁路和电力。结合当前宽松的宏观流动性,展望四季度我们看好转债资产在固收加产品里形成防御效果的同时产生收益贡献,债底的安全性叠加股本的弹性可能带来更优的风险收益比,因此9月底,我们逐渐降低组合股票仓位,同时增加转债仓位。三季度债券收益率整体震荡上行,收益率的波动幅度有所增大,债券市场面临的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有所变化,收益率曲线平坦化。进入7月份,债券市场延续了二季度的收益率下行趋势,资金面宽松、融资需求偏弱、经济下行等因素并未出现改善。债券市场的政策变化点在于7月2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政治局会议提到了加大政策调控力度、逆周期调节、房地产政策优化等内容,表明政府对稳增长的诉求提升,对经济的关注度开始提升,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开始有所变化。此后8月份和9月份央行为配合宽信用,进行了降息和降准的操作,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收益率的阶段性低点,但是并没有改变债券市场担忧。三季度产生了一些对于债券市场不利的因素,政治局会议以后,包括一线城市在内陆陆续续出台地产放松政策,认房认贷政策调整、限购政策调整,地产对于稳增长的作用受到重视;由于汇率掣肘、银行间杠杆率偏高等多种因素影响,资金面在8月和9月份出现超预期紧张,资金面对于短端资产产生一定冲击;地方债发行加速,各地的稳增长政策增多;特殊再融资债出台,市场对于利率债供给增多的担忧提升。以上不利因素导致了收益率的上行,抵消了短期内降准降息带来的收益率下行。整体上来看,利率债方面,1年期国债在1.73-2.23之间震荡,10年期国债在2.54-2.7之间震荡,1年期国开在1.96-2.35之间震荡,10年期国开在2.65-2.79之间震荡,短端震荡幅度比长端大。信用债方面,以短融中票为例,1年期AAA信用债在2.28-2.66之间震荡,3年期AAA信用债在2.64-2.92之间震荡,信用债震荡幅度略大于利率债。本基金采取相对稳健的债券配置策略,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了组合杠杆、久期,配置上以中高等级信用债为主。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06-30)

回顾202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动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年初随着疫情的消退,生产和消费快速恢复,PMI指数明显回升,显示国内市场活力提升。进入二季度,我国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各项经济数据均出现回落。由于需求不足、价格偏弱,经济内生动能不足,生产端出现去库存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业增加值和价格的下行压力。工业生产放缓,PMI指数重回荣枯线之下,内需相关行业表现疲弱,物价水平维持低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其中基建投资保持韧性,制造业增速低位企稳,房地产投资跌幅扩大。全球贸易需求承压的大背景下,出口增速转负。内需转弱,消费倾向低迷,居民端去杠杆仍在继续。信贷投放有所放缓,结构特征依然明显,居民端中长期信贷仍未见回暖。政策上保持了定力,货币政策稳健且精准有力,适时降准并下调OMO、MLF及LPR利率,降低了实体融资成本,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在此宏观背景下,上半年债券资产表现强势,各品种债券收益均有所下行。年初在经济复苏的“强预期”下,中长端利率债品种震荡调整,短期限信用债品种备受追捧,信用利差不断压缩。进入3月份,随着经济数据及高频数据走弱、经济复苏压力增大,中长期利率债品种开始加速下行,6 月中旬随着央行降息落地,10年国债利率降至2.6%的水平,随后展开震荡。权益市场1-2月份整体是顺周期方向的资产表现较为领先,但3-6月份随着基本面低于投资者的乐观预期,顺周期资产表现相对落后,而主题方面的国企改革和人工智能板块的行情则贯彻整个上半年。上半年组合采取相对稳健的债券配置策略,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了组合杠杆、久期,配置上以中高等级信用债为主,权益方面我们一季度以顺周期资产为主,但由于3月份过后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迅速调整了持仓结构,适度减持了相对持仓较多的消费和医药,将部分仓位集中在相对低估值高股息率的个股上面,持仓的个股数量有所增加且相对更加分散一些,行业方面,食品饮料仍然占比较高,机械、汽车、家电、医药、建筑等行业也有一定的持仓比重,后续我们会紧密跟踪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周期状态来及时调整组合。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3-12-31)

2024年债券市场的主脉络包括:经济的恢复与政策的支持、化债的推进、外部的不确定性等。目前经济仍处于疫情后的恢复期,站在当前的视角,经济仍存在一些问题:(1)地产的走势。地产销售下滑速度减慢,但房价的下跌尚未完成,高频的地产销售数据也未看到企稳或者起色的迹象。地产销售能否探明新的平台,并在新的平台上逐步企稳,是市场关注的一个要点。此外2020和2021年开始的地产投资,在2024年会进入地产竣工的高峰阶段,地产投资、竣工的后劲同样需要认真的观察。(2)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疫情三年叠加过去几年的房地产加杠杆,居民的债务杠杆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受到较大冲击,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收入预期指数都处于低位,在就业、收入、资产性收入均受到制约和影响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扩张的张力受到多因素制约,必选消费仍能保持增长,可选消费的空间有一定冲击。(3)出口的不确定性。欧美经济开始逐步下滑,终端消费制约国内的出口,中美贸易摩擦仍在持续,对国内的出口同样有冲击。当然国内经济也有不少亮点,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业,国内的芯片、新能源汽车等,包括之前一些中端的制造业,都在全球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全球出口份额相对稳定,制造业的实力强劲。积极、消极的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需要政府角色补位,需要财政的支撑。政策基调方面:预计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为灵活适度、精准有效,1月24日央行宣布降准后,货币政策宽松周期延续,预计后续仍会有降准、降息等动作。目前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偏低水平,银行存款定期化、长期化的趋势没有逆转,政策会引导存款利率的下行进而带动社会融资成本的下行。财政政策的总基调为积极的定调,广义赤字会略有扩张,但是扩张的力度预计有限。财政扩张主要是中央政府加杠杆,通过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新三样的投资,能够对于地产投资的下滑产生一定的对冲作用。不过考虑到化债对于银行资金的占用,政府卖地收入的减少,财政扩张的效果和空间都受到制约。2024年市场的另外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化债,化债对于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参与化债的银行机构净息差承压,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降低,客观上需要进一步降低存款利率来支持银行净息差的稳定,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也是应有之义。化债对于所有的城投信用主体而言,情绪端是极大的利好,意味着短期风险警报的解除,但随着化债工作的推进,城投主体的分化也会显现,融资主体的定位、当地的经济能力等基本面因素是决定城投主体的根本,尾部的风险可能会逐步显现,泥沙俱下的局面会改变,预计到时低等级的信用利差会有所走阔,不同发债主体的风险补偿提升。外部的不确定性最主要的是2024年是全球的大选年,美国和俄罗斯都面临着新一届总统的选举,大选年中市场的不确定性总是相对多一点,叠加欧美的经济处于下滑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额外的冲击。落实到债券市场中,预计2024年的债券市场整体风险不大,基本面因素是最主要的支撑,全社会的广谱利率处于下行趋势中,债券收益率的中枢预计随着广谱利率的下行而调整,市场收益率下行的触发因素包括:存款利率下调、货币政策的降准降息、外部的不确定性等。2023 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预期差以及通过预期差去盈利。年初大部分人都认为疫情结束了,中国经济能够实现快速恢复,预期美元利率会迎来快速的降息过程,全球资本或将从美股流向新兴市场,从国内经济GDP(决定企业盈利)和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决定估值水平)来看,预期都是有利国内市场的,所以当时市场是看好中国资产,特别是权益类资产的。但是意料外出现了一些预期差,大家并没预料到美国经济很强韧,美元利率仍然处于加息过程。2023年上半年的预期差解释了市场的表现,而下半年则在不断下修经济复苏预期中度过。未来 3 至 5 年,各个经济论坛可能会热烈讨论人口问题,人口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底层支撑。未来在国内整体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不论是政府投资也好,还是企业投资也好,都会更加重视“质量”而不是“总量”和“数量”,精准投放将取代全面放水,接下来工作重点是防风险。因此,2024年或仍然是结构性行情,具体投资操作上建议寻找市场存在预期差的地方。虽然2023 年整体权益市场是不太尽如人意的,但中间仍有一些板块超出大众预期。比如说 AIGC人工智能主题。它在某个时点爆发了技术进步,延展出足够的市场和成长空间,进而资金争相涌入。2024年海外端的利率在不动和降息预期之间波动,意味着成长的估值还有支撑,未来3至5年科技股仍然是主要的投资主线之一,技术的进步将大大改变我们的社会生产关系。从原型落地到企业的产品,再到产品能够实现盈利并最终体现在企业的报表端,科技股还会经历好几波投资周期。如果储蓄是过剩的,资本是过剩的,将决定中国的利率水平不再会回到以前的状态。可能很长期时间利率都将是下台阶的,要逐步适应资产端的收益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