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恒泰债券A
(011864.jj)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人户数825.00
成立日期2021-04-22
总资产规模
1.68亿 (2024-09-30)
基金类型债券型当前净值1.1048基金经理张李陵金晟哲管理费用率0.60%管托费用率0.15%持仓换手率36.32% (2024-06-30)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2.76%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博时恒泰债券A(011864)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张李陵2021-04-22 -- 3年8个月任职表现2.76%--10.48%29.57%
金晟哲2021-04-22 -- 3年8个月任职表现2.76%--10.48%29.57%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张李陵固定收益投资三部总经理/固定收益投资三部投资总监/基金经理1210.6张李陵先生:中国国籍,硕士。2006-2012,招商银行,管理培训生、交易员;2012-2014,融通基金/基金经理;2014年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投资经理、投资经理兼基金经理助理、博时招财一号大数据保本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16年8月1日-2017年6月27日)、博时泰安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16年12月27日-2018年3月8日)、博时泰和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16年7月13日-2018年3月9日)、博时富鑫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17年2月10日-2018年7月16日)、博时稳定价值债券投资基金(2015年5月22日-2020年2月24日)、博时平衡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15年7月16日-2020年2月24日)、博时天颐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16年8月1日-2020年2月24日)、博时信用债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15年7月16日-2020年3月11日)的基金经理。2020年再次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博时信用债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20年7月13日-至今)的基金经理。博时双季享六个月持有期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20年10月13日—至今)、博时恒泽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1年2月8日—至今)、博时恒泰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21年4月22日—至今)的基金经理、博时恒旭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1年7月21日—至今)的基金经理。2021年11月23日担任博时富鑫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21-04-22
金晟哲宏观策略部总经理兼行业研究部研究总监/基金经理128.2金晟哲先生:硕士。2012年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资深研究员、博时睿利定增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17年2月28日-2017年12月1日)、博时睿益定增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17年2月28日-2018年2月22日)、博时睿益事件驱动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2018年2月23日-2018年8月13日)、博时睿丰灵活配置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17年3月22日-2018年12月8日)的基金经理、研究部副总经理、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2017年11月13日-2021年7月12日)、博时睿利事件驱动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2017年12月4日-2021年7月12日)的基金经理、研究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现任行业研究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兼博时鑫泽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16年10月24日—至今)、博时主题行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2020年5月13日—至今)、博时荣泰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0年8月26日—至今)、博时恒泰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21年4月22日—至今)、博时荣华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1年9月7日—至今)的基金经理。2021-04-22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9-30)

债券部分,三季度债券市场经历了显著的收益率波动。7月份,伴随着经济预期的波动及房地产销售热潮的消退,债券收益率延续了二季度的下行趋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央行超预期的降息措施在7月下旬迅速推动了收益率的进一步走低,信用债品种触及了季度内的新低。进入8月,尽管市场预期存单利率和回购利率会继续下行,但实际并未如愿,短端利率开始呈现震荡态势。同时,经济预期的持续波动和资本市场信心的不足,共同推动了长期利率债的补涨。特别是央行通过国债买卖操作有效压低了1年期国债收益率,使得国债表现格外亮眼,利率债整体创下了季度内的新低点。步入9月,随着季度末的临近,短期利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但长期利率仍保持强劲。直至9月下旬,随着从各部委到政治局一致明确将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回暖作为重要政策方向,债券市场出现了广泛的调整。不过,从整体来看,利率水平仍较第二季度有显著降低。在本季度,组合保持了适度的久期和杠杆水平,并维持了一定的长期债券仓位。展望第四季度,我们预期经济增长可能有所恢复,但考虑到流动性依然充裕且央行宽松政策方向未变,债券市场可能会从之前的单边下行转变为震荡行情。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操作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投资工具和方法,以把握市场机会并创造收益。股票部分,2024年三季度,市场先因经济数据偏弱而持续走低,在9月最后一周因政策密集出台出现大逆转,市场情绪逆转之快、场外资金之汹涌、市场涨速之快,前所未见,组合前期仓位偏低且结构偏重资源红利方向,应对不足。本轮行情核心在于政策密集出台、部委协同加强,使得市场对整个政策核心取向的预期产生逆转。尽管短期市场涨幅过快、且最终政策对于基本面的改善程度尚未可知,但我们都应当积极看待这次市场变化。后续需要观察的核心就是政策的实际落地和对基本面的改善。政策最终落地的细则决定了本轮政策取向究竟是稳住短期的经济,还是对中期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了方向性变化。此外,交易不可能永远如此汹涌,基本面改善的速度和幅度决定了我们是否在“政策底”以后还会看到“经济底”。而另一方面,如果政策转向带来的是系统性风险的缓释,那么原先有产业趋势的方向,其估值弹性将会放大。这其中我们重点观察的包括:科技硬件的变化;新质生产力范畴中供需向好或者边际改善的方向。从历次市场“熊转牛”后的表现看,有产业线索的方向大概率会成为行情主线。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债券层面,2024年上半年,债券市场经历了一轮显著的牛市行情,各关键期限的国债、国开债以及永续债的收益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行。这一趋势主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汇率压力缓解: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汇率压力逐渐减轻,为债券市场的回暖提供了有利条件。2、房地产销售走弱:房地产市场的疲软表现进一步推动了资金向债券市场的流动,寻求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3、金融机构配置力量强:年初,金融机构的配置需求强劲,加速了收益率曲线的下行趋势。4、政策助力:去年政策开始压低险资的负债成本,今年政策则开始着手降低银行负债成本,部分资金因此流入非银机构,推动了非银规模的扩张,并进一步压缩了长久期债券及信用类品种的利差。5、部分品种表现突出:30年期国债以及信用债作为弹性最大的品种,在这段时间内实现了显著的超额收益,也助力了市场热情的延续。股票层面,2024年上半年,市场呈现高度分化,红利和资源方向先扬后抑,以AI和消费电子为代表的科技接棒后半段的结构行情,但整体呈现大强小弱的格局。红利和资源先扬后抑的表现,更多是基本面的负反馈及交易层面短期过热后的回归。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显示补库行为由中游而非下游带动,因此大宗商品上涨后引发了阶段性的库存行为负反馈;同时4月起铜铝等期货投机净多仓大幅增加,有色等方向的成交额迅速放大,市场交易出现拥挤迹象。组合对相关仓位也做了一定的减持。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债券部分,一季度,债券市场经历了一轮全面的收益率下行趋势。具体来看,长期债券品种的收益率下滑幅度要大于短期品种,同时,高收益债券的收益率降幅也比高评级债券更为明显。这一走势的形成,受到了基本面、资金面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1月份,资金面整体保持中性,但市场风险偏好的显著降低,加之年初资金配置的强烈需求,共同促使了债券收益率开始下滑。进入2月份,随着资金面的逐渐宽松,短期债券的收益率开始下行,同时,交易性资金的积极参与,也带动了长期债券收益率的进一步下滑。到了3月,市场上可投资产稀缺的情况持续存在,使得高收益品种的市场表现相对较好。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投资组合维持了较长的久期,成功捕捉到了利率下行的投资机会。展望二季度,我们预计经济和政策的博弈仍将是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在当前去杠杆的宏观环境下,债券市场的风险往往与财政政策的加杠杆行为紧密相连。而财政政策的加杠杆,通常需要以经济的明显下滑作为催化剂。因此,未来几个月内,经济复苏的力度和质量将成为债券市场博弈的焦点。为了应对这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投资组合将继续保持久期的灵活性,以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市场情况。股票部分,2024年一季度,市场呈现高波动和高分化的特征。春节前市场出现一定流动性问题,小微盘和成长方向经历了大幅下跌,但春节后伴随市场企稳,同时AI、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方向的产业趋势不断加强,成长方向快速修复。与此同时,在大宗商品强势和国内债券利率不断下降的背景下,资源股、红利方向表现持续优异。对市场的看法,我们依然认为在2023年四季报中的几个变化依然在延续:1)国内地产拐点及中枢下移,对经济总量弹性的影响;2)新兴行业依然受到产业周期一般规律的制约;3)美国经济的中期强势;4)A股市场负债端的变化。这依然对A股的总量层面形成制约,并进一步强化已经展现出来的结构特征。进一步,我们对于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做了更多思考和探讨。首先,中美经济和利率中枢变化的差异,不仅仅是周期性的波动,背后有更加中期的政策取向和自然规律。国内利率中枢的下移,是摆脱债务扩张、选择制造业立国的政策取向,也是人口结构、地产需求的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美国利率中枢的上移,是疫情后财政持续扩张、不断推动制造业回流,也是十余年居民资产负债表持续修复的必然结果。这使得我们必须更多向外寻找EPS的增长机会,向内重视股息相对债券利率的优势。这些可能都绝非一时的风格,而是时代的变迁。其次,对资源股的理解应当建立在供给的长期不足和全球产业链的分工重塑上。前者已经广为人知,但因供给不足而带来的开采成本逐步提升也应当得到重视;后者则与过去20年我们已经习惯的全球化认知相悖,大国博弈背景下,再工业化实际上是产业链的重复建设和效率下降,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上游利润对中下游的挤压。在70-80年代的美国、已经在05年前后的中国,都出现过上游盈利整个经济近4成的情况,我们目前可能也正在重新经历这一过程。就短期来说,我们观察到的变化包括:1)全球库存周期正在或即将重启;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正在经历出清,少数细分方向可能接近触底;3)AI、汽车等方向存在持续的结构创新;这些变化会影响组合阶段性的战术配置。未来,组合将继续定位于“做高性价比的投资”,在考虑资金属性的前提下,对细分行业、重点公司进行胜率和赔率的全方位比较,力争实现净值的平稳上行。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债券方面,2023年债券市场走出了一波较为可观的结构性牛市,30年国债全年下行接近50bps,二永债下行幅度超过100bps,高评级信用债下行幅度也接近50bps,部分地区的城投债的下行幅度超过200bps。具体走势而言,一季度由于防疫政策放开带来的经济红利,叠加1月宽信用的影响,债券市场总体高位震荡,配置价值开始凸显。二季度随着地产销售和信贷的走弱,市场开始交易降准降息预期,收益快速下行,债券迎来了第一波显著上涨。进入三季度,虽然降息兑现,但美国财政持续加码,外需的韧性对国内经济形成支撑,同时美债上行给汇率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央行回归中性的货币政策导致债券市场出现了一定的调整,收益率有所上行。进入四季度,随着美国收益快速下行,汇率压力有所缓解,货币政策重回宽松,债券收益率也出现了快速的下行。组合较好的把握住了1季度和4季度的配置行情,在关键时点维持了较高的仓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回报。权益方面,2023年,由于市场对于宏观及政策缺乏短期强力复苏的期待、也缺乏中期的稳定预期,致使市场在总量层面整体偏弱,机会仅仅存在于局部高景气的赛道中,但也呈现主题和行业快速轮动的特征,这让习惯了景气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极不适应;外资的持续流出、公募基金规模的停滞不前、量化资金的崛起,也给市场带来了不同往常的波动规律。这些情况的出现、并且持续长达一年,可能昭示着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进入到了分水岭。在我们看来,至少在四个方面,我们需要告别旧时代、迎接新局面。第一是国内房地产的拐点。对于房地产周期的下行,可能是中国经济中持续时间最长的“狼来了”的故事,过去多年地产市场呈现的“韧性”已经深入人心。而当这一切真正发生,市场发现,首先政策制定者对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的决心,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坚决,传统的强刺激不再是首选,政策在思考和制定更加长远的解决方案;其次即便政策已经开始呵护和注重风险缓释,地产销售企稳的速度也远比我们想象更慢,市场测算的地产销售面积底部,也在不断下修。这至少在两个方面给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运行带来了影响。第一关乎于总量,在新的产业完全替代地产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之前,地产的弱势将使得经济在总量层面缺乏足够弹性,整个宏观经济可能会经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底部盘整期。那么,关于总量的机会,将更多体现为悲观预期修复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周期上行。这就是为什么对地产政策和宏观复苏的博弈,市场感受到越来越鸡肋。第二关乎于大量的周期性行业,无论归入国民经济哪一分类,最终或多或少都与地产或地产带来的财富效应相关,这些行业的企业家如果尽早认知到旧周期的一去不复返、认知到再投资收益率不可逆的下降,可能会选择减少资本开支、优化行业格局、加大分红力度。如果这变成一种集体的选择,那么这些看似进入衰退期的行业,反而有可能迎来更加持续和稳定的盈利,成为高股息行业的代表而受到市场的青睐。这便是煤炭行业在碳中和宣告行业终局之后的3年内,却年年强势的原因。而如果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下移、增长机会越来越少,这种寻找增长稳定性的机会,也许会越来越多。第二是市场对产业周期的理解。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在过去高速增长的阶段被市场捧上神坛。但他们终究也没有逃过产业周期的一般规律,需求的快速扩张后供给大量释放,迭加需求受到逆全球化等外部冲击,供需快速失衡、产业进入到一轮下行和出清期。这使得即便这些行业仍处在盈利的快速释放和增长期,但估值却已经被下杀到了历史低位。而这带来的影响是,市场终于用更加全局和完备的眼光去看待某个行业的发展,不仅只从需求的角度去关注诗和远方,也会从供给的质量和竞争格局角度,去预判供需平衡和产业的运行规律,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产业生命周期的方法论,并由此也推及到其他的行业上面。这种对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解,多少有些“宿命论”的意味,但这也是经济发展中枢下移后的必然结果。既然持续的高景气越来越稀缺,那么寻找底部的“困境反转”,就成为了更有性价比的选择。第三是对美国经济中期的认知。过去1年美国经济的强劲是超出市场最初预期的,从目前美国人口结构和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情况看,经济的强势很可能不仅仅是疫情后大放水的产物,也有可能是一轮较为健康的中期上行。从盈利的角度,这促使我们寻找更多外向型企业的增长机会;从估值的角度,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通胀、利率中枢的看法,更深层次会影响到过去5年以美债利率为锚的大量成长股的定价框架。尤其是如果这一点与国内总量和产业周期的现状结合起来,甚至有可能直接挑战过去很长时间“中国增长+全球贴现率”的投资范式。当然,我们对于美国经济的理解仍处于较为粗浅的阶段,是否成立仍需要更多检验,但从资产配置的角度,需要为此做出准备。第四是整个市场负债端的变化。19-21年,外资持续流入,公募基金的财富效应持续体现,市场整体在向机构化的方向发展。但这一切在2022年开始逐步转变,直到今年出现大逆转,这给整个市场的微观生态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行情的快速轮动、股票日内波动的加大、微盘股的崛起、机构重仓股票的持续弱势、甚至困境反转战胜高景气,就非常容易理解。我们尚不能确定这样的变化究竟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永久性的,但即便是周期性的,从历史上看,负债端的周期也会是一个比较长、至少3年左右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去适应这一变化。对于投资者而言,框架的改变是最难预判、修正的过程也是最为痛苦的。我们倾向于认为,以上四点跟我们认知中任意一次的短期变化都不同,综合起来就具有了分水岭的意义。而唯有一次剧烈的宏观预期修正、或是政经领域重大变化带来的中长期预期稳定,或能够改变这一格局。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06-30)

债券层面,展望下半年,尽管汇率仍面临一定压力,且供需格局相比上半年有所变化,但优质资产的稀缺性难以改变。因此,收益率大概率将维持震荡下行的格局。在此背景下,投资组合将继续维持一定的久期和杠杆,采取稳健的操作策略,以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股票层面,对未来市场的总体看法,我们认为2023四季报中提到的几个变化依然在延续:1)国内地产拐点及中枢下移,对经济总量弹性的影响;2)新兴行业依然受到产业周期一般规律的制约;3)美国经济和利率的中期强势;4)A股市场负债端的变化。具体到中短期的变化,国内地产政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收效尚不明显,这也符合市场的一般规律。因此,对经济的总量弹性依然不宜过于乐观,但另一方面,“地产市场变弱-期待更多政策”的循环可能又会成为市场的阶段性主题。对于红利和资源方向,我们认为中美经济和利率中枢变化、以及全球产业链分工重塑这两大逻辑依然支持对红利和资源的中期趋势。未来伴随实物库存的消化、投机仓位和交易拥挤度的下降,这些板块的中期逻辑将会回归。除此以外,中期层面比较值得期待的变化在于以消费电子为代表的科技硬件。手机厂商积极拥抱AI,为整个AI产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应用场景。一旦大模型能够成功接入手机或PC的操作系统,我们有希望在未来1-2年看到真正意义上AI应用场景的落地,并带来一轮硬件的革新。二季度消费电子板块估值从极低位置的修复,应该说只是这一轮创新的预期预演,尽管短期也有拥挤迹象,但更精彩的行情还未到来。未来,组合将继续定位于“做高性价比的投资”,在考虑资金属性的前提下,对细分行业、重点公司进行胜率和赔率的全方位比较,力争实现净值的平稳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