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股票
(017650.jj)中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23-01-11
总资产规模
17.03亿 (2024-06-30)
基金类型股票型(封闭式)当前净值0.9465持有人户数2.20万基金经理孙潇管理费用率1.20%管托费用率0.20%持仓换手率134.08% (2024-06-30) 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3.15%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股票(017650)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丘栋荣2023-01-112024-07-191年6个月任职表现-10.48%---15.50%-0.19%
孙潇2024-07-19 -- 0年2个月任职表现12.01%--12.01%--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孙潇----0.2孙潇:男,2018年7月起从事证券研究、投资管理相关工作,曾任北京雪湖银杉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投资分析师、雪湖(天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投资分析师、上海德淞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投资经理。2023年5月加入中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部研究部港股研究员。2024-07-19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2024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延续底部波动特征,政策长短目标兼顾,继续聚焦于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供强需弱矛盾和主体信心不足压制复苏斜率。海外关注两点:一是全球制造业周期向上带动贸易、商品需求;二是美国经济及预期起落导致利率高位波动,通胀、就业市场正逐步常态化。上半年港股市场波动放大,春节前一度风险快速释放,估值指标接近历史底部极端水平;春节后尤其是4月中旬以来港股持续修复,主要由全球资金再平衡、地产重磅政策持续加码、风险偏好回升所驱动。但5月下旬以来市场对政策效果的观望情绪浓厚,多空博弈加剧。港股整体的估值水平仍在历史低位,风险溢价受美债高位压制,下半年有望在美元降息周期中受益;部分公司具有稀缺性,是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和创新性的资产。港股权益资产隐含回报水平高,我们继续看好港股系统性、战略性的配置机会。因此,上半年本基金基于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从资产配置、行业配置和个股组合等多方面构建高性价比投资组合。1、本基金重点投资于港股,港股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存在系统性机会,继续战略性配置,报告期内维持了权益资产的超配。2、从行业和个股层面持续优化组合,自下而上积极配置低风险、低估值、持续成长的公司,同时行业风险和风格风险相对分散。本基金重点配置了医药、房地产、有色金属、汽车、互联网科技等行业相关个股。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2024年一季度,国内经济修复是分层和渐进的,之前宏观层面关注的三个方面正在兑现。第一,中国工业制造竞争力愈发强劲,全球制造业周期、库存周期和产能构建周期正回升,尤其是非美经济体有弹性与需求空间,中国经济将持续受益。第二,政策托底且偏结构,财政适度加力,风险点有序化解,供需矛盾有所改善。第三,风险继续出清,资产负债表略有修复,新质生产力引领,消费、投资信心缓慢恢复。一季度市场波动急剧放大,股跌债涨,中证800指数PE因盈利下行有小幅上升,10年期国债新低至2.29%,中证800股权风险溢价至1.1倍标准差。从股息率角度看,中证800股息率高于2.7%,比较看30年国债则下行至2.46%的新低,息债比处于历史100%分位。港股整体估值水平基本处于历史5%分位以内,美债利率高位,恒生指数的股权风险溢价也处于历史高位,港股性价很高,且部分公司有稀缺性。权益资产隐含回报水平高,对应着战略性的机会,应积极配置权益资产。在转型、债务、地缘等充满挑战的背景下,经济或市场非稳态,当前的权益资产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悲观因素以更高风险溢价补偿体现。而国家、企业、个人均在持续调整以适应变化或占得先机,混乱中寻找秩序,重要的是有效分配敞口以正确承担风险,通过持续挖掘投资机会获取超额回报。基于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我们认为结论是清晰、递进的:1、 权益资产是系统性、战略性的配置位置。(1)回望来时路,经济基本面和风险层面减法加法已做多年,地产、地方债务风险经多年减法影响权重降低;生产力提升、突破卡脖子的加法正持续推进,部分领域取得成效;贸易、产能、资源等布局日益面向全球以提高安全阈值。(2)权益资产调整时间长和幅度足够大,估值水平低而风险补偿高,跨期投资风险低,具有很强的右偏分布特征,是最值得承担风险的大类资产。2、 进一步是重视结构,更偏好满足“供要紧、需向新、估值低、盈利高增长或高弹性”特征的公司。普遍的低估值,机会分布广泛,投资于下一阶段基本面持续改善,盈利能力有望实现高增长和高弹性的公司。同时那些过去看似是梦想和故事,而今初露峥嵘且具有远大前景的成长股更值得重视。3、 高股息策略长期回报偏贝塔,且并非低风险策略,投资更重要是基本面和定价。高股息策略获取高的回报大概率来自于其他因子的叠加,但投资者喜欢不断强化成功策略,偏好线性交易,而忽视实质风险的不断累积,如周期、成长、资本供给或创新等可能性均会挑战高股息的稳定性。本基金后市投资思路上,我们坚持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通过精选基本面良好、盈利增长积极、价值被低估的个股,构建高预期回报的投资组合,力争获得可持续的超额收益。具体而言,决定资本回报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需求,而是供给,以及由供给结构决定的竞争格局,无论是传统行业的供给硬约束还是新兴科技的供给创造需求,我们希望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1、供给收缩,格局持续优化,更好情况是供给引领需求; 2、需求风险释放充分或空间广阔,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快速增长或持续高增长;3、个股基本面风险释放,格局趋向明朗,竞争优势突出,具有两高特征(盈利的高增长性和高弹性)的优质公司。本基金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包括:1、业务成长属性强、未来空间较大的医药、互联网股和智能电动车等科技股。(1)港股医药科技股格局正清晰,较大的创新可能性,空间巨大。1)创新药械产品逐渐形成全球竞争力,格局正清晰。大量资本涌入到退潮,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迅猛,培育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的管线价值逐渐得到跨国药企和资本的认可,创新药械海外授权层出不穷,首付款和总里程碑金额记录被不断刷新,某些产品和技术平台正成为跨国药企的核心管线。2)供给引领需求。医药技术的持续升级,反哺刺激高质量的医疗需求。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过程中,需求确定性高,具备消费韧性。3)低估值高预期回报。港股医药行业受海外流动性等因素压制,持续调整,例如一些18A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市值已经低于净现金;一些传统药企处于转型创新的过程中,账上现金充裕,PE估值处于历史底部。不管从公司还是产品的角度,都具备较好的投资回报率。(2)港股互联网股具有消费属性,兼顾确定性和成长性。1)产业链地位带来确定性。随着居民收入进一步修复,消费压制情况有望缓解。而产品型公司竞争加剧凸显平台稀缺性,用户消费习惯不可逆线上化率仍在提升,平台竞争理性克制追求增量,叠加降本增效,大幅度提升利润水平和盈利质量。2)价值链纵深扩张引领成长性。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产业的赋能与改造持续发生,基于中国供应链优势,出海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平台经济基于其技术积累及应用场景,或将成为AI进步的最大受益者。3)互联网板块呈现出系统性的低估值特征。在消费及科技类资产中均具有高性价比,回购分红额度持续提升进一步增强股东回报,市场可能过度低估了其收入端的韧性以及高估了非理性竞争带来的利润不确定性。(3)港股智能电动车空间巨大,自动驾驶引领成长拐点,入局公司明确且具备全球竞争力,待竞争烈度降低和传统公司掉队,具备非线性成长机会,全生命周期看当前具有低估值高预期回报特征。2、港股中供给端收缩或刚性,具有较高成长性或盈利弹性的价值股,包括房地产,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能源运输公司等。(1)房地产,1)量至底而价寻底。房地产的出清速度极快,住宅近一年销售面积跌破9.1亿平米,自高点跌幅超过47%;住宅近一年新开工面积跌破6.6亿平米,自高点跌幅超过61%。新房销量已接近自然需求底部,房价跌幅大但未演化成金融风险。2)政策转向激发有效需求,未来优质供给有缺口,房地产是有巨大经济价值的行业,仅剩的头部优质房企保持韧性,市占率逻辑有望兑现。3)优质房企估值水平极低,定价包含了房价较大跌幅的考量,优质房企的投资回报潜力大。(2)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1)供给端刚性导致基本金属价格中枢抬升,价格敏感。基本金属总体呈现出的低产能弹性、低库存、相对低价格的三低特征,有利存量资产价值,内外需求共振,价格已展现弹性。2)国内政策发力带来需求修复,新能源领域弥补需求缺口,海外工业产能构建和库存回补,需求有弹性。3)部分公司估值定价仍较低,对应的预期回报水平较高。(3)能源运输公司,1)供给受限明确,运输船队老化,新造船成本急剧上升,未来几年供给缩量确定性高。2)石油运输需求预计稳中有升,地缘意外冲击不时发生,运距拉长具有持续性。3)运价中枢持续上升,盈利高弹性。3、需求增长有空间、供给有竞争优势的高性价比公司,主要行业包括电子、医药制造等。(1)AI引领创新周期,产品与应用爆发在即,国内产业链深度参与的环节,市场预期低导致定价不充分,集中于机械、电子等偏成长行业的部分成长股。(2)基于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能够发掘一些需求确定的细分领域。如医药制造业。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疫情放开后,预期的反转之年变成了现实的过渡之年。政策定力强,聚焦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而经济正循环未起,结构上供强需弱,就业、资产、价格等表现较差。而海外主要是美国在强财政、紧就业、强权益等背景下,高位再进一步加息,对非美资产压制大。因内外压力和长期叙事的影响,权益主要宽基指数继续下跌,叠加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和外资风险偏好深刻变化,港股相对跌幅更深。市场表现是结构性的,行业层面,哑铃策略两端的高分红资源股和AI引领科技股表现较好,地产、制造业等行业表现较差;市场风格,偏向非机构持仓和小微盘股,机构偏好的成长股则显著跑输。10年国债全年趋近单边下行,年底收于2.56%。股跌债涨,权益资产估值水平新低,中证800股权风险溢价进一步上升至年末的1.25倍标准差,股息率与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比值处于历史100%分位。而港股整体估值水平基本处于历史3%分位以内,即便考虑到美元加息的影响,恒生指数的股权风险溢价超过8%,且高出历史均值1倍标准差,这在港股历史上十分罕见,具备显著的底部特征。港股性价比高且部分港股公司稀缺性强,酝酿着风险回报比极佳的投资机会。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非传统因素影响加重,权益投资挑战更大。市场长时间和较深幅度的下跌,股票估值普遍处于历史最低位,权益资产隐含回报水平高,对应着战略性的机会,并且机会分布广泛,因此本基金产品持续超配权益。在此位置上,重要的是有效分配敞口以正确承担风险,通过持续挖掘投资机会获取超额回报。因此,2023年本基金基于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从资产配置、行业配置和个股组合等多方面构建高性价比投资组合。1、本基金是一只股票型基金,港股估值处于绝对底部,存在系统性机会,本基金报告期内维持了对权益资产的超配。2、从行业和个股层面持续优化组合,自下而上积极配置低风险、低估值、持续成长的公司,同时行业风险和风格风险相对分散。本基金重点配置了医药、汽车、互联网、房地产、交通运输、传媒等行业相关个股。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09-30)

市场整体的回落和低迷,幅度大且时间长,股价层面的出清是肉眼可见的,估值表征了很高的隐含回报,从投资维度看恰是机会分布广泛的阶段,尤其是部分具有远大前景的成长股的估值起点接近2018年底的水平,且不少方向初露峥嵘,不能简单地归为梦想和故事,值得研究与前瞻布局。首先,从基本面上看,经年多重压力层叠,很多公司仍不舍昼夜的努力打磨核心竞争力,积极卡位于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等方面,其孕育的技术和产品正处于爆发中,如智能驾驶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显山露水,创新药及器械等新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梦想”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在产业和产品层面触手可及。其次,从投资上,这些幸存下来的“新”公司,其对应的是蓬勃的“新”需求,能见度提高意味着风险是降低的,存活率和成长性大幅度提高。在市场底部迎新去旧,为“新”定价并积极承担风险,待中流击水到轻舟过万重山,有望拥抱最好的时候。最后,估值定价角度看,这些“新”公司现阶段非常契合低估值价值投资的要求,公司风险不断降低、业务持续甚至快速增长、盈利具有高增长性和高弹性的概率。市场整体低预期、交易低拥挤,当前买入位置的估值水平较低,有机会构建高预期回报的投资组合。因此,我们更积极配置优质成长股,更关注企业的基本面持续改善,盈利能力的高增长性和高弹性,甚至可以去买一些“故事”和“梦想”。2023年三季度,国内经济有修复,但中长期因素映射仍在持续,内外压差大,外资持续流出,市场趋向低迷。海外主要是美国经济内部继续分化,阶段性经济风险可控,持续高利率将抑制经济及通胀,保持对非线性风险的关注。宏观层面的变化主要关注三个方面:1)经济基本面过渡至企稳回升,防控放开后经济脉冲,但并未至正向循环,经过较长期的回落,经济显露出底部企稳特征;2)政治局会议释放积极信号,致力于稳定经济增长,后续的国内政策节奏快且上强度,有望提升经济动能;3)海外高利率风险释放充分。美联储加息至绝对高位,进一步加息概率低,一旦基本面风险开始暴露,多重压力逆转后有助于信心恢复和风险资产表现。从估值上看,港股内外压力持续,三季度振幅和跌幅较A股更大,港股整体估值水平再至历史极低水平,港股性价很高,且部分公司有稀缺性,继续战略性配置。本基金后市投资思路上,我们坚持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通过精选基本面良好、盈利增长积极、价值被低估的个股,构建高预期回报的投资组合,力争获得可持续的超额收益。具体而言,我们希望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1)需求空间广阔,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快速增长或持续高增长;2)产业或政策影响优化供给格局,更理想情况是供给引领需求;3)具有两高特征(盈利的高增长性和高弹性)的优质公司。本基金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包括:1、业务成长属性强、未来空间较大的医药、智能电动车等科技股和互联网股。(1)港股医药科技股较大的创新可能性,空间巨大,1)创新药械产品逐渐形成全球竞争力,格局正清晰。大量资本涌入到退潮,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迅猛,培育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家,至今内外压力下重回理性与专注,格局逐渐变得清晰;2)供给引领需求。医药技术的持续升级,反哺刺激高质量的医疗需求。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过程中,需求确定性高,具备消费韧性;3)低估值高预期回报。港股医药行业受海外流动性等因素压制,持续调整,例如一些18A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市值已经低于净现金;一些传统药企处于转型创新的过程中,账上现金充裕,PE估值处于历史底部。不管从公司还是产品的角度,都具备较好的投资回报率。(2)港股智能电动车空间巨大,成长性迎来重要拐点,1)智能电动车向头部集中,主流新势力二代车型完成新老更替,销量和保有量进入新一轮增长阶段,知名度和品牌力提升,入围玩家缩圈,盈利有望迎来拐点,逐步进入正循环;2)自动驾驶技术重要拐点,经过2-3年的技术研发,特斯拉引领的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大范围落地,未来一年内将逐步被消费者感知,成为购车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新势力车企有望凭借自动驾驶技术提升品牌高度,强化产品力和研发壁垒,最终体现在销量和盈利能力的双升;3)低估值高预期回报。智能车市场一直处于高烈度竞争,投资者无法辨别胜利者,估值的不确定性程度大,但不断下行的股价恰恰提升了未来的预期回报。(3)港股互联网股兼顾确定性和成长性,1)供给格局带来确定性。消费继续复苏和用户习惯不可逆,平台竞争相对可控,产品型公司竞争加剧进一步凸显平台稀缺性,叠加降本增效,大幅度提升利润水平和盈利质量;2)价值链纵深扩张引领成长性。政策温和,创始人回归有望增强组织创新的信心和活力,基于中国供应链优势,出海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平台经济基于其技术积累及应用场景,或将成为AI进步的最大受益者;3)互联网板块呈现出系统性的低估值特征,在消费及科技类资产中均具有高性价比,回购进一步增强股东回报,市场可能过度低估了其收入端的韧性以及高估了非理性竞争带来的利润不确定性。2、港股中供给端收缩或刚性,但仍有较高成长性的价值股,包括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能源运输公司、地产等。(1)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1)供给端刚性导致价格底部坚实,价格敏感。基本金属总体呈现出的低产能弹性、低库存、相对低价格的三低特征,有利存量资产价值,一旦需求好转则价格具有弹性;2)内生需求修复,海外再工业化,需求仍有弹性;3)估值定价处于历史低位,对应预期回报率高。(2)能源运输公司,1)供给受限明确,运输船队老化,未来几年供给明显缩量;2)石油运输需求预计稳中有升,运距拉长仍在持续发生;3)盈利高弹性。(3)地产,1)房地产政策显著放开,需求逐步恢复,非全面性修复在结构上仍确定性利好头部的优质房企,这些企业仍有显著的增长;2)销售端慢热和拿地谨慎,表征房企坚守回报的要求,新开工数据隐含未来新房供应不足问题,有利于头部企业的优质供给;3)房地产行业几乎被投资者抛弃,估值水平极低,优质房企具有高回报潜力。尤其港股地产股相对A股更便宜,盈利增长更快,其隐含的预期回报水平很高。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4-06-30)

在转型、债务、地缘等充满挑战的背景下,经济或市场非稳态,但随着时间推进,各方面将加快适应和调整。强调客观、理性的继续,则从政策、供需改善、产业竞争力、风险出清等中观或微观角度挖掘积极因素,降低人云亦云和线性外推的风险。若债务风险持续降低,则各方信心有望逐步重建;若转型有突破,则部分企业将率先重获盈利前景。宏观层面下半年重点关注:第一,内部加力的可能性。第二,全球制造业周期向上,外需阶段性维持韧性。第三,外部金融条件转松,港股可能更加受益,但需要重视非线性风险。至7月末,港股整体的估值亦回落至历史10%分位左右;风险溢价受制于美元利率高位,但下半年若降息周期开启则更有吸引力。大量港股公司估值性价比很高,具有战略性配置价值。基于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正确承担风险并挖掘有超额回报的投资机会是持续的工作。我们认为:1、 权益资产是系统性、战略性的配置位置。(1)权益资产调整时间长和幅度足够大,估值水平低而风险补偿高,跨期投资风险低,具有很强的右偏分布特征,是最值得承担风险的大类资产;且港股的右偏特征更为明显。(2)转型和改革期,经济基本面加减短期难以形成合力,离循环顺畅、供需再平衡仍有距离,但部分风险在持续化解,更要看到查缺补漏后的融合发展、产业竞争力、跨国布局、企业调整等的中微观的进展。2、 进一步是重视结构和估值,积极筛选高预期回报的公司。我们对于市场基本面的描述与大部分投资者没有显著的分歧,但更偏好满足“供要紧、需可靠、估值低、盈利高增长或高弹性”特征的公司。对估值的思考让我们愿意在这样的基本面底色下对于权益资产更为乐观,普遍的低估值让我们有机会找到足够多风险收益特征右偏的投资机会构建组合。3、 高股息策略长期回报偏贝塔,且并非低风险策略,投资更重要是基本面和定价。我们对于市场看重上市公司股东回报的底层逻辑并不排斥,但高股息策略在趋势中被投资者不断强化和线性交易,标杆公司的性价比持续下降。我们的思路是从周期、成长、资本供给或创新等可能性出发,寻找预期回报率足够的、潜在高股息标的。本基金后市投资思路上,我们坚持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通过精选基本面良好、盈利增长积极、价值被低估的个股,构建高预期回报的投资组合,力争获得可持续的超额收益。本基金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包括:1、业务成长属性强、未来空间较大的医药、互联网股和智能电动车等科技股。(1)医药行业迎来经营周期拐点,成长性变得更便宜。1)生物医药融资浪潮消退让创新药行业供给逐步收缩。在港股18A和科创板助力下的生物医药融资热潮,为产业积累了一大批具备竞争力的新药研发管线、企业家、中高级从业者和产业链,而随着资本周期回落,创新药行业的供给无论是企业自己投入还是在一级市场进行管线的收购都变得更加便宜。2)中国创新药产业全球竞争力提升,国内鼓励医药创新政策频出。中国正在创新药License-out领域积累显著优势、竞争力在获得全球认可,且越来越多海外资金在中国寻找优质低价的创新药资产。国内政策端,在审批、医院准入、医保纳入、商保、融资等环节给予更多支持,随着政策逐渐落地,有望提高创新药资产的回报率。3)低估值高预期回报。港股医药行业受海外流动性等因素压制,持续调整,估值处于历史底部,随着成长性的释放,他们有机会借经营杠杆充分体现出盈利弹性,具备相当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率。(2)港股互联网股具有消费属性,兼顾确定性和成长性。1)积极应对挑战,聚焦主业。用户消费习惯不可逆线上化率仍在提升,各家平台通过调整流量策略应对不同的消费环境,业绩相对产品型公司更加具有韧性,并且均展现出更加聚焦主业的决心,竞争格局更加清晰,组织调整增加协调性,大幅度提升利润水平和盈利质量。2)拥抱新技术,持续迭代。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产业的赋能与改造持续发生,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基于其技术积累及应用场景,或将成为AI进步的最大受益者。3)重视盈利能力,强化股东回报。在消费及科技类资产中均具有高性价比,回购分红持续提升,股东回报进一步增强,市场可能过度低估了其收入端的韧性以及高估了非理性竞争带来的利润不确定性。(3)港股智能电动车全球竞争力,成长性迎来重要拐点。1)集中度提升带来盈利改善预期。主流新势力二代车型完成新老更替,爆款逻辑验证后,通过产品线扩张和渠道扩张来扩大规模,逐步提高市场份额,知名度和品牌力均得到提升。随着规模效应释放,头部新势力有望迈过盈亏平衡点,进入良性循环。2)出口打开成长空间。中国生产的智能电动车从产品力和性价比两方面已经具有全球竞争力,出海势在必行,我们看到头部品牌在车型认证、渠道拓展方面已经有所布局。即使欧盟等地区加征关税,国产车企也可以通过本地化生产的方式来打开市场。3)低估值高预期回报。智能电动车市场经过激烈洗牌,品牌格局已经初步成形,合资燃油车业务收缩,剩余玩家突围成功的概率提升,但市场基于静态的财务表现定价,数个公司市值已经跌破重置成本,也大幅低于产业资本的定价,当前时点具备较高的赔率。2、港股中供给端收缩或刚性,具有较高成长性或盈利弹性的价值股,包括房地产,基本金属、贵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电力及公用事业等。(1)房地产,1)政策积极转向激发有效需求,先量后价,先二手再新房。购房者首付、利率等调整,负担降至历史较低水平,加上房价大幅度调整,一线二手房的成交量已较大幅度回升,价量变化将加速新房需求触底。2)市场调整充分,优质供给收缩更快。住宅近一年销售面积跌破8.3亿平米,自高点跌幅超过50%,量的角度相比其他国家同期倍速下行。而住宅近一年新开工面积跌破6.1亿平米,自高点跌幅超过64%,随着库存消耗和新开工萎缩更快,未来优质供给缺口的概率继续上升,有利于消除房企存量资产的价格压力和提升头部优质房企市占率逻辑的兑现。3)头部优质房企在地产回归消费属性过程中再出发,据优势区位,供有竞争力的房子,有望在估值水平极低的起点上,实现较高的回报预期。(2)基本金属、贵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1)中期供给端约束刚性,基本金属总体呈现出低产能弹性、产能不稳定、全球性低库存的特征,导致价格中枢继续抬升。2)历经国内需求考验,海外产能及补库需求补充,新兴领域需求扩散,需求持续有增长。3) 部分公司存量资产价值高且仍有较好的量增预期,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潜在分红能力,估值定价仍较低,对应的预期回报水平较高。(3)电力及公用事业,1)环保运营为代表的公司正进入资本开支周期尾声,在新的周期中,相比盈利提升程度,该类型公司自由现金流提升更明显,且分红能力和分红意愿均有较大提高的可能性。2)该类公司长期被市场抛弃,估值较低,尤其是在港股市场,长期相比净资产大幅度折价,而实际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较小,在自由现金流转换期有更高的可能性被市场重定价,对应的预期回报率水平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