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前海恒扬纯债A
(007941.jj)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19-12-04
总资产规模
10.36亿 (2024-06-30)
基金类型债券型当前净值1.1221基金经理李维康管理费用率0.30%管托费用率0.10%成立以来分红再投入年化收益率5.25%
备注 (0): 双击编辑备注
发表讨论

恒生前海恒扬纯债A(007941) - 基金经理

数据选项
加载中......
基金经理任职日期离任日期任职时长年化投资收益率沪深300年化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沪深300总投资收益率
李维康2019-12-04 -- 4年7个月任职表现5.25%--26.85%12.92%

当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职务从业年限管理年限详情任职日期
李维康本基金的基金经理125.4李维康:男,金融学硕士。曾任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投资经理,世纪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部投资主办人、固定收益部研究员、交易员,富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宏观研究员。现任恒生前海恒锦裕利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扬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祥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短债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源丰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源泓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恒生前海恒荣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12-04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6-30)

2季度回顾:    (1)经济方面,2024年2季度经济总体表现尚可,按季节性有所回落,和季节性比并未有太多偏差。总体还是延续了内需弱外需强的格局,即地产、基建偏弱,制造业、进出口等表现良好,例如出口航运在2季度量价齐升。房地产在新政策频出后,二手房交易更加活跃,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积在上半年累积同比增速已经收窄到-10%左右。二手房交易占比从2021年最低的20%回升至60%水平,可能与新房供给下降等因素有关。(2)政策方面,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了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此后国务院召开会议鼓励地方政府收储商品房用于各地“以旧换新”或者作为保障房出租,降低库存水平。同时首套房首付比例下调至15%下限,一并取消首套房按揭利率下限。至此,除了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限购以外,其他政策均已经实现超过2015年、2008年房地产市场下行期的政策力度。央行货币政策方面,有四个较大的行动,第一是设立两个新工具,分别为5000亿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第二是禁止手工补息,进一步打击和压缩空转套利;第三是央行计划通过融券卖出来指导中长期利率走势。第四是调整利率走廊,央行将在OMO利率上50BP和下20BP分别进行逆回购和正回购操作,以稳定资金面预期。(3)债券市场方面,无风险利率总体进一步下行,长端利率尤为明显。4月和6月均再次创出利率新低,一方面经济确实环比1季度有所回落,虽然并不显著弱于季节性;另一方面,禁止手工补息后,更多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加深了资产荒局面,资金行为使得信用利差和无风险利率均出现下行。    3季度展望:    (1)宏观经济:    我们在一季报提出经济和债市的格局可以总结为三个背离,内需偏弱VS外需偏强、中央加杠杆VS地方去杠杆、资产荒VS债券供给慢,该观点在二季度依然未变。PPI开始回升,工业企业盈利改善,库存周期有复苏迹象。所以理论上债券利率应当在2季度出现一定调整,但是实际上供需、趋势和情绪对利率走势的影响更大。近两月基建的增速有所下滑,可能是一个新增的影响因素。我们此前季报提到过,地方政府正在去杠杆。12个重点化债省市的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已经低至-5%左右水平,从地方债额度分配来看,经济强省、非化债省市获得更多额度,即基建由强省担当更多,这是今年逐渐浮现的一个结构性变化。总量层面,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审核发行偏慢,比如今年地方债项目入库启动是从今年2月开始,而不是往年从前一年的11月开始,以及项目审核更加严格等因素所致。其次还有个潜在因素是很多基建也是地产派生基建,当地产市场逐渐冷却后,地产派生的基建如土地平整、七通一平、配套基建等均会减少,地方所承担的基建又占较大比例,中央层面的新增投资和基建可能较难弥补。第三,在今年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中,有部分新增债券可能用于偿还存量项目债务,市场目前预期这类债券的发行量将从2023年的不到4000亿提升至今年的8000-9000亿水平,这类债券即便发出来也不会新增很多实物工作量。即基建可能是使得利率与经济数据背离的新增变量。    (2)债券市场:    政府债券发行节奏:今年债券市场的走势与当月政府债券净供给呈现一定关联性,1-2月债券净供给同比去年减少,利率总体下行;3月供给回升,市场有所调整;4月债券发行更少,以至地方政府债净融资罕见转负,因此4月利率创出新低;5月政府债券发行放量达到净融资1.2万亿,5月长债利率走势总体持平;6月政府债券发行环比缩量预计至8000亿,因此6月长债利率再次突破新低。7月预计与6月总体持平,大概总体在7000亿左右。上半年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慢于2023年大概3000亿,更慢于2020年和2022年,7月末预计将追上2023年发行进度,8月预计政府债券供给可能重回高位,或达1.5万亿发行量。所以如果从供给的角度看,债券市场在7月大概率横盘波动,在8月则可能产生一定调整。最后,3季度目前已披露新增供应为1.62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上半年合计发行1.5万亿,也就是说至3季度结束,合计发行量是3.12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可能无法完成3.9万亿新增专项债的发行,那么4季度的剩余7000亿是否能够形成新增基建实物工作量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禁止手工补息与金融数据:根据1季度分析,我们认为金融数据可能在2季度提速,理由是政府债券发行加速,一季度信贷投放预计占全年比例降低,使得其他季度的投放节奏更加均衡、以及基数下滑。但是实际上2季度金融数据出现下滑,部分指标如M1等出现罕见转负。主要原因是一些资金通过手工补息后的高存款利率进行空转套利,主要是一些企业和高净值个人,其资金成本或者融资成本低于存款利率,可以获得套利。禁止手工补息后,存款利率下滑,所以一些企业或者个人就归还信贷,或者买入货基、理财、基金等。部分资金无法买入除存款外的净值型产品,就会产生偿还信贷,使得信贷数据大幅转弱。其余资金买入货基、理财、纯债基金等,就促使4月、5月信用利差快速收窄和6月长端债券利率进一步下行。金融数据引领经济预测的时代已经过去,可以参考美国,美联储虽然按周度频率公布信贷数据,但是市场更加关注的是消费、就业等数据,该事项的影响属于一次性影响,在2季度对数据、市场的影响达到高点,后续将逐渐消退。    央行对于长端债券收益率的预期管理:央行从3月开始就持续对债券市场超长债的投资进行风险提示,具体包括新闻媒体发文、央行季度报告专栏、一些公开讲话等多个渠道与方式。第一,美国硅谷银行破产是超长债投资风险的典型,还有多家和多国比如日本的某银行案例。第二,央行希望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而不是交易投机。第三,我们认为是防控空转套利。这里面又有两层,一方面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近几年进行了资本补充,地方政府发行了一定量的长期限地方政府债用于补充地方小型银行资本,如果补充资本后地方银行用于长期限国债的投机,则会形成空转套利。另一方面是,禁止手工补息后,一部分配置高息存款的资金流入到了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通常银行理财期限错配严格,中短久期配置为主。而公募基金的久期更加灵活,中长债基比例较高,因此公募基金配置长期和超长期债券会使得短期内年化收益较高,容易形成新的空转套利,从而无法实现将这些资金驱赶回实体的目标。    货币政策节奏: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阐述了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以OMO为核心利率、淡化MLF、收窄利率走廊、进行债券买卖、稳定汇率等。我们认为,(1)市场降息预期依然没有变化,降准依然有可能。降准可能在债券发行高峰8月进行,降息的操作更可能等到9月或者11月美联储降息后进行,第一,汇率已经在7.3位置,从稳定汇率的角度看,近期都不太可能出现降息类宽松方式;第二,货币宽松有悖于近期央行融券卖出长期、超长期债券的操作计划;第三,降息会加强债券牛市预期,对引导禁止手工补息后的资金返回实体经济并无帮助。(2)淡化MLF和进行债券买卖,意味着MLF工具可能退出,央行通过买入3年债券,即可投放3年期资金,期限比MLF更长,更有助于经济复苏。(3)央行融券并卖出长债、超长债,则是一种长期利率指引,希望形成一条倾斜向上的利率曲线,使得更加陡峭化,以符合潜在经济增速。    综上所述,结合经济与债券市场的几个因素,债券市场总体依然看多,但是利率在3季度尤其是8月有望出现调整,调整依然是买入机会,因预计货币政策最快是8月降准,9月或者11月降息。信用利差当前已经较低,信用债本身的波动基本将由无风险利率决定,但由于城投债融资负增长,信用债在短线上可能呈现出独立的行情,即不随利率的波动而波动。信用利差过低也逼迫一些资金流入利率债,加深了资产荒。所以资产荒并不是单纯是供需不匹配,还有供给的价格与需求的成本不匹配使得需求转移。但是当前信用与利率的比价来看,利率债从流动性、税收优势等方面看似乎更有性价比。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4-03-31)

1季度回顾:    (1)经济方面,2024年1季度经济总体表现尚可,GDP5.3%超预期,但地产偏弱。工业制造业方面,PMI保持回升态势在3月回升至50上方且超预期,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贡献较多增量,其他的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进出口亦可以相互照应。消费方面也有一些亮点,主要是旅游消费。春节期间旅游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清明假期旅游人次与人均开支均超过2019年同期。地产和建筑业是主要拖累项,新房销售、地产企业拿地、新开工等均不佳,但二手房交易似乎开始活跃。建筑业PMI未因春季开工季提振,相比往年同期处于低位。海外方面,已经有个别发达国家开始降息,但美国经济总体还是呈现出一定韧性,地产、就业等均表现不错,年内CPI连续3个月环比为正,市场对降息预期逐步缩减,首次降息时间从3月推到6月,幅度从降息6次改到3次。(2)政策方面,1月全面降准50BP,2月5年期LPR降息25BP,3月两会设定关键经济目标,并提出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不纳入赤字。3月国常会等重要会议再次提出推动设备更新改造投资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一季度中央推出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鼓励地方灵活调整房地产政策,一二线城市出现进一步的限购放松,近期超30个城市推出以旧换新等政策以提振市场。(3)债券市场方面,无风险利率进一步下行,长端利率尤为明显。一方面因为同期权益市场波动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债券供给偏低叠加货币宽松预期和资产荒。超长期国债交易非常活跃换手率提升较多,交易氛围浓厚。    2季度展望:    经济展望:  当前经济和债市的格局可以总结为三个背离,内需偏弱VS外需偏强、中央加杠杆VS地方降杠杆、资产荒VS债券供给偏弱。第一,内需偏弱VS外需偏强。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达30%以上(GDP比重占全球18%),因此外需较好的时候经济数据总体不会太差。但是以地产为代表的内需不振使得大家在经济数据总体不差的情况下对经济的体感不强。第二,中央加杠杆VS地方降杠杆。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中央推出1万亿国债增发的同时提出了化债一揽子计划。回顾历史,2008年次贷危机后,城投债被正式赋予融资功能,大大加快了我国的基建步伐和中西部大开发进程,但也造成了地方政府负债问题。中央划定的2028年解决债务问题的时间点,我们认为也将是城投债结束其历史使命的时间点。2023年7月时国债总量不足27万亿,而三大政策银行金融债此时已达24万亿,地方政府债规模达38万亿,对比来看中央财政债务较轻。今年再度发行1万亿超长特别国债,也是该思路的延续。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地方政府依托城投债工具进行逆周期投资是经济调节的法宝,但当地产进入持续数年周期性调整后,地方政府不再具备逆周期调节的实力,因此需要中央财政发力来恢复政府部门的逆周期调节能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则处于去杠杆进程,12个重点省份基建将放缓,需关注中央层面扩张是否能有效弥补。第三,资产荒VS债券供给偏弱。从2023年4季度至今,城投债的供给开始快速收敛,主要体现在发债批文减少,今年1季度城投债的净供给大概减少了5000亿,包括批文减少、提前兑付、二级市场购回债券等。因此债券市场面临信用类资产荒格局,简单讲就是缺票息。而与此同时,利率债的供给在今年1季度亦大幅下滑,主要因为去年增发的1万亿国债大部分是在今年投放使用,因此今年年初不缺钱,利率债的发行供给减少。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在1季度净供给约为1.1万亿,而去年为2.03万亿,这个缺口和增发国债基本能够对应。虽然并不影响基建增速等经济数据,但是使得债券市场在缺票息的同时又缺久期(因为利率债通常期限更长),使得长期和超长期国债利率快速下行,超长期债券表现更好。    中美库存周期或同步改善:3月全球制造业PMI突破50,美国的制造业PMI也突破50,与我国制造业PMI回升至50.8步调一致。1-2月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同比7.7%,高于2023年全年的5%,且已经从2023年4季度开始连续多个月持续上行。节奏上工业、制造业的表现与进出口是同步的,说明外需较好。对于外需的好转,我们首先认为是对通胀预期或者货币紧缩预期的降低,使得海外居民预期开始恢复,比如2023年12月底10年美债利率最低达到3.8%,对应年初1月美国地产的销售就有一定反弹,美国的按揭利率定价具有更多波动特征,可以看到利率阶段性降低或者预期好转就会刺激压抑的需求出现释放。与地产销售类似,美国商品消费也是更受利率影响的板块,高利率使得过去一年时间美国的各类库存等也处于去库存状态,库存总额同比最新回到0.41%,上次低位是在2016年的0.64%和2020年的-5.98%,与我国的两轮新库存周期底部的时间契合。所以未来大概率美国库存有所回升。那么一旦商品消费有所复苏,补库行为启动,就会带来较持续的出口订单。那么考虑到美国未来利率大概率是向下,所以外需预计保持稳健的概率较高,我们此前季报中分析的我国有望开启新一轮库存周期的可能性也依然存在。    消费有所企稳:春节假期居民出行人次首次超过2019年,但人均开支仍低于2019年,市场悲观的解读是假期更长促使一些人考虑出行,以及人均开支低于2019年,即当前消费尚未恢复至2019年。但4月清明假期无论从出行人次还是人均开支上都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且该数据是剔除了通胀的数据,这说明了消费向趋势线的回归。2019这一年在我们过去的研究中也非常重要,我们认为2019年是房价上涨所产生的财富效应被增加的按揭负担超越的一年,即房地产对消费的影响在2019年以后至今都是负贡献,在2019年至2021年是房价上涨导致居民负担上涨对可支配收入的拖累,从2021年至今则是房价下跌产生的负财富效应、保交楼压力、地产上下游链条不景气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等。但是,地产的拖累在某个时点会降低,对消费的预测不等于对地产的预测,地产和消费应同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地产是消费或经济的驱动。当然我们需要承认就业市场不足以及预期对消费依然是主要的负面拖累,就业市场在面临经济结构转型时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当前也同时面临周期性调整,因此就业市场在短期内将保持一定压力,例如美国在08年次贷危机后,失业率水平用了8年时间才重新回到5%下方,这就是地产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和周期性失业的双重压力的结果。    房地产需持续关注:地产是主要拖累项,但也要关注库存周期或者政策是否有短期支持。在2018-2019年实际上有一轮调整,但是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并不明显,所以市场普遍没有太多关注。以相对较弱的郑州为例,郑州的二手房的房价在2016-2017年见顶,2018-2019年就已经有同比-5%的跌幅,且2020-2021年的新一轮库存周期叠加房价上行过程中,郑州的二手房恢复同比上涨,2021年库存周期见顶后重新转为下跌——即郑州地产的波动具有明显的经济库存周期特征。我们在此前的季报曾经分析过,地产之所以具有3年小周期特征主要是因为地产和消费一样,理论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地产的起伏应是经济的库存周期的结果。但是在2020-2021年期间,地产的自我驱动形成后,成为当时内需的主要推动力,亦成为当前内需主要拖累。我们此前季报观点认为,地产大概需要参考1994-1998年经验,地产周期本身就比较长因此调整时间也会长。但是如果今年库存周期能够启动,不排除地产可能会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出现中途的止跌企稳,目前看到二手房交易开始活跃,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开始对积攒的需求出现一定吸引力。    金融数据短期提速长期下行:前几年时候国家提出货币与名义GDP保持一致,此前确实较高,经过几年以后,目前M2和社融增速基本都已经匹配。但是金融数据应当呈现短好长弱的局面。短期会变好是因为2季度随着政府债券发行,社融增速可能也会有所修复。1季度政府债券发行偏慢,一季度由于工业制造业表现相对较好,政府债券不需要过于发力,因此为了实现今年经济目标,还是需要尽快完成发行。而2023年1季度信贷占比达到全年的47%,基数将在2季度下滑,因此今年2季度预计社融增速可能也会产生修复。长期会变差是因为经济模式正在发行变化,新质生产力将推动经济发展,投资驱动/债务驱动的模式未来会发生变化,所以社融领先经济复苏的逻辑及分析框架在未来会发生变化。    其他重要数据:(1)通胀数据年初以来依然疲软,PPI被黑色系拖累较多,CPI则是被食品价格和春节前后影响较多。(2)基建数据年初相对较好,但是由于可能在统计中以资金到账作为统计口径,使得与实际的开工高频数据并不太契合。但3月下旬开始挖机利用小时数开始回升,4月清明节后沥青开工率等开始提高,基建的实物工作量预计将开始回升。    债券市场展望:  利率方面:历史上有过类似的几次局面,比如2016年、2022年、2023年,均为在年初时候市场普遍认为年内债券市场风险不高,但年内都经历了或多或少的调整,也就是说即便在牛市年份,市场也并不总是单边定价利好。根据上文分析,今年1季度债券利率下行较快主要是因为信贷投放结构性不足叠加债券供给不足。2季度预计债券供给即将上升,5、6月份的压力可能较为明显。随着政府债券发行,社融增速可能也会有所修复。基建在2季度可能也有影响,因为1季度的工业、进出口表现较好,国家不着急发行债券加大基建投入,但2季度可能增加发行和加强基建。上述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债券市场有所调整,驱动力都是政府债券的发行赶进度。但是我们并不太担忧调整的幅度,去年1万亿国债发行叠加1万亿特殊再融资地方政府债的发行,10年国债大概达到2.7%的水平,预计如果今年能够出现调整,可能调整至2.5%左右就能完成,这其中含有了一次降息预期。今年1季度5年LPR有一次降息,此外一些中小银行进行了一轮跟随式存款利率降息,市场普遍认为在美国降息后汇率压力减轻短端政策利率可能会有一次调降。时间点可能是在6、7月份,降息和降准皆有可能。因此预计2季度会有调整和新的买点出现。  信用方面:信用利差依然在较窄的维度,今年需要关注因流动性波动产生的买入机会,依然可以适度资质下沉。由于土地出让收入依然处于下滑趋势,一季度土地出让金额同比-16%,因此今年预计还是需要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发行弥补,特殊再融资债去年发行1.4万亿,且未规定上限,只是在地方政府债券总额度内进行使用,因此根据今年的额度测算,预估还会有5千亿至1万亿的额度可发。其他政策方面,12个重点关注省份可能延展到19个重点关注省份和地区,央行的SPV工具也首次投入使用支持广西,贵州首次统借统还等,叠加开年经济数据尚可,我们依然认为年内国企、城投板块的信用风险较低,可以适度下沉,但久期谨慎。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12-31)

2023年市场回顾    2023年1季度市场回顾:国内方面,2023年一季度国内经济表现亮眼,社融开门红,经济数据突出,房地产市场亦好于预期。百强房企2023年1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3.1%,虽然和2019年、2021年等受疫情影响小的年份相比还是有15%以上的下滑,但同比环比均有企稳迹象。经济复苏的主因是防疫、地产政策调整,疫情达峰后经济恢复正常,2022年4季度疫情压抑的需求集中释放也是重要因素。国内债券市场一路上涨,主要是信用利差持续收窄,2022年底2023年初债市的调整被证明是好的买点。策略共识从2022年下半年赚久期的钱变为赚票息的钱,资金向短期如1-2年期信用债聚集,叠加两会后降准,因此信用利差快速收缩。然而2023年一季度无风险利率曲线总体回升并伴随了一定的熊平形态,因为对核心通胀预期变高了。2023年2月初公布1月份核心CPI从0.7%回升到1%后,短端利率确实产生了一轮上行。海外方面,美国2023年一季度经济也超预期,我们在此前定期报告中认为是由我国经济带动,现在依然是这么认为,并且认为美国经济软着陆概率较高。但美国欧洲银行业遇到一些麻烦,包括硅谷银行、瑞信等。美国的几个银行主要是利率风险,即加息过多导致的投资组合亏损风险。瑞信主要是公司治理的风险。两种风险均不具有大范围传导的可能性,因此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低。然而对信贷扩张有进一步抑制作用,以及对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负反馈。    2023年2季度市场回顾:2023年1季度债市回报主要以超跌的信用利差修复收窄所带来的资本利得为主,2023年2季度则是资金利率下行和无风险利率下行接棒贡献收益。资金利率下行是因为2023年4月税期不紧使得市场对货币宽松产生了预期,且2023年1季度信贷冲量后2023年2季度新增信贷动能下滑,因此整个2023年2季度资金面确实持续相对宽松。无风险利率下行是因为经济基本面在2023年2季度环比出现下滑,市场进一步确认2023年1季度的经济强势是缘自疫情防控优化后需求集中释放。在经济环比转弱后,2023年4月有银行批量降低存款利率。2023年4月末政治局会议定调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定性是恢复性复苏,未推更多内需政策,市场将政策预期延迟到2023年7月。此外,30年国债期货的推出引发10年及以上超长债交投活跃度提升。2023年5月出口下滑,汇率开始贬值,经济数据寻底。2023年6月央行降息,从OMO到SLF到MLF最后到LPR统一降息10BP。易纲行长讲话和2023年6月末央行2023年2季度例会重提逆周期调节。降息拉开稳增长序幕,政策预期升温,因此降息后债券利率先下后上。美国加息结束。    2023年3季度市场回顾:首先,经济方面。2023年3季度经济筑底。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回升并于2023年9月重回50荣枯线上方,CPI在2023年8月转正,PPI在2023年8月已经从2023年6月的-6.8%快速收敛至-3.7%。背后隐含的是本轮库存周期的被动去库存阶段进入尾声,且即将进入秋季传统旺季,市场定价上游工业品品种补库存。经济的主要拖累项是房地产,地产相关数据在2023年3季度延续下行,前八个月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同比-7.1%,而2022年全年同比下滑幅度为-24.3%,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其次,政策方面。在地产成为主要拖累项的情况下,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前后政策密集出台,包括2023年6月8月两次降息及9月降准,2023年7月“金融16条”政策延期、平急两用基建政策、“促进民营经济31条”政策、超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促消费20条”政策等,2023年8月推进降低存量按揭利率、“认房不认贷”、降低印花税在内活跃资本市场的一系列举措等。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也对下半年经济和政策方向进行了定调和指示,房地产市场供需出现重大转变,适时优化房地产政策,推出一揽子化债措施,活跃资本市场等。从政治局表态可以看出地产政策、化债政策和资本市场是短期三大看点。第三,市场方面。债券市场在2023年9月出现一轮幅度可观的调整,短端以1年期证金债作为无风险利率基准,因为资金面转紧,上行幅度达到40BP;长端以10年证金债为例,上行幅度约为15BP,在近两年的市场波动中均属于可观或者适中的调整幅度。资金面转紧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9月季末季节性信贷冲量、地方政府专项债加速发行、稳汇率、CPI&PPI通胀回升。长端利率上行主要因对地产政策预期较高以及对一二线城市“认房不认贷”后销售回升进行定价。    2023年4季度市场回顾:2023年4季度经济总体环比2023年9月逐步走弱,2023年9月地产销售、PMI、PPI等指标均为下半年高点。2023年3季度经济逐月上升主要原因为2023年7、8月库存周期见底后有企业进行了初步的补库存、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后政策密集出台、秋季开工旺季和海外圣诞旺季等因素。2023年4季度经济逐月下滑,主要原因可能是地产在政策密集出台后只有脉冲式复苏,依然属于底部波动的范畴。次要原因可能是美国经济降温使得外需放缓,可以看到美国就业数据放缓、大宗商品价格2023年4季度有所下滑,使得从结果上看出口增速两年复合同比也在逐月下滑。第三可能是化债强度较高,投资等受到一定影响。债券市场方面,2023年8月底以来曲线持续熊平,因为2023年3季度经济好转,以及2023年4季度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密集发行、国债增发对资金面产生一定冲击。同业存单利率升破MLF利率并保持了一段时间。这种情况在2023年12月下旬得到了逆转,央行发力跨年资金转松,配置资金抢跑使得曲线从熊平迅速恢复至牛陡,短端利率快速修复。

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09-30)

3季度回顾  首先,经济方面。3季度经济筑底。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回升并于9月重回50荣枯线上方,CPI在8月转正,PPI在8月已经从6月的-6.8%快速收敛至-3.7%。背后隐含的是本轮库存周期的被动去库存阶段进入尾声,且即将进入秋季传统旺季,市场定价上游工业品品种补库存。经济的主要拖累项是房地产,地产相关数据在3季度延续下行,前八个月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同比-7.1%,而2022年全年同比下滑幅度为-24.3%,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其次,政策方面。在地产成为主要拖累项的情况下,7月政治局会议前后政策密集出台,包括6月8月两次降息及9月降准,7月“金融16条”政策延期、平急两用基建政策、“促进民营经济31条”政策、超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政策、“促消费20条”政策等,8月推进降低存量按揭利率、“认房不认贷”、降低印花税在内活跃资本市场的一系列举措等。7月政治局会议也对下半年经济和政策方向进行了定调和指示,房地产市场供需出现重大转变,适时优化房地产政策,推出一揽子化债措施,活跃资本市场等。从政治局表态可以看出地产政策、化债政策和资本市场是短期三大看点。第三,市场方面。债券市场在9月出现一波幅度可观的调整,短端以1年期证金债作为无风险利率基准,因为资金面转紧,上行幅度达到40BP;长端以10年证金债为例,上行幅度约为15BP,在近两年的市场波动中均属于可观或者适中的调整幅度。资金面转紧的主要原因是9月季末季节性信贷冲量、地方政府专项债加速发行、稳汇率、CPI&PPI通胀回升。长端利率上行主要因对地产政策预期较高以及对一二线城市“认房不认贷”后销售回升进行定价。    4季度展望  总述:国内经济预计已经触底并逐步回升,今年4季度至明年全年,主基调应该是新一轮库存周期的主动补库阶段为主要驱动力带动经济回升,并伴随地产筑底和短期修复。而美国经济在加息后可能并不一定产生传统意义的衰退,不排除形成中美复苏共振。    (1)库存周期为主带动的经济上行:库存周期、进出口、工业企业利润、PPI、制造业PMI等均属于制造链条上的指标。工业企业库存同比增速在7月下滑至1.6%,下滑速度持续放缓,并在8月回升到2.4%,有补库存迹象,工业企业利润也在上游价格复苏的情况下有所好转。制造业PMI连续回升并在9月回到荣枯线上方;PPI触底回升至-3%水平,再次验证了-5%~-7%是PPI调整的常规底部。企业利润和进出口在PPI回升的带动下均产生修复。而美国欧洲的制造业PMI、库存指标均显示美国也接近完成本轮制造业的调整,所以7月出口的同比-14.5%大概率是本轮出口增速的底部,8月已经好转,9月预计会延续好转。制造业链条有可能形成中美共振式复苏。    (2)地产短期修复带来共振:地产之所以有三年小周期的说法,是因为地产在20年建筑周期内部的波动跟随了三年库存周期的起伏。通常来说,地产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是家庭资产配置、企业盈利提升、居民收入提升的结果。但当地产出现泡沫化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我驱动或者自我强化。所以可以看到在2018年的库存下行期,地产销售下滑却不明显,即17年开启的这一轮地产上行带有了一定自我强化的特征,并于本轮库存周期下行时与地产周期的调整形成共振。虽然我们认为本轮地产调整是长周期调整,可能持续4-5年,参考1994-1998年的调整,但不排除在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会出现周期调整中的短期反弹,大概持续半年到1年。8月应该是年内最低点,单月商品房销量约为7400万平方,年化约为8.8亿平,较地产调整前的17亿平基本腰斩。从另一个角度看,土地出让面积大概较高点下滑达到55%的水平。这两个数据反映市场调整幅度非常可观,充分反映了各类悲观预期,而且推动了本轮政策的出台,包括地产政策松绑和地方政府债务一揽子化债计划,分别用于解决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调整幅度可观不代表可以V型翻转,大概率只是反弹,反弹强度能有多大?实际上即便不反弹,地产销售维持当前弱势水平,那么地产的各项数据同比就不会继续下行,对经济数据就不再产生拖累作用,且任何改善都会产生正向贡献,因此我们认为对地产的悲观预期可以暂告段落。    (3)海外经济:现在需要把美国的通胀&货币政策与美国的经济分开来看,过去低通胀时期,美国货币政策主要跟随失业率变化,即货币政策看经济。所以流行的逻辑是,加息会导致美国衰退,然后降息。但实际上在高通胀之下,参考197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可以认为货币政策看通胀。即如果明年降息更可能因为通胀得到控制而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衰退(即失业率显著回升)。美国经济本轮驱动因素是疫情期间财政货币化和“发支票”,长期看很可能是“饮鸩止渴”但短期确实为经济提供了驱动力。市场有人在观察超额储蓄的消耗情况,认为超额储蓄消耗过后美国经济可能会失去动能,但实际上即便超额储蓄消耗完毕,但居民花的钱也变成了企业盈利和居民收入,所以可以继续形成需求传导,因此美国的经济不容易出现失速。当前美国服务消费已经回归到趋势线附近,而商品消费还在趋势线上方,如果库存在当前较低水平时,商品消费还没有下来,那么短期就不太容易回归。美国在疫情期间财政货币化导致高通胀,但是高通胀也刺激了设备更新周期,因为机械设备开始涨价,所以可以看到卡特彼勒等机械设备销售高增。另一个原因是再工业化,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本质是对半导体、新能源等制造业的补贴方案,法案约定了一些时间节点的补贴或者免税激励,因此前期的工厂设备的投资当前正在快速推进。至于美国是否能够实现再工业化,还涉及到很多未知因素,但前期工厂投入相对比较简单,因此除了消费以外,当前制造业投资也能够支撑美国经济。    (4)债券市场:3季度是经济底、政策底,伴随了两次降息一次降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债市多空相抵,市场波动可以接受。展望4季度,年内货币政策空间已经不大,经济处于筑底和修复初期,所以依然要注意利率风险,节奏上大概率不是快速单边上行,且中途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利率下行,因金九银十已经验证有好转但没有想象中的力度大。也因此后续可能有进一步政策推出,需关注城中村改造、保交楼相关的政策。债券以票息策略为主,关注一揽子化债计划之下的城投债投资机会,但依然要对主体资质进行精选以及控制久期。    我们将继续保持对市场的高度关注并踏实研究、合理规划组合配置,力争为投资者带来稳健的回报。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2023-12-31)

2024年市场展望    宏观经济:  总结2023年,GDP在2022年低基数3%的基础上取得了5.2%的同比增速,两年复合同比增速在4%左右。经济受到疫情达峰后的上行动力以及相对稳健的外需支持,但也面临地产下行压力和被动去库存阶段的压力。且不同于往年地方政府积极投资和信用扩张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本轮地产的下行压力使得城投企业面临一定偿债压力。因此当前经济处于居民部门、地方政府同时去杠杆的格局,对中央政策力度的要求有所提高,中央层面政策力度在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后确实有所提高,推出1万亿增发国债,赤字率上调。  展望2024年,名义GDP预计会比2023年更好,预计两会GDP目标设定为4.5-5%,且偏向于5%左右。由于基数原因,以及PPI今年已经在2023年年中已经见底回升,2024年通胀应该高于今年,GDP平减指数将转正,预计名义GDP将从2023年4.6%回升至5-5.5%左右,带动企业盈利改善、预期回暖、利率回升等。具体有下列因素来支持经济的复苏。  (1)新库存周期:本轮库存周期始于2020年,在经历2018年主动去库存、2019年被动去库存后,2020年主动补库阶段启动,疫情只是短暂打断了主动补库阶段,所以疫情后经济数据快速走强。2021年随着拉闸限电、PPI见顶,主动补库阶段结束。2021年下半年进入被动补库阶段,2022年疫情进一步影响了库存去化,并推高库存水平。2022年下半年主动去库开始,2023年则进入被动去库阶段。2023年7月、8月被动去库阶段初见尾声,工业产成品存货从年初10%同比增速降至1%左右,PPI、工业企业利润、进出口、PMI等均先后见底。美国制造业PMI也触底回升,美国库存同比也同步触底。预计新一轮库存上行期可能于2024年启动。  (2)房地产或止跌:我们定义地产是周期性调整,虽然亦包括婴儿潮、人口拐点等结构性调整的因素,但是时点和幅度更满足建筑周期的调整规律。因此我们根据过往建筑周期的历史认为,本轮调整在经过超20年地产上行期后,可能持续较长时间,需参考1994-1998年。但是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调整后,我们认为在政策推动下,中途可能有止跌反弹。首先,2023年8月单月商品房销售年化仅8.8亿平,距离2021年高点17亿平已经接近腰斩,参考全球地产周期性调整的经验来看,幅度已经很可观。第二,地产新发展模式可能会增强地产的公用事业属性,降低商品属性,周期的特征将会减弱。地产不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意味着地产将不是经济的驱动因素而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即从经济发展的领先指标变为滞后指标,类似于工资或通胀。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带动地产见底。第三,政策推动市场可能产生短期反弹,助力经济复苏。此前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对地产定调转变,“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城中村改造可能会对房地产行业景气度给予一定支持。但由于近两年拿地较少,房地产投资可能依然较弱,需要“三大工程”弥补投资缺口,重点关注销售是否能止跌回升。  (3)政策力度增强:a)货币政策方面,进入2024年后,货币政策力度加大,全面降准50BP、5年期LPR降息25BP,均强于市场预期。一方面因为美国紧缩效应见顶,另一方面确实地产是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2023年4季度发放按揭的加权平均利率是3.97%,本次降息后为3.95%,由于按揭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缘故,且仍然有城市的利率加点可调整,预计未来按揭利率均价会降至3.7%左右。对于未来是否会连续降息,我们依然有所保留和观望,因为在美国此前0利率环境下,30年新发放按揭利率最低点也在3.4%左右,政策利率的调整并不支持房贷利率持续下降。b)财政政策方面,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前后推出一系列政策,但政策重心偏向于化债。预计财政2024年会继续发力,推动经济回归潜在增速。与90年代末的增发国债、2020年特别国债相比,2023年的1万亿增发国债均用于地方,但是偿还责任这次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承担,这可能是一个结构性的转变。c)产业政策方面,地产相关政策延续,广州放松120平以上限购,上海放松外环住房购买标准。后续继续关注三大工程、保交楼的政策,以及资金来源如PSL等。  (4)外需有韧性:虽然美国2024年会降息,但不代表经济会衰退,可能只是放缓,降息是因为通胀会下降。第一,高通胀和高科技制造业补贴刺激了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等新一轮产业革命在萌芽。第二,库存可能见底回升,尚未耗尽的超额储蓄使得商品消费持续保持在历史趋势线上方。第三,从宽财政到宽货币,美国2023年实际财政赤字率很高,甚至可能高于我国的广义赤字率。宽财政使得美国自身的经济强于预期,但带来的高通胀紧货币对全球产生了额外的紧缩效应。2024年可能反过来,2024年是美国大选年,通常有货币宽松,也能对美国经济产生支持作用,预计在2024年三季度、大选前开始降息。2024年1月美国经济数据相对超预期,就是2023年4季度美债利率大幅下滑后,积压的地产需求小幅释放的结果。    债券市场:  (1)利率方面,综上所述,债市在2024年1季度主要关注政策走向、通胀走势等。2024年1季度大部分时间属于数据真空期,政策也要等到2024年3月看两会,但货币政策却经常在年初有行动,因此2024年1季度前半程债市风险可能有限。但是久期不宜过于激进,货币宽松大概率是靴子落地,且当前无论从经济周期上还是市场预期上都处于偏低位置,债券投资要更关注票息收益而非久期的资本利得,稳健为上。全年看,利率债可能处于区间波动行情,资金不会紧,需要一定的波段操作、骑乘操作、杠杆操作和期限择券。曲线期限利差可能会保持平坦状态,取决于经济的恢复强度,如果名义GDP更靠近5%,则年内利率调整风险不大,如果名义GDP更靠近5.5%,则年内会存在一定利率波动,对经济的跟踪预测将是波段操作的重点。  (2)信用方面,本轮化债目前看效果较好,信用风险有较大幅度下降,因此较低的信用利差与低信用风险能够匹配。2023年特殊再融资债发行量大约在1.4万亿,2024年2月初贵州再次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开启了2024年化债序幕,预计还是有1-1.4万亿的总量。重点化债的12省市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目标全面下调,城投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下滑。城投债净供给可能从过去几年增量逐年减少的状态变为净缩量,使得资产荒延续,信用利差预计今年都将保持在较低水平,并可能外溢至产业债,使得信用债总体信用利差可能都较低,信用债的走势也更多取决于无风险利率走势、资金市场等。但是也要注意,信用债板块期限利差的保护相对一般,期限利差依然是要取决于市场对长期信用质量、经济走势的预期等。    我们将继续保持对市场的高度关注并踏实研究、合理规划组合配置,力争为投资者带来稳健的回报。